正念觉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论文

正念觉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黄明明,陈丽萍

(萍乡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江西 萍乡 337055)

摘 要: 探究正念觉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机制。以50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孤独感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测量。采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法和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大学生的正念觉知、孤独感及手机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孤独感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大小是-0.132,95%的置信区间是-0.140~-0.101,且各个路径的影响效应显著。孤独感在正念觉知及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正念觉知;孤独感;手机成瘾倾向;中介效应

1 问题提出

手机的大众化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难以避免的问题,其中,手机过度使用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大学生是当前手机使用的主要而又特殊的群体,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对其身心危害较为明显。研究表明,手机成瘾倾向(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可以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最终导致其学习与生活质量的下降[1],因此,有必要探究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成因与预防和干预措施,引导大学生合理健康地使用手机。

手机成瘾倾向是指因不适当地使用手机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上的不适症状[2],表现为个体社交活动减少,频繁使用手机,并存在戒断困难。有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存在普遍的手机成瘾倾向性,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原因[3],能够对青少年的学习、睡眠、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有研究者采用积极心理疗法对手机成瘾大学生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干预效果与干预时间呈正相关[4-5]

成人对儿童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儿童阅读指导方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阅读。因此,在推进区域性儿童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做的不是给孩子布置任务和作业,而是抓住教师这个关键,积极促进教师阅读。金牛区在这方面总结出“四线推进”的阅读推广模式。

2.1 患者一般情况 89例患者中,男性44例(49.4%,51次化疗),女性 45例(50.6%,70次化疗),年龄15-70岁,中位年龄51岁。鼻咽癌16例,肺癌15例,恶性淋巴瘤14例,乳腺癌13例,食管癌10例,胃癌3例,宫颈癌4例,其它恶性肿瘤14例。入选患者年龄分布见表2。

孤独感(Loneliness)是个体知觉到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存在差异,却又无法建立与重要他人的纽带而体验到的消极情感[6]。由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可知,大学生处于人格发展的“避免孤独感-体验亲密感”阶段,情感发展对其心理健康起到重要作用[7]。若大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危机未能及时合理化解,则会出现心理问题,手机成瘾倾向便是其中的一例。研究表明,孤独感是引发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8],且很多其他因素都是通过孤独感为中介,对手机成瘾倾向产生影响的[9]。因此,欲实现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需要深入了解其情感状态,尤其是孤独感。

设光子以散射角θ1、方位角φ1到达此时碰撞点,坐标为(x1,y1,z1);再以散射角θ、方位角φ到达碰撞点(x2,y2,z2).则光子在碰撞点(x1,y1,z1)的坐标系时

正念(mindfulness),也称作正念觉知(mindful perception),是个体全身心地聚焦于当下体验和活动,并对自己的体验和活动持一种非批判性的接纳态度[10],由于正念觉知的核心是注意力的集中,有时也称之为正念注意觉知(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国外研究发现,正念是干预个体情绪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个体孤独感水平[11],消除迷茫感,为大学生指明学业道路,提升其学习动机。另外,正念觉知经常作为团体辅导的一种技术方法,去改善个体或群体的情绪情感状态,可以有效降低大学新生的孤独感,化解其学习焦虑,提升学习成就[12]。不难看出,正念觉知可以通过降低个体孤独感实现对孤独感引发的心理问题的干预作用。

结果表明,大学生正念觉知与手机成瘾倾向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55(P <0.01);大学生正念觉知与孤独感也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02(P <0.01);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及其四个维度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85~0.350(P <0.01)。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中继节点采用最大比合并(Maximum Ratio Combining,MRC)接收信号,其最大比合并矩阵为

2.2 工具

2.2.1 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 MPATS)

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性别和年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性别和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17]。如表1所示。

MPATS由熊婕、周宗奎等人(2012)编制[2],共有16个条目,5级计分,包含了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共计4个维度。量表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手机成瘾倾向越明显。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72,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系数为0.776~0.895。

MAAS由Brown和Ryan开发[13],后由陈思佚、崔红等人汉化成中文版[14],共有15个条目,正向计分,由1(几乎总是)至6(几乎从不)共计6级计分,单维度量表,量表总分越高,个体正念觉知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61。

2.2.2 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 MAAS)

2.2.3 孤独感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 UCLA)

由Russel等人(1996)编制[15],共有20个条目,4点计分,单维度量表,其中11个正向计分条目和9个反向计分条目。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12。

以随机抽取江西省的两所高校的大学生550名为研究对象,统一施测后剔除无效问卷46份,最终获取有效被试504人,其中男生131人,女生373人;大一230人,大二94人,大三111人,大四69人;平均20.21±1.56岁。

2.3 数据

利用SPSS21.0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利用Amos21.0对孤独感在正念觉知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同一被试对不同测验同时进行作答,存在一定的作答倾向性,很容易在作答过程中形成共同方法偏差,因此,本研究利用Harman单因子方法将三个测验的所有条目进行探索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2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被提取出来,其中,首因子对测验解释率为18.25%,远低于40%的标准[16],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现象。

3.2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性别与年级差异

(2) 主V结构与主梁交界处截面和主跨跨中截面恒载与活载的比例关系均随着主跨钢箱梁长度的增长而逐渐减小,但增长幅度均逐渐减小。当钢箱梁长度超过96 m时关键受力截面的恒载与活载比例逐渐趋于稳定。

表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检验结果

3.3 各个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性

在本研究假设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建构了孤独感在正念觉知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拟合性良好(χ 2/df =3.530,IFI=0.986,CFI=0.986,GFI=0.984,NFI=0.981,RMSEA=0.071)。

表2 各变量之间相关性及其均值、标准差( N =504)

注:**P <0.01。

基于已有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假设,正念觉知可以直接干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性,也可以通过降低个体孤独感水平,实现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间接干预作用。

3.4 孤独感在正念觉知与手机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

采取皮尔逊相关分析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正念觉知及孤独感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如表2所示。

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孤独感在大学生正念觉知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在原有样本的基础上,随机抽取2000个Bootstrap样本进行估计,结果显示,正念觉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 =-0.13,t =-2.84,P <0.01),95%的置信区间为[-0.24,-0.03];正念觉知对大学生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 =-0.40,t =-9.84,P <0.01),95%的置信区间为[-0.48,-0.31];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 =0.33,t =6.94,P <0.01),95%的置信区间为[0.21,0.45]。以上路径系数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且具有显著性,说明了孤独感在正念觉知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在启发式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当然,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并不是否认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合理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探究,这样一来,就可以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正确的方向,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保障。

图 1孤独感在正念觉知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模型(标准化)

在该模型中,孤独感在正念觉知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是-0.40*0.33=-0.132,95%置信区间为[-0.140,-0.101],不含0,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正念觉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途径既有13.0%的直接作用,也有13.2%的间接影响作用。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4%。

4 讨论

4.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群体差异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手机成瘾倾向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与已有的部分研究结果一致[17]。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原因是大二年级学生对学校适应良好又无较重的学业压力,从而引发了孤独感和无聊感所致[18],以至于已有研究成果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是否存在年级差异存在分歧。本研究中,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所以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是因为大学生使用手机交流和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同年级大学生手机使用频率相差不大,以至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很普遍而又无明显的年级差异。

由于#6B高厂变高压侧绕组为三角形接线方式,根据上表测得的结果来看,BC数据较AB、CA数据大。因变压器进行了调换分接,因此怀疑变压器的分接开关因常年不进行变换所以形成了氧化层,以至于调节后测量三项电阻不平衡。

4.2 大学生正念觉知、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倾向的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正念觉知、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已有研究结论保持一致[11,17]。正念觉知与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均呈现显著负相关,而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呈现显著正相关,这一结论是各变量的本质所致。正念觉知强调对当下状态的感知和保持不批判的态度,属于正性心理特质,而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则是个体聚焦于当下引发其情绪情感体验的信息,进而导致的一种心理与行为不适表现,是负性心理特质,对个体身心造成负面影响。研究还发现,正念疗法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作用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对实现大学生除去自动化认知,打破戒断困难的局面有重要帮助,可进行团体辅导[19]。另外,正念觉知可以实现对负性情绪的有效干预,降低其负性情绪水平,进而达到减压的目的[20]。而孤独感作为典型的负性情感体验,正念觉知依然可以有效降低孤独感水平,而由孤独感引发的负性心理特质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善。

4.3 孤独感在正念觉知与手机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还发现,孤独感在正念觉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影响机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已经表明,孤独感可以引发个体手机成瘾倾向[21],因此,其他因素对手机成瘾倾向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影响孤独感,达到干预手机成瘾倾向的目的,研究发现,羞怯、社会支持等变量均可以通过孤独感为中介对个体手机成瘾倾向产生影响作用[22-23]。而正念觉知也可以对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产生显著影响作用,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24]。因而,正念觉知也可以通过降低个体孤独感,对孤独感引发的手机成瘾倾向产生干预作用。大学生为了避免孤独感,往往通过手机实现与外界的互动,正念觉知减少了孤独感的同时,也改善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舒茨提出的人际三维需求理论强调,个体想要与其他人接触并交往,并最终隶属于某个群体[25],孤独感强烈的个体为满足需求,会通过便捷的手机实现与外界他人的交流,久而久之会形成手机成瘾倾向,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4.4 教育建议

本研究揭示了孤独感在大学生正念觉知对其手机成瘾倾向影响机制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这启示当前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不仅要从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的改变方面出发,还需要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变化,积极引导其参与团体活动,增强人际互动性,发展并建立友谊,以塑造健康积极的情感状态。其次,教育者,尤其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正念疗法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进行辅导时,应重点引导其积极关注当下的积极情感体验,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以互动形式打开其心扉。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老师和家人等建立亲密健康的关系,避免独处,遇到问题或困难主动找老师、同学等帮忙,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平时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正念”心态,活在当下,对自认为不合理的事件不要做批判性的回应。教育工作者应该发展大学生的正念活动,如团体正念瑜伽、正念健心操等,使得大学生减少对负性事件的反复思考和抱怨,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对待大学生生活,合理使用手机。

5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普遍存在,不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大学生正念觉知与其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孤独感在大学生正念觉知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邱致燕,张斌,徐沁格,等.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探析及其危害控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693-696.

[2] 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3):222-225.

[3] 曲星羽,陆爱桃,宋萍芳,等.手机成瘾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以学业拖延为中介[J].应用心理学,2017,23(1):49-57.

[4] 王睿,张瑞星,康佳迅.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效果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9):1653-1656.

[5] 张晓旭,朱海雪.正念认知疗法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3):391-394.

[6] 熊思成,袁孟琪,张斌,等. 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成瘾: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12): 1857-1861.

[7] Erikson E H. Childhood and society[J]. Childhood and society. Norton, 1950: 474-475.

[8]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9] 张雪凤,高峰强,耿靖宇,等.社交回避与苦恼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孤独感、安全感和沉浸的多重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3):494-497.

[10] Shapiro S L, Carlson L E.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for physical health[J].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9:75-91.

[11] Creswell J D, Irwin M R, Burklund L J, et al.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training reduces loneliness and pro-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in older adults: a smal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Brain Behavior & Immunity, 2012, 26(7):1095-1099.

[12] Rosenstreich E, Margalit M. loneliness, mindful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a moderation effect among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J].Open Psychology Journal, 2015, 8(1):138-145.

[13] Brown K W,Ryan R M.The benefits of being present:Mind fulness and its role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4):822-848.

[14] 陈恩佚,崔红,周仁来,等.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2):148-151.

[15] Russel D W.UCLA loneliness scale(version3):reliability,validity and factor structu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6,66(1):20-40.

[16] Podsakoff P M,Mackenzie S B,Lee J Y,et al.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3,88(5),879-880.

[17] 邹艳,陈善娇,董倩,等.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与人格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9):1372-1375.

[18] 姚梦萍,贾振彪,陈欣,等.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行为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02):37-38.

[19] 李丽,牛志民,梅松丽.团体辅导课程中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正念认知行为团体治疗[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5):37-38.

[20] 曾艳丽,王国富,胡秀英.正念认知训练对护生压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现代临床医学,2017,43(5):378-381.

[21]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22] 谢其利,宛蓉.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2):28-31.

[23] 李腾飞,张良.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5(1):50-53.

[24] 田媛. 正念冥想训练对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干预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7.

[25] 黄玉莲,岑慧红,尚鹤睿,等.舒茨三维人际关系理论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32):3049-3050.

The Influence of Mindful Awareness o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Addiction Tendenc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oneliness

HUANG Ming-ming,CHEN Li-ping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337055 ,Jiangxi ,China )

Abstract :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indfulness perception on 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504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Mindfulness Attention Perception Scale, Loneliness Scale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 Bootstrap method with deviation correct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ith latent variable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ge students'mindfulness, loneliness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ie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oneliness is significant. The size of mediating effect is - 0.13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is - 0.140 to - 0.101, and the effect of each path is significant. Loneliness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mindfulness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Key words : mindful awareness; mobile addiction tendency; loneliness; college student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389(2019)04-0054-05

收稿日期: 2019-04-17

基金项目: 2018 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大学生手机成瘾、孤独感与学业拖延的关系及其正念干预研究”(XL18104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黄明明(1987- ),男,河南信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研究。

责任编辑: 董宝平

责任校对: 董宝平

标签:;  ;  ;  ;  ;  

正念觉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