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资本积累制度与经济危机_国际收支论文

墨西哥资本积累制度与经济危机_国际收支论文

墨西哥的资本积累体制与经济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墨西哥论文,经济危机论文,体制论文,资本积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2年和1994年在墨西哥先后爆发了对本国及世界经济都产生巨大冲击的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笔者认为,这些危机的形成与墨西哥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其重要根源之一在于资本积累体制的缺陷。本文试图分析这一缺陷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墨西哥资本积累体制的问题

墨西哥的经济规模在中南美洲各国中仅次于巴西,工业化的历史也较长,尤其是7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增长较快,在拉美各国中发展速度较为显著。但是,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济结构和资本积累体制,却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本世纪初,墨西哥作为天然资源出口国参与世界经济,形成了以矿产品、农牧产品的出口为基础的资本积累体制。这一体制主要是依靠大土地所有制的农业经营和大量利用廉价的农业劳动力来支撑。但大量无地农民的存在是这一体制的不稳定因素,墨西哥革命后,旧的农业大土地经营和以此为基础的资本积累体制逐渐崩溃。

本世纪30年代,随着新政权的上台,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在城市,努力培育近代工业的劳资关系。通过土地改革和实施新的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保证制等),农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从1940年至1965年,农业总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超过4.5%,尤其是50~60年代, 农产品出口额占外贸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成为生产资料进口的主要外汇来源,也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但墨西哥的土地改革并不彻底,农民只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而且多数农民只得到面积狭小、贫瘠的土地,为维持生计,许多贫农只得到城市或为大农户从事低工资的雇佣劳动。所以,政府实施土地改革和新农业政策的目的,主要在于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增加农业出口剩余,维持现有的资本积累体制,以此推进进口替代工业化的进程。这种依靠广大贫农的低工资支撑农业部门发展的积累体制,在墨西哥延续了近30年。实际上这种牺牲农业,最终导致农村疲惫的国内资本积累体制,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初期。

在工业化进程中,受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墨政府选择了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模式。产业扶持的重点不是重工业,而是积极促进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生产部门的发展。为实现这一设想,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是必要条件,政府为此推行了消费主导型的政策,通过提高城市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来增加消费,出现了城市部门的工资增长超过工业生产增长的局面。由于连续执政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制度党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由乡村的劳动者和城市工人构成,所以,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提高收入水平,也是政府的必然选择。这一时期的墨西哥,主要是利用农业剩余来进口机器设备,再运用这些输入的设备提高消费品生产部门的生产力。可是,消费品生产的发展只是通过工资的上升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却并不能为扩大再生产增加资本积累。

60年代后半期,墨西哥发生农业危机,农产品出口减少。当时,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下降,与国内价格相比,进口农产品反而有利。因此政府削减了对农业的公共投入,民间也压缩对农业的投资,结果农业生产显著缩减,70年代对外债务急剧增加与此是密切相关的。70年代后半期,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试图振兴农业部门,但不成功。直到1992年,农、林、畜、水产品的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才占7.8%, 农业丧失了曾在资本积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他产业又无法承担起相应的职能,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积累体制尚未形成,这是导致墨西哥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70年代以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高涨暂时掩盖了墨西哥在资本积累上遇到的严重问题。基于对石油出口的乐观估计,政府通过扩大对外借贷和公共投资,实施调整发展战略,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墨西哥经济一直以6~8%的速度增长,尤其是1978~1981年,实际GDP 的年增长率均在8%以上。70年代末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 墨西哥外债负担加重,80年代初,油价下跌,外汇收入急剧下降,这双重的打击,迅速演变为空前严重的债务危机。此后,在强制性的紧缩政策下,墨西哥经济陷于萧条。政府逐渐放弃历来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转而奉行面向出口的发展战略,希望通过扩大出口,增加收入来满足工业部门扩张的资金需求,形成一种工业部门自我积累的发展机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采用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开放政策就是其发展模式转变的具体表现。但这一尝试和调整还未取得成果,新的稳定的资本积累体制尚未形成,墨西哥经济就又已面临着新一轮的危机。1993年墨西哥经济刚开始走出低谷,恢复增长,马上又陷入大量依赖国外储蓄,背上巨额外债的境地。

由此可见,墨西哥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尤其在其经济高速增长及工业化进程之中,始终未能妥善解决国内资本来源的问题。

二、资本短缺造成的影响

国内资本积累不足导致墨西哥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墨西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与经济增长率相比,国内储蓄率过低。墨西哥的国内储蓄率历来不高,到80年代后期,更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而且国内民族资本多投向于不动产领域和商业活动、金融市场。在引发1994年金融危机的资本外逃浪潮中,就有大量本国投资者将股票、证券和其他资产兑换成外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资本市场调查报告》的数据,在1994年12月20日前的两周内,墨西哥居民抛售的股票、证券和其他比索资产占墨西哥当月流失的67亿美元外汇储备总额的2/3以上。 低储蓄率再加上难以形成产业资本的状况使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极为欠缺。1990年以后,每年都是国内投资水平超过储蓄水平,1993年储蓄占GDP的16.7%,投资占GDP的28.1%,相差11.4个百个点。1984~1993年,外国直接投资总的年增长率均达到两位数以上。由于投资和储蓄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国内资金的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墨西哥形成了一种依赖海外资本流入来支撑工业化进程的格局,这是墨西哥的国际收支不堪重负的根源。

造成墨西哥国际收支地位脆弱的另一个原因是国际贸易逆差。 从70年代末到1982年债务危机前,墨西哥的贸易收支连年赤字。债务危机后,政府强制压缩国内需求,实行进口限制,虽暂时扭转了逆差,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从1989年起,又形成了连年赤字的局面。造成贸易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贸易结构方面的问题,也有汇率不合理,比索定值过高,还有国内需求扩大,以及贸易自由化的进度过快等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贸易逆差作为依赖国外资源填补资金缺口的一种方式,是与国内经济的运行,资本的短缺联系在一起的。

墨西哥对外贸易存在的一个基本缺陷是,在其出口产品中,矿产品、农、林、畜、水产品占有较高比重,这些产品在贸易条件上,多处于不利地位,出口创汇的能力难以提高。在所有出口商品中出口额占第一位的矿产品中的原油,又因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影响而难以保证收入的稳定。8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积极促进工业产品的出口,但其出口的工业品在设备、技术、中间产品上大量依赖于进口商品,所以这些工业品出口的增加,同时也就伴随着进口的增加。例如在出口工业品中,汽车占第一位,而进口商品中,进口额居第一位的即是汽车生产设备,居第二位的是汽车零部件。另一方面墨西哥在工业化进程中,选择的贸易模式是进口替代,替代对象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在这种战略下,进口的增加并不表明出口会扩大,但出口的增加却意味着进口必然扩大。所以,国际贸易不仅没能为经济发展积累十分紧缺的资金,缓解外债的压力,反而因其巨额赤字加重了国际收支的负担,并对经济的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

国内投资的严重不足,使墨西哥的工业化进程大量依赖国外投资,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逐渐形成了工业生产设备、技术要依赖国外进口的产业结构。而且,大量引进的技术、设备本身并非是最新颖的,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能力,所以其销路仅限于国内而不能面向出口。由于非农部门无力为这些难以替代的设备、技术的进口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当农业危机发生之后为继续维持生产,满足需求,就不得不通过增加对外负债来弥补不断扩大的贸易赤字。

国内的产业发展未能形成自我积累的良性循环,政府重点发展消费品生产的产业政策又不利于资本的形成,这就使得发展战略的基础建立在大量利用外资和过度依赖资源产品出口收入,甚至是预期收入之上,而外资的运用要受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出口收入要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可见其基础是极不稳固的。

以上分析表明,资本积累的短缺给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带来了不少隐患。这些对经济稳定构成巨大威胁的隐患是墨西哥发生严重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三、资本积累与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的关系

发生在墨西哥的1982年债务危机和1994年金融危机在表现形式和诱发原因上有一些共同性,两次危机有着大致相似的形成过程。前述的投资与储蓄数据表明,墨西哥的国内资金不足以支撑经济的发展,只好大量依赖外资, 背上巨额外债, 还本付息的负担非常沉重, 1982 年和1994年,该国的偿债率均远超过国际公认的20%警戒线,加上巨额的外贸赤字,国际收支状况更为恶化,为平衡收支,只得增加向外举债。当直接投资减少,长期的、优惠的贷款难以筹措时,对那些短期的、高利的、投机性强的资金也不得不大量吸收。1982年,包括短期债务在内的浮动利率债务占总债务的78%;1994年,则是投资于证券市场的投机性短期游资比重过高,外债结构的不合理进一步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动,国内政局动荡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引起外资进入大幅下降和部分国内资金外流,1994年比1993年海外投资减少210.3 亿美元;1982年比1981年外债余额只增加9%,而1980年比1979年增加33%, 1981年比1980年增加47%。这种局面最终导致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墨政府为减少贸易逆差,阻止资金外流,被迫采取货币贬值的措施,墨西哥货币比索对美元的汇率, 1982 年下跌56 %, 1994年下跌近70%。结果反而使外汇投机和资金外逃更为严重,恐慌加剧,危机加深。

由此可见,危机的发生与国内经济的运行和国际收支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一种需大量借助外资来平衡的国际收支结构是经不起任何动荡和冲击的,而这种脆弱的国际收支地位的形成是与该国资本积累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墨西哥超出本国经济承受能力的高速增长使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而负债发展的结果并未形成能填补这一缺口的资本积累体制。伴随着高速增长而来的严重通胀,以及因资源出口和大量外资涌入引起的对本币的高估,使传统产业受到沉重打击,资本积累的途径更为狭窄。农业剩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又使得外债负担加重和贸易逆差扩大。因此,70年代以来,财政赤字,经常项目逆差,巨额外债成为了墨西哥经济的伴生现象,依赖国外资源成为了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显然,资本短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加重了国际收支的负担,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潜在祸患。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汇率的调整,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动,资金的外流等,都将对脆弱的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引发严重的危机。而且,爆发危机的条件一旦成熟,对个别政策进行小的修补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墨西哥政府匆忙实行的货币贬值措施并不能阻止反而促成了危机的扩大和深化。

综上所述,资本积累体制的问题对墨西哥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墨西哥之所以在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债务危机、金融危机,根源在于墨西哥缺乏一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稳定的资本积累体制。要根除引发危机的潜在危险,真正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调整结构,实施合理的发展战略,确定适当的发展速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在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和国际收支之间形成一种谐调关系,培育和建立起符合本国国情的积累体制。

标签:;  ;  ;  ;  ;  ;  ;  ;  ;  ;  ;  

墨西哥资本积累制度与经济危机_国际收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