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索——以广西柳州三江县高迈村为例论文_梁媛媛

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西柳州 545001

摘要:以高迈村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格局保护、文化传承、自然景观特色延续等方面进行探析,对村落的保护模式与更新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当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村落;村落保护发展;民族风俗;高迈村

1、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时期较早、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它的文化内涵体现在现存传统建筑风貌的完整性、村落选址和格局的延续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2]。可以说,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反应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环境特色与空间布局,不仅凝聚了历史的印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对于推进农村创新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图1 高迈村照片 图2 最传统的多耶形式

2、高迈村概况

高迈村位于广西柳州三江县八江镇的东部,村域面积约14平方公里,下辖高迈、金竹及归座3个自然屯,现有887户,共3762人。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蔬菜等传统农业为主。2007年,水产部门在高迈村开展试点项目,对农田进行综合改造,重点实施采用水泥沙砾混合硬化田基、塘基,以常年报水,在稻田中开设鱼坑,实施坑沟式稻田综合养殖,为高迈村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2.1发展历史

高迈村建立始于明代,是一个人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光秀丽的侗族村落(图1)。其至今仍保持着较完整的选址和历史的空间格局,而且集传统礼制、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等于一体,村容整洁、环境优美,2016年被评选为广西第二批传统村落。

2.2村落传统特色

2.2.1格局完整,天人合一

高迈村整体格局特征为“群山环抱,背山面水”,周边山体主要种植梯田状的茶叶等特色农作物,田园风光浓郁,秉承了传统侗族村落选址负阴抱阳的风水理念。建筑群体布局依山就势,以鼓楼为中心,附近是歌坪、戏台等,共同构成了村落的核心圈,外侧则围绕着民居住房圈,为典型的内聚向心式布局形态,充分体现了侗族居民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对居住环境的科学规划与建设。

2.2.2传统建筑遗存丰富

高迈村90%以上为侗族传统木结构吊脚楼式传统建筑,整体建筑风貌格局保持良好。村屯共建有5座鼓楼和1座风雨桥,是研究侗寨建筑艺术的有力物证。现存历史最早建筑为高迈屯内2个鼓楼,均有百年历史,至今保留完整。此外,村屯内还保存有较好的传统街巷,巷道内不乏古井和百年石板路,清新古朴。

2.2.3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姿多彩

高迈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多元性,例如:过侗年、姓氏节等节庆风俗,芦笙踩堂、多耶等文化艺术(图2),酸肉、酸鱼等侗乡特色饮食,刺绣、竹编等日常用品的加工技术等,整体传承与保护状况较好,构成了完整的当地侗族文化体系。

3、保护与发展总体思路

传统村落是乡愁的消解地[3],留住了现在与过往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当地民众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4]。要实现高迈村保护与发展的一体化并行,必须明确其自身发展问题与发展导向,重点保护高迈村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空间格局、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其依存的自然环境,同时为其特色的高山稻鱼生态农业形式提供平台,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3.1明确目标定位

3.1.1规划定位

高迈村是山地特色鲜明的侗家传统村落,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兼顾发展;高迈村是以侗族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为特色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活力村寨,犹如浑然天成的画境;其丰富的传统资源、特色的高山稻鱼生态农业形式,可作为侗乡多情好客的文化体验。

3.1.2规划目标

重点保护高迈村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空间格局、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其依存的山体、田园等自然环境,同时为非物质文化活动提供平台,做好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扬,同时拉动高迈村的旅游经济,进一步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保护,使得保护与发展和谐统一。

3.2整体构建强力保护与创新发展的体系

传统村落应注重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在保护传统资源的基础上,研究并顺应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全面统筹协调村落新旧内容的关系,明确强力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各自侧重和着力点,实现强力保护与创新发展在村落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与融合。

3.2.1以保护促进发展

根据高迈村的实际情况,保护重点主要为传统建筑、历史格局、自然环境、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事件和人文传说等。其按照大的环境类型又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三大类——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村落周边的山脉、河流、冲沟等自然景观;

人工环境主要包括高迈村背山面水的村落选址形式、建筑平行等高线分布及围绕台地放射状分布的村庄肌理、传统平行等高线的路网形式等;

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姓氏节、侗年等传统节庆;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祭祖、侗戏、拜神等民俗文化;多耶、芦笙踩堂等民间艺术形式以及高迈村的历史事件等。

3.2.2以发展强化保护

完善村屯侗族传统民俗活动的场所,完善综合服务区功能,结合特色稻田养鱼提升村屯吸引力,将其锻造成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资本最大化经营。

3.3分区保护与分类保护相结合,明确保护重点

建立以分区保护为核心,分类保护为辅的保护体系,协调处理分区保护与分类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保护导则措施强调管控的可操作性。保护规划的重点主要包括高迈村“山环+村环+田环”的圈层式整体格局;村域秀美的自然风光;建筑群落传统风貌的完整性及传统风貌建筑特色;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3.4注重功能引入与项目联动发展

高迈村现状产业以农业种植为主,同时也是稻田养鱼在三江县的首个试点村落。基于现状资源条件,应巩固和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并适当发展以旅游业及其相关的商业与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高迈村应重点发展茶叶、水稻等特色农作物及稻田养鱼;在村内进行联合生产与销售,可探索组建合作社,避免内部竞争,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对外竞争力。

此外,在保护整体格局和周边环境的基础上,适当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的商业与服务业,实现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可持续模式。可结合高迈村旅游产业发展和现状情况,完善和强化村落中心体系,重点将村落具有特色的建筑、景观等重要节点串联,以旅游服务、文化展示为主导功能,全面展示村落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农业文化。

3.5传承、延续与未来发展的精准衔接

高迈村山地多平地少,山青水秀,植被良好,整体具有较好的旅游发展资源和条件,需要将村落发展的潜力性和可能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可以最大化历史延续的价值、最大化自身发展的意义、最大化未来永续的可能。

规划探索村落中传统风貌的延续性发展,加强了对田园景观的利用,提升其景观价值和质量。沿村屯由西至北的主要景观轴线,展示村屯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与和特色高山稻田景观,并连接主要步行道路系统,通过道路与广场、绿地的组织,纵向形成连接“群山——村居——田园——群山”的视线景观通廊。沿屯东部的稻田设置步行道路、休闲设施、绿带等,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高山稻田景观的利用,塑造多姿多彩的传统村落景观风貌。

将高迈屯北部的鼓楼广场、中部戏台前的游憩广场及东部的文化广场作为村落的主要公共中心,重点优化周边景观环境。在村屯居住组团中的空地布置小型公共空间节点,布置健身游憩设施,方便村民日常休闲活动健身。此外,规划在村屯西部入口的主要道路一侧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内设旅游接待、旅游服务、住宿和休闲功能;在村屯东部稻田南侧的空地建设文化综合楼,内设高迈村侗族文化综合展示、茶艺展示和地方传统美食体验。

4、结语

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文化特色,对其进行保护与发展,应当充分挖掘并尊重村落的独特价值,发挥其自然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并结合当前村落的经济发展和生产需求,发挥村民们的主体作用,变传统的静态保护为动态营造,从而实现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屠李,赵鹏军,张超荣.试论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基础[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0):118-124.

[2]胡燕,陈晟,曹玮,曹昌智.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01):10-13.

[3]张勃.传统村落与乡愁的缓释——关于当前保护传统村落正当性和方法的思考[J].民间文化论坛,2015(02):15-24.

[4]孙庆忠.社会记忆与村落的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5):32-35.

论文作者:梁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  ;  ;  ;  ;  ;  ;  ;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索——以广西柳州三江县高迈村为例论文_梁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