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趋势_商业论文

论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趋势_商业论文

关于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零售业论文,我国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品流通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到1996年底,零售商业网点已发展到1396.3万家,比上年增加67万家,比“八五”第一年的1990年增长60.3%。从业人员已发展到3189.2万人,比上年增加194.1万人,比1990年增长52.5%,商业产值5560.3万元,为1990年的3.9倍。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元化,从零售商业网点看,非公有制商业已占全部零售网点的93.4%。据统计,截至1996年底,国有零售网点为25.8万个,占4.8%;而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及港澳台独资合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这几年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1996年底,这些经济成分所拥有的零售商业网点数分别比上年增加31%、6%、71.2%、2.2倍,非公有制企业经济已成为零售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商业已占零售总额的一半以上。另一是大型化。据内贸系统统计:到1996年底,全国有1万m[2]~2万m[2]的大型商店267家,销售额为554亿元。2万m[2]以上大型店有105家,销售额为653亿元。在城乡结合部和许多县城都建有万m[2]以上的商店,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的购物。

二、我国零售商业的区域结构特点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市多样、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习惯差异很大的国家,商业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如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东、中、西部商业发达程度的差异和以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各个经济带,如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经济带等,商业整体发展模式也各具自身特点。而最明显的,则是建立在城市类型基础上的区域性特点。

一类城市:如北京、上海,既是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且流动人口众多,消费需求呈多样化。其零售市场结构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建有全国乃至闻名世界的商业区,拥有大型百货店、超市、专业店群体,顾客来源于全国,乃至世界。二是区域性商业区,主要集中在居民区附近,以大型综合超级市场为主体,配有若干专业商店和餐饮业及其它服务设施,这类中心的辐射半径为5~10公里,人口10~20万。三是社区型商业区,主要由以食品、日用品为主的超级市场(一般辐射半径2~3公里,服务人口3~8万人)、杂品店、饮食服务及其它商店构成。四是分布在居民区内的便利店、副食品店或一些家庭小型零售网点,其特点是方便居民购物,营业时间较长。

二类城市:即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其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一般人口在200-600万之间,其零售商业结构:一是有中心商业区,主要面向本市和区域性顾客群,比如本省区的消费群体,除大型百货店外,在商业区中设有各类专业店和特色店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化、餐饮、娱乐等设施,其它层次与一类城市的后两种结构相当。

三类城市:主要指中等城市,受其经济发展制约,其商业辐射能力较前两类城市弱,商业设施主要以满足本地消费者为主,除建有几个较大型的商业设施外,主要以中、小型网点为主,在这类城市中,商业的“零散度”较前两类城市高。

四类城市:主要指小城镇和县级市或一些较大的镇。人口多在几万至10万人以内,且消费水平大多较前三类城市低。在这类城市中,目前有些也建有大型商业设施,但效果不好,应发展适合当地居民需要、功能齐全的中型商业设施和各类小型商业网点。

三、中外零售商业的粗略比较

中国零售商业与国外零售商业比较:一是零散度高。中国零售商业的零散度高达90%,欧美国家只有40%左右,日本为50%。中国通过连锁经营的销售额占全国零售商品销售额不到3%,较高的上海也只有6%,北京为4.8%;美国1995年达到60%,日本为40%。全国最大的50家大型商场销售总额为490亿元人民币,只及同期美国沃尔玛集团销售940亿美元的1/15。二是连锁规模小。全国前20位连锁企业连锁店的总和1995年为656个,只及沃尔玛2943个的1/5。三是辐射区域狭小。中国最大的连锁企业上海华联超市,主要辐射区域为上海市,在其它城市只有零星的店铺,而其它的连锁企业大多只在某一城市的某一区发展。目前,还未出现辐射某一大区或全国的连锁集团,无法与世界知名连锁集团遍及全球的辐射面和影响力相比较。四是经营方式单一,技术装备落后,人员素质低,特别是在连锁店的计算机运用、连锁企业内部的管理等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五是现行流通体制与国有流通企业的改革严重滞后,自有资产少,企业负担重,发展资金短缺,与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越来越不适应。

总的看来,我国零售商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74.1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67560亿元的36.6%,零售业就业人数3189.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4.6%;美国1994年社会零售额为18000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44000亿元),占当年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1%,零售业就业人数200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6%。粗略比较,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只相当于美国的17.2%;零售业就业人数比重比美国少11个百分点以上;中国零售业人均劳效为7.77万元人民币/年,美国为72万元人民币/年,中国只相当于美国的1/10左右。

四、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一)进入“九五”时期以来,我国商业发展的显著的特点之一是:零售商业业态的多元化,其中尤以连锁超市和以普尔斯玛特会员商店为代表,实行连锁经营制的仓储商场的发展最为突出。1993年创建的上海华联超市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零售连锁集团,在不足5年的时间里,店铺数已发展到200余家。仓储式商场自1993年广州“天河广客隆”开业以来,现在仅北京一地就已有“京客隆”、“物美商城”、“家乐福”等规模大小不等的近30家。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有连锁公司1000多个,连锁店铺近15000家;表明自己为仓储商场的店铺有800余家。这些新业态店铺营业额已占到全社会零售业销售总额的5%以上。

连锁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场在我国还都是刚兴起的新业态,但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十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些业态发展尤为迅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零售业态的主体。1995年世界零售业前100位企业中,排在前十位的几乎全部是实行连锁经营制的超市、仓储商场、折扣店业态的企业。

连锁商店的实质是把工业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原理运用到零售经营上。发达国家几十年前连锁商店的兴起和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些国家当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而超市、仓储商场的经营特点,则为连锁经营制提供了最好的实现形式。因此,从世界范围看,几乎所有经营商品零售业的连锁商店,都采用超级市场和仓储商场的业态,三者的发展基本是同步的。

虽然目前我国的连锁超市、仓储商场多数还只是刚刚起步,很不规范,但少数企业无论在组织形式、营业方式上,还是在技术手段、经营理念上与发达国家著名企业相比都已基本相近,如连锁超市中的上海华联超市公司、仓储商场中的北京普尔斯玛特会员商店、上海“麦德龙”等所表现出来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良好的经营效益为我国连锁超市和仓储商场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示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连锁经营制对零售企业组织和经营方式的革命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连锁商店使零售业摆脱了传统形式对其获得规模效益的束缚,创造了零售业更多获得规模效益的机会和途径。连锁商店的基本特性是多店铺、标准化、统一经营,因此它除了同其它大规模经营的零售企业一样能够在批量经营上获得规模效益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享受到多店铺技术共享的效益。当连锁店总部或主导企业开发设计的同一种经营管理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众多加盟店经营上时,每个店铺、每件商品成交时负担的用于开发设计这种技术的费用就大为减少,运用该技术的加盟店越多,经销量越大,其负担的平均费用就越少。从这个意义上说,连锁商店成员店铺的技术共享是连锁商店规模效益的一种实现形式。(2)连锁商店是经济效益对经济活动的普遍要求与零售经营的特殊要求的有机结合形式。规模经济是经济效益对所有经济活动的共同要求。但由于零售活动对象是分散的单个消费者,零售经营的分散化、单个性特征同经济效益对经济活动的要求是相矛盾的。连锁商店把资本经营的大规模要求同零售活动的分散化、个性化特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创造了既不违背零售经营本质要求,又能实现大规模经营的零售形式,对推动零售商业向现代化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3)连锁商店是实现零售业规模经济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商业不同于工业,专业经营与大规模化很难在一个企业内统一,而连锁商店的众多店铺统一化、标准化经营特点则不仅要求成员店铺的经营必须专业化,而且整个集团经营内容也必须高度统一。店铺专业化、多店铺统一标准化同多店铺共同经营在连锁经营制上得到统一。

另一方面,连锁商店的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结合还间接地表现在内部职能的重新组合上。传统的零售企业同时承担买、卖两种职能,连锁商店将这两个职能由总部和成员店铺交叉分担。总部采购责任者考虑降低成本,店铺经理考虑降低销售费用。两个职能的分离统合,既是零售经营上集中与分散的结合,也是经营的大规模化与经济职能的专业化的结合。可以说,连锁商店的效益既来自规模经营,也来自专业经营,更多的是出自二者结合生产的综合效益。

(三)以普尔斯玛特为代表的仓储商场之所以能够在近两年我国大型零售店铺经营不很景气的大环境中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除了实行连锁经营制的因素外,还得益于其自身的特点:建立在低成本经营基础上的低价位和以会员制实现的顾客组织化的经营模式。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低价位和顾客组织化应该是我国零售业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能够获得发展机会的主要经营模式。理由有四:(1)进入“九五”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已逐步形成买方市场格局,零售业平均利润率直线下降,1997年1~9月份,已降到1.5%,零售业超额利润率时代已经过去。在供大于求成为常态的零售市场上,企业只有以更低的经营成本经营才能在价格上获得竞争的优势。(2)经过近十年市场经济的锻炼和排浪式消费的洗礼,国民的消费观念、购买行为趋于理性和成熟,时尚消费和日常生活消费泾渭分明,时尚消费追求多样性、即时性,日常消费讲求经济合理性、稳定性。普尔斯玛特这种以低价格全面满足消费者日常生活消费购买为主的以会员制形式给组织化、固定化的顾客以实惠的营业形式,无疑正是这种消费趋势和模式最经济合理的实现方式。(3)仓储商场同超市一样,也是零售业态中最适合于采用连锁经营制的业态,而且我国现有的仓储商场基本都是多店铺连锁经营企业。因此,从政策上说,仓储商场是现阶段政府鼓励发展的业态。此其一。其二,1995年以来,我国大中城市的大型百货店经营开始下滑,至1997年仅北京一地就已有数家倒闭。大型百货店在近几年内难有作为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零售企业的大型化、规模经营是商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企业大型化、规模经营除了以连锁形式实现多店铺合成的集团化经营以外,单体店铺的大型化、规模化经营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未来一个不短的时期内,零售业店铺大型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大型仓储商场。(4)仓储商场能够低价位经营的基础,除经营费用低以外,“量”的概念也极其重要。大批量进货,大量销售互为因果,构成仓储商场的经营特点。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买方市场,但毕竟还只是低水平的供大于求,众多的消费项目、消费领域还有待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时代正方兴未艾。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汽车的增多、住房条件逐渐改善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在日常生活上一次性购足日用消费品的购买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普尔斯玛特类似业态店铺的营业方式与这种购买模式的变化正相适应,无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标签:;  ;  ;  ;  ;  ;  ;  

论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趋势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