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中的人际关系_人际关系论文

论教学中的人际关系_人际关系论文

论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际交往论文,关系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交往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较为稳固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际交往关系体系。这种关系体系有3个基本特点:(1)动态性,即处于这种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进入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以其相互关系和相互活动体现着自身的人格价值,进一步完善各自的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2)开放性,即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关系体系中都保持最佳的关系状态,以各自的认知观念、情感体验和行为标准作为直接交往的媒介和手段,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并相互进入各自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理性的升华;(3)综合性,即主要指这种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在其内部结构中包含着各种关系成分,而且每一种具体的关系成分是否处于和谐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其它关系成分乃至整个关系系统。这样,就使得教师关系、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更为错综复杂的、包容性很强的关系体系而发挥着整体作用。

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首先是认知成分。它涉及个人对整个关系状态的基本了解,包含师生之间的全部认识过程。这是因为在教学交往活动中的双方彼此都在进行感知、理解和判断,并产生和形成相应的概念。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几乎每一个教师都对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在教师的头脑中不仅有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形象,也有学生群体的概括性形象;同样,几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也有自己对教师的认识和评价,不仅有对特定教师的认识和评价,也有对教师形象概括性的认识和评价。在交往过程中,学生总是以理想教师形象去衡量和评价现实中的教师,由评价的结果决定对教师的认知态度。

其次是情感成分。情感因素是教学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它是与教师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内心体验,主要指交往双方相互间在情感上的倾向及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表现为师生之间是相互依恋还是相互疏远,并以情感上的心理共鸣为相互选择的标准。以师生间的人际交往而言,教师和学生彼此间情感体验的强度、性质和方向,制约着师生关系状态的和谐与否。大家所熟知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和儒家经典中“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思想则是对教学中师生交往过程中情感效应的很好说明。

再次是行为成分。行为因素指具体的人际交往行为,直接反映和具体体现人际交往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它以人与人之间是否相互交往,及行为方式是否协调一致作为相互选择的标准。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作为手段去影响学生,并将自己对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也总是以自己具体的学习行为表现出对教师教诲的理解和接受,如听课、提问和作业等。儒家经典《礼记·学记》中“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是故教学相长”的论述,正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行为双向作用的辩证而科学的说明。

教学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通过人际间的相互沟通来实现的。教学过程中的人际沟通是在继承和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智慧成果的同时,并以此作为媒介,以个人的品质修养、智慧才能、情感体验、社会观念、人生价值和行为规范等作为信息而进行的人际之间的交流过程。从交流的内容看,既有智慧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态度的交流;既有品德风范的交流,又有人格个性的交流。从交流的媒介看,既要借助语言,又要借助实物;既要靠行为示范,又要靠仪表神态。从交流的形式看,既有有意交流,如教师的集体教研、学生的学习小组及课堂教学活动,又有无意交流,如日常交往、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等。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就是在这种复杂的交流沟通中获取信息,协调行为,并形成相互间稳定的人际交往关系。值得指出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人际沟通和交往活动,始终是一种双向交流,即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双方都是交流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单纯接收或交流的被动体,交流活动的双方同样都有着交流的主观愿望和能动性。忽视这一点,交流活动就失去了目的和对象,沟通过程及其价值也将不复存在。因此,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沟通交流的双方都必须树立主体意识,把对方看成是有多方面需要、体现自身人格价值和有巨大内在潜力的活生生的人,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建立起平等而又互补、持久而又理想的教学人际关系。这是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人际沟通和交流无论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还是师生之间,实际上都是期待与被期待的不断结合、不断融汇的交流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一方面促进人际渠道和交流领域的扩大,另一方面又实现着人际交往的教学价值,最终使人的发展不断进入新的更高的境界。

教学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及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是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特征和基本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及交往活动的结构,是社会关系结构的缩影、投射,社会中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关系都可以在教学人际关系及交往活动中反映和体现出来,并随着社会关系的性质和交往结构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教学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交往,对于改变人的精神风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的进步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它既作为德育的内容和目标,又更具有智育因素和美育价值。通过教学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建立和谐的教学人际环境,并以此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从幼年时代起就受到良好人际环境的熏陶,获得对社会的认知,对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同,对权利与义务的理解,以及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适应等,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人际交往活动中加速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教学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交往活动的开展是形成、巩固和发挥集体教学功能的基本途径。人际交往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形成的,教学人际交往更多地是在教学的集体环境中进行的。首先,通过教学人际交往可以充分调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个人的发展价值与集体的活动目标统一起来;其次,教学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发挥人际交往关系的协调功能,从而使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服从于集体的目标,使集体教学功能得以体现。

在良好的人际交往活动所构成的教学环境中,人格的能动性就会释放出来,并成为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巨大动力。人格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的实质就在于促进和实现人的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形成社会观念,确定生活目标,选择人生价值。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人能动的自我实现过程,即人的各种内在价值和潜能的发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其中安全、归属、尊重是健康人格的最基本需要,自我实现则是人格健康发展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表明,人有着要求把自己全部潜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出来的愿望,这种愿望如果得以满足,则标志着人格发展的最终实现。良好教学人际关系正是以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作为教学人际交往活动的前提条件和直接基础,把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自我实现作为基本目标。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十分强调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主张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满足学生的需要等人格方面的素养放在重要位置。抹煞人格的教学不是建设性的教学,缺乏健康人格的学生不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品质。教学过程中人际交往中的人格因素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权威型的师生交往会压抑甚至阻碍学生的人格发展,而民主型的师生交往则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教学人际交往环境中逐步形成健康、完整、崇高的人格品质,从而实现成长的社会化。

教学过程中人际交往结构的类型,直接影响着教学结构的功能发挥,体现着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

教师间的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侧面,其一是指向组织目标,追求工作成就,交往对象为所有集体成员,交往频度受工作关系制约。这种关系集中体现着教师在个性倾向上的共性方面,其发展水平取决于教师集体的成熟程度及内聚力大小;其二是指向个人友谊,追求交往需要的满足。交往对象具有极大的选择性,甚至形成教师集体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这种关系主要以教师的某种个性品质为彼此选择的标准和联系的纽带,并在很大程度上趋向于情感体验相通的媒介。同时,由于教师个性发展的多样化及追求精神生活、倾向理性认同,这就使得这种人际交往关系更具普遍性。教师人际交往中两个侧面的存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两重性特点,即既有团结协作、发挥教师集体影响作用的特点,又有个人钻研、发挥个人风格影响作用的特点。两者在结构组成与关系方式上是辩证统一的。从结构组成上看,教师集体的协作劳动是通过教师个体独立劳动实现的;从关系方式上看,教师个体的劳动成果又是通过集体智慧的发挥而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团结协作、相互尊重、消除人际矛盾,处理好劳动成果的集体性与劳动方式的个性性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成长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有赖于教师集体的共同努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凝结着教师劳动的集体智慧。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教师在认知观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再加上学生对教师劳动及人格评价的标准不同,以及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这就使得教师容易强调个人价值,忽视人际之间的配合与协作,从而导致同事之间交往矛盾的产生与加剧。这就要求教师在交往活动中提高修养,虚心学习,尊重其他教师的人格和劳动成果,在吸取集体智慧和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使自己在教学人际交往活动中的各种潜在价值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出来,在交往中塑造全新的自我,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师生间的人际交往,是教学人际交往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可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3种。在权威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行为有绝对的支配权,学生惟教师意志是从,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最适合于这种师生关系。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一般是以教师权威论为理论基础,从认识论上看,属于外因论者,从心理学理论讲,在很大程度上则源于行为主义学说。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教师不是以权威自居,而是以引导者出现,既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更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必然要求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教学与之相适应。从哲学上讲,它以强调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从心理学上分析,则以教学主客体相互促进的学说为理论依据。在放任型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没有责任感和约束感,学生处于一种自由主义状态之中,任凭学生自由发展,教师则自由散漫,逍遥混日。

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可分为有组织的交往和自发的交往两种。有组织的交往包括教学讨论小组、实验小组、作业小组等活动中的人际接触。有组织的学生交往活动可以分成几种类型:第一,求知型。这是一些素质较高、知识面广、兴趣相同的学生在探讨问题结论、寻求学习答案过程中所形成的彼此相容、启发提高的交往关系。其最大特点是理智成分较多,感情色彩较少,以智慧活动的深入为最大乐趣和进行交往的直接动机。第二,邻近型。这是一些因同桌或邻居而能相互了解各自性格或家庭情况,时空上接触机会较多的同学之间所形成的交往关系。其最大特点是依赖于偶然的条件,易受其他自发的群体交往关系的影响,较为松散。第三,知己型。这是一些在学习竞争中感到力不从心而苦恼,或见解不被老师和其它同学接受而感到委屈,或因个人人格因素不被教师和同学理解而感到孤独的学生,希望找到与自己有同样经历的感受的同学互诉衷肠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其最大特点是交往较为隐蔽,感情色彩浓,交往者个性内向,在女生中较为普遍。第四,性爱型。这是少年期学生伴随着第二性特征出现,感情生活发生质变,异性间相互倾慕而形成的交往关系。其最大特点是缺乏对爱情的理性理解,甚至所友谊与爱情混为一谈。这种异性学生间的交往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关系发展中的一种日益明显的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上述几种类型的学生关系既可包括在学生间有组织的交往关系之中,也可能产生于无组织的学生交往关系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人除了处理好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外,还要指导学生开展正当的人际交往,形成团结友爱、敬业乐群、相互尊重的学生关系。要以培养和建立求知型学生关系为目标,不断引导和促进邻近型、知己型及性爱型学生关系向求知型关系转化,从而塑造学生崭新的人格形象。

标签:;  ;  ;  

论教学中的人际关系_人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