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把人类社会大大地推进一步。当今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邓小平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不仅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一系列基本哲学观点,更重要的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根据中国国情及当前世界发展形势,科学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运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纵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方面面,无不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辉。

一、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概括为“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的一个伟大创造,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阐发了实事求是的理论。(1)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创立的实事求是,是同解放思想不可分割的,他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关系,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它的基本内涵是:冲破旧的思想束缚,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努力开拓进取。它的基本要求是:背靠历史,立足现实,团结一致向前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重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决定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主体的精神条件、主体素质对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这就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解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概括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给实事求是注入了新的内容,从理论上予以更完整更全面的表述,使之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实践功能的有机系统和整体。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它们又各自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互相代替。其中实事求是是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和根本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这条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这条思想路线的根本内容和根本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这条思想路线的实际运动发展过程。把这四个方面联系起来,构成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这就使党的思想路线有了更为鲜明的针对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把党的思想路线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发展规律联系了起来。(3)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不仅阐明了在寻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而且渗透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部理论之中,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二、坚持和发展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思想

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了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基本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它生动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结合,深刻地反映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思想。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法思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相互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在这里马克思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实际是特殊性、个性,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只讲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否认或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就不能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相反,只强调中国情况特殊,离开甚至否认马列主义的指导,也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二是要有中国特色。邓小平根据对我国的国情和特点的科学分析,反复强调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阐明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步骤、目标和方针政策,既要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要反映从中国国情出发所创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经验。

三、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杰出运用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走自己的路”,同毛泽东的独立自主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邓小平关于走自己的路的原则,内在地包含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起重大作用这一唯物辩证法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又要实行对外开放。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所以只有通过国与国之间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能促使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因此,我国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但是外因不管有多大作用,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我们要在学习外国经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加以创新的发展,进一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四、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内部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样,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由此产生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性质的规律。实践证明,只有遵循这一规律,社会才能向前发展。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小平同志甚至还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生产力发达”。邓小平实际上要我们从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生产关系的性质,创造性地提出了衡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标准,看它是否能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观点。因此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某些方面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不仅是对经济结构的改造,也是对社会结构的改造,它不仅触及所有制形式,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还触及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习俗。因此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一句话,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同志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分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科学地阐述了两者的辩证关系,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两大支柱,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在两者的关系中,邓小平同志首先认识到物质文明的基础地位,同此,强调“要特别注意物质文明”。邓小平同志又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取得胜利。”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的重大战略任务。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社会主义经济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两个文明一起抓,才能建设一个科学发达、文化昌明、政治民主、法制健全、道德高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分子;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只要“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规律的认识及其内在本质联系的辩证分析,有助于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教训,正确指导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对提高综合国力,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六、“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同一又斗争,即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从历史发展阶段上看是有本质区别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从当今世界看,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因此,在斗争的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一国两制,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它符合民族利益和海峡两岸人民、港澳台地区人民及广大侨胞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这是对马列主义的新发展,在世界史上也是首创。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使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的进展。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极大地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日益成熟的条件,积累了实践经验。在一国两制问题上,党和政府从台湾的实际出发,采取了比香港澳门更宽、更优厚的政策,这就是统一后的台湾社会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国民经济联系不变,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等。但我党和政府在坚持同一性的同时,也不放弃斗争性。我们相信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祖国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标签:;  ;  ;  ;  ;  ;  

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