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概念界定新探_过程管理论文

“管理”概念界定新探_过程管理论文

“管理”概念界定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成为一门科学以来,管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对管理概念自身的界定至今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未能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四十多条概念,进行归类分析,试图作出管理概念的科学界定。

一、概念界定的方法论问题

随着“三论”的发展,特别是系统论在各门学科的迅速渗透,许多概念采取了系统论的视角进行新的自我定位,管理定义也不乏例证。如“管理就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注:周三多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第9页,第9页;)“按系统理论原理, 管理就是人类为了使系统的功效不断提高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注:向洪编著《当代科学学辞典》,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539页;)把管理看作是在系统中,作用于系统并提高系统功效的活动过程,这种角度的定义为探索科学的管理界定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古往今来,概念界定的方法众多,其中有许多仍在发展完善中。但最经典最普遍的方法仍是逻辑学中下定义的方法。经典方法不一定是最科学最富有创意的方法,但往往总是最可靠最适用最能得到广泛承认的方法。逻辑学上的定义是指:“以简短的语言形式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注:刘文君主编《普通逻辑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定义的文字表述要求具有高度概括性。 最常见的下定义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一般来说需要找出概念的属概念(又称上位概念)和种差。属概念反映该概念与同属概念的共性。种差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即该概念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反映出该概念的个性。因此,用属加种差定义法,从寻求管理的属概念入手,可以较科学界定管理的逻辑学定义。

二、“管理”概念丛林

人类关于管理的实践和思想由来已久,但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却是在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不同学科、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从不同角度对管理进行了界定。本文把收集到的四十多条定义,依据其属概念不同进行综合归类分析,区分出活动型、职能型、过程型、艺术型四种主要类型。

(一)活动型

这一类界定主要把管理视作对管理的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协调以达目标的活动。这里的管理要素即管理对象、管理资源。代表性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人这个要素,强调以人为中心,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共同目标的活动。美国唐纳利等人的定义就属此类,认为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注: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著《管理学基础》,李注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中国谢勋丞等的定义也属此类。(注:谢勋丞等编《现代管理学概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年版;)

2.陈子良编的《管理通论》中对管理界定强调人和物两个要素的并重统一,认为管理是“为了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而从事的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协调活动。”(注:陈子良编《管理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3.唐伟主编的《管理学》则注重管理是五大要素的合理组织、协调配置。“管理就是在认识客观对象的基础上,由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来合理地组织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资源以达到某种共同目标的活动。”(注:唐伟主编《管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版, 第12页,第11页;)管理五要素即人、财、物、时间和信息五种资源。关于管理要素,中国的尹毅夫还提出了管理八要素说,即把以上五要素归为管理内容一类,另一类为管理手段,即机构、法、人三个要素。人作为特殊要素,涵盖两类。

4.把管理要素看作一个组织系统,管理目的是使系统功效提高或产生新功效。如周吉主编《管理学教程》,认为管理“就是人类为了使系统(被管理对象)的功效不断提高和产生新功效,所从事的计划、组织、控制和激励的活动。”(注:周吉主编《管理学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173—174页;)我国著名经济管理专家马洪认为, 作为人类社会共有的规律,管理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和指挥正式组织去达到事先确定的目的,讲求效率和效果的活动。但应用时须注意所在国及其社会经济形态管理的特有规律。

5.不重视管理要素,而是从管理的起源出发,认为管理是“由心智所驱使的唯一的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注:戴维·B ·赫尔茨《科学与管理的联合》, 见《管理科学》1965年4月号,第B89页,转引自弗里蒙特·E ·卡斯特等著《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这是赫尔茨的观点。 这种从事物本源寻求定义的思路更易寻求出事物发展的轨迹,从而发现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涵。但赫尔茨并未界定管理内涵,难以称之为科学定义。

(二)职能型

这类观点主要把管理看作某种职能或多种职能的综合。

1.美国经验派管理学家德鲁克(又译杜拉克)视管理为专业职能,“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注:周三多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第9页,第9页;)认为管理是专业性工作,管理人员是一个专业的管理阶层,管理的本质和基础是执行任务的责任。

2.西蒙等人把以上观点具体化,强调管理是某一特殊职能。西蒙强调管理的决策职能。而奥地利的米歇尔·霍夫曼则认为“管理是为达到定义明确的目标而承担的个人的最终全部责任。”(注:[奥]米歇尔·霍夫曼著《普通管理学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7页;)这种个人承担一定责任,拥有一定权力的管理职能,可视为一种领导职能。

3.更多的学者把管理视作多职能的综合,而不仅是某种单一职能。1916年首开管理定义先河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构成的职能活动。经理角色学派代表人物明兹伯格,通过对欧美一些企业管理者活动的考察,对法约尔管理职能的“传说”提出异义,认为管理具体体现在以人事、信息和决策三个方面为代表的管理者的十种职责上。前苏联的波波夫认为“管理是一定的组织、经济、技术及工具的职能的总和。”(注:唐伟主编《管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版, 第12页,第11页;)中国几本管理学辞典,表述上虽略有差别,但都表达了管理是多职能综合的含义。(注:持此观点的有顾明远等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七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安文铸主编《学校管理辞典》,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朱新民等主编《现代管理科学词库》,上海交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三)过程型

这类观点不仅把管理看作一种活动,更强调它是一种活动的系列,是连续的动态过程,能起多种作用,具有一定特征。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的定义比较经典,在几本管理学教材中被公认,“管理就是创造一种环境,使置身于其中的人们能在集体中一道工作,以完成预定使命和目标。”(注:孔茨等著《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原著1988年版),第2页,第8页;)强调管理是创设一种环境的过程。美国梅西视管理为“一个合作的群体将各种行动引向共同目标的过程,”(注:[美]约瑟夫·L·梅西编著《管理学概要》,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此过程中包括人、方法和职能三方面的作用,主要强调作为群体的人的作用。《管理科学》认为,“管理是一个决策,控制和创造自组织学习的过程,”(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管理科学》,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23页;)强调组织的作用。中国《教育大辞典》把管理定义为对管理各要素发挥各职能的过程。

这种定义方式较有代表性,尤其在我国各种管理学教材和辞典释义条目中。乐笑声在其主编的教材中,认为管理是发挥各职能作用以达目标的过程,并强调管理的性质特点,认为“管理是一种兼具科学性、艺术性的社会活动,其活动形式表现为决策、计划、组织、控制而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注:乐笑声编著《管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至5页;)韩德乾等主编的《现代管理学概论》,则从要素、职能、目标等方面较完整地表述了管理的定义,将它定位于“过程”。当然,管理过程型最典型最彻底的代表人物莫过于美国的纽曼等人,他们在著作《管理过程》中视管理为社会过程,并以此为起点展开全书。

(四)艺术型

上文中乐笑声对管理的定义涉及了管理学领域的一个学术敏感问题,即管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也提出了有关这门学科未来发展的一些争论点。

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回答,就构成了管理定义的第四个主要类型:艺术型。美国丹尼尔·雷恩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中通过对管理起源的论述得出结论,管理是人“对利用自然和人力资源实现目标的指导艺术。”(注:[美]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如果说,雷恩只是在管理尚未成为一门科学之前对其产生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描述,那么,本世纪80年代美国戴维·R ·汉普顿在《当代管理学》(注:[美]戴维·R·汉普顿《当代管理学》, 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第10页;)中赞同琼·杰克斯等人的观点,认为“管理…是艺术的艺术,因为它是智慧的组织者”,则是通过对当代管理实践的分析论证之后而作出的论断。现代管理工作无论基层、中层还是高层管理,大量存在的都“是直觉反射式的而不是思考式的,是情感式的而不是推理式的,是繁杂零碎的而不是系统化的,”(注:[美]戴维·R·汉普顿《当代管理学》, 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第10页;)因而要求管理者能在短时间对各类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并根据其轻重缓急依次作出处理反应,这种过程是“智慧的组织”,是一种类似灵感的高度智慧的瞬时显现,是一种灵活性、机智性要求很高的艺术。

然而,我们承认管理是一门艺术,并不等于就否认管理是一门科学。事实上,任何一门艺术都不能脱离科学而存在,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难有瞬间的智慧迸发。管理工作也象其它领域的工作一样,也需要从积累知识中寻求有益指导,而不是经常地使管理处于摸索状态。应该说,边走边想,摸着石头过河是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一种铤而走险的方式,并非管理工作的常态。因此,管理实践是一门艺术,但从其指导实践所需的知识组合看,管理也是一门科学。孔茨在《管理学》中就说过:“科学和艺术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注:孔茨等著《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原著1988年版),第2页,第8页;)因此,我们认为管理首先是一门科学,发展到一定高度成为一门艺术。而把管理视为艺术,更符合管理工作的实际,有助于管理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三、语义学问题:“管理”的界定

孔茨在其《管理学》中提出管理的语义学问题,但并未详加阐述。(注:P·F德鲁克《管理实践》,纽约,哈珀罗出版社,1954年版,第3至4页;)古往今来,各门学科对基本概念的界定总是在争论不休中逐渐演进、完善。管理是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在同样坎坷的命运中,也经历了几十或上百个界定的磨炼,如此辛苦的意义何在?

1.任何学科基本概念的存在,是该学科独立存在的前提。掌握一门学科都是通过把握其独特的概念来实现,而概念的把握又离不开概念的定义。

2.明确的定义有助于把握管理的本质,有助于对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基本理论进行整体把握。

3.在管理实践中,对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有导向作用,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4.管理概念的界定,有助于对管理未来改革发展提供方向。例如,定义中反映出的管理本质特征与管理实践对比后发现的差距可为改革发展提供关键突破口。

对“管理”概念的界定,本文采用经典的逻辑学定义法,用属加种差定义。(注:周三多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第9页,第9页;)

首先,界定“管理”的属概念。第二部分四种主要类型代表管理的四种属概念。认为管理是一种活动的最多,同时管理活动区别于其它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文化、传统意识所影响制约。职能是管理概念的外延,是说明管理活动的功能的,不应在定义中表述。过程是活动的连续体,强调自始至终的完整性。但单一环节的管理活动也是管理,就象西蒙强调管理就是决策一样。因此,把过程作为属概念定义过窄。艺术性只是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一种特性,并不是代表与管理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

其次,界定“管理”概念的种差。种差反映管理的本质特征或内涵,应是众多定义表述中具共性的部分。让我们回顾第二部分介绍的几十种定义,其表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要素、管理资源)、管理职能、一般特征(实质)、性质(艺术性和科学性)。管理职能是定义的外延,不应纳入定义表述。性质指的是学科性质,与管理概念定义联系不大。只有管理主体、管理要素和一般特征可作为定义的表述。管理主体主要指人或集体。管理要素随时代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至今已有六个,即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孔茨认为管理实质是协调各管理要素以实现管理的既定目标。前苏联波波夫提出“管理的一般特征是有目的地影响被管理体系使后者功能达最优化。”(注:[前苏联]C·U·波波夫等编著《社会认识和社会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页。)这些表述反映出管理本质是管理主体协调各管理要素达最优化以实现预期目标。管理实践的历史发展也证明,管理的这个本质特征贯穿于管理存在与发展的每个阶段、每一过程。

本着定义简约、概括的特征,本文将“管理”定义如下:

管理是管理主体协调各管理要素达最优配置,以实现预期目标的社会活动。

概念不仅具有稳定性,还应具有发展性、灵活性,能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不断产生丰富的新内涵。此定义中的管理主体和管理要素皆可因时代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而有不同侧重。古代重视生产资料等物质因素,近现代逐渐强调以人为中心。管理要素的种类也是日益增多,从以往的单要素、双要素,增至后来的五要素、八要素。可见,以上表述满足“属加种差”逻辑定义,也满足概念中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标准,是较为科学的表述。

收稿日期:1997—10—15

标签:;  ;  ;  ;  

“管理”概念界定新探_过程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