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与协调_道德观论文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与协调_道德观论文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与协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道德建设的任务更为迫切和艰巨。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现象,使得道德教育的目标难以到位,这已成为道德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加强研究,探讨对策,引导大学生实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协调与统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处理公与私、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方面,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认同甚至崇尚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但在他们的道德实践中,相当多的学生希望公私兼容,奉献与索取相平衡。据有关部门1994年对北京10所高校3316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认为“贡献与索取应是平衡的”学生占69.5%。据江西省教委1994年4月对全省32所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59.43%的同学主张“先己后人,尽量兼顾”或“利己但不损人”,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道德信条,个别同学甚至以个人为中心,一味崇尚自我,集体观念淡薄。

第二,在义利观方面,许多同学认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崇尚“舍身取义”的壮举。但在实际行动中,他们又受到功利、实惠、互利、本位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表现为价值追求短期化、实用化、功利化。

第三,在道德修养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德性是安身立命之本,应该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但在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则常常表现为缺乏内省自讼的精神,难以做到“慎独”、“笃行”,甚至无视社会公德。比如,有些同学个人衣着讲究,但不注意公共卫生;不少同学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却不爱惜,厕所、水房的长流水,教室、宿舍的长明灯现象比比皆是;个别同学自视甚高,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见到老师却连招呼都不打,与学友同室操戈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滞后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

第四,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讲信修睦,谦逊礼让,向往人际和谐。但在实际行动中,多数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

第五,在人生观方面,当代大学生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推崇开拓进取、成就事业、造福人类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但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又表现为成才欲望较强,奋斗精神较弱。他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又往往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他们渴望学有所成,却不愿意刻苦用功;期望事业成功,却不愿意做平凡小事;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训练。

第六,在婚恋观方面,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向往纯洁甜蜜、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和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爱情的功利性、随意性增强,并对婚前性行为、情人现象等持宽容态度。

以上现象说明,多年的正面教育和传统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比较正确的道德观念。但是,目前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相分离的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现象,既受道德形成的心理过程的影响,又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主观原因。

首先,从道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来说,任何人道德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个心理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开端和基础,也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起支配和调节作用。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中间环节。道德情感起着内驱力和催化的作用,道德意志起着定向作用,情和意是实现由知向行转化的内部条件。道德行为是在知、情、意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训练形成的,这个过程需要主体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践,需要克服实现道德行为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需要道德情感的支撑和道德意志的定向作用,同时还需要排除外界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因此,道德行为比道德认识更难于实现。

其次,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强烈的震撼,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道德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造成了新旧道德原则转换的“空场”,出现了各种道德价值观念良莠并存,多元道德观、价值观的碰撞冲突现象,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

再次,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是他们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脱节的主观因素。当代大学生大多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摔打和社会生活的磨练,单一的学校生活使得他们对社会缺乏了解,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往往在政治上缺乏辨别能力,在思想上缺乏认识能力,在情感上缺乏控制能力,在心理上缺乏调适能力,在行为上缺乏自主能力,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这种不成熟性,使得他们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认识出现偏差,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缺乏应有的定向作用和调控能力,道德行为易变、无序。

总之,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现象,反映了他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呼唤现代道德的建立和传统美德的回归;另一方面,他们又难以摆脱现实社会的负面影响,把自己的道德认识付诸于道德实践。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协调,关键一点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指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可以通过德育课、课堂教学、班集体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途径,使他们树立牢固的道德信念,培养深厚的道德情感,锻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进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第一,继承优良传统,倡导知行合一。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十分重视知行合一,重在力行,认为再好的道德规范不力行也起不到修身明德的作用。孔子说:“学而不行,可无忧与?”荀子也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我们要用这些思想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行的重要,并用顽强的意志克服道德实践中的各种干扰和困难,把自身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第二,建立道德规范,使之有规可循。道德规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它既是人们行为的尺度、准则,又是人们活动的依据。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大学对大学生的行为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道德规范,利用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和导向性的基本功能对大学生的品行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使道德规范从他律性向自律性转换。比如,建立“大学生道德规范”、“大学生行为规范”、“大学生社会公德规范”等等。

第三,树立道德榜样,塑造优良品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过去,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的道德榜样曾激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更是需要在大学生中乃至全社会大力宣传、树立道德榜样,使大学生在活生生的道德榜样的感召下,培养炽热的道德情感,唤起对道德善行的崇敬之情,从而学有榜样,修身养性,塑造自身的优良品德。

第四,加强道德评价,使之趋善避恶。道德评价是指道德主体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自己、他人或社会群体的行为、品质,做出是非善恶的判断。道德评价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道德评价可以使大学生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具体化,巩固道德信念,提高辨别善恶的能力,增强道德情感和道德体验,增强道德意志力量,有效地调控、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因此,在大学生中可以通过开展道德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明辨是非,形成关于是非善恶的正确的社会舆论和群众心理,从而扬善抑恶,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第五,倡导自我教育,提高道德修养。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性的表现。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基本成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独立性和参与意识,因此,在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中,如果只把他们看成受教育的对象,一味灌输,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降低教育效果。应把他们放在教育主体的位置上,启发、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在亲身参与的各项活动中,巩固道德信念,培养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从而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在大学生活中,自我教育的途径很多,学生自律社、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都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孔子把道德修养视为人们安身立命之本,指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并提出“自省自讼”的道德修养方法——“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又担负着跨世纪的重任,因此,修身立德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立德重在律己,律己重在修身,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华之所在。

第六,营造道德环境,使之循善趋德。有效的道德教育依赖良好的道德环境。从施教的主体看,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只有三方面协调一致,才能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真正把社会道德要求植入大学生心中,变为有效的行动。否则,学校的天空再纯净,道德教育再精彩,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和家庭中的负面影响,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既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也需要社会舆论的鼎力相助。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开拓进取、惜时守信、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道德,扬善抑恶,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标签:;  ;  ;  ;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与协调_道德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