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亚太”经济圈--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_亚太经济论文

迈向“亚太”经济圈--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_亚太经济论文

挺进“亚太”经济圈——亚太经济合作发展与中华民族进取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太论文,经济合作论文,中华民族论文,经济圈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代世界格局大变动中,亚太地区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增长势头愈益坚挺,呈现出世界经济发展中心逐渐由环大西洋经济带转向环太平洋经济带态势。这势必进一步推动位于亚太经济区域内的中华民族挺进亚太,走向世界;势必要求在世界经济区域化进程中进一步宏扬中华民族进取精神,冲破贸易壁垒,加快中国经济与亚太经济合作发展的进度。

合作发展机遇与竞争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际形势日趋缓和的过程中,亚太地区的局势逐趋稳定。这为中国经济与亚太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也为中国经济在下个世纪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当世界经济中心移到环太平洋经济带,无疑会带来“世界走向太平洋地区、世界走向中国”的局面。这将更直接有力地促进中华民族走向亚太;扩大对亚太地区开放;加快中国企业向国际化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进一步统一,振兴民族经济,为中国走向世界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而抓住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1、发展的外在压力。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国际上相互竞争愈益激烈。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美加墨自由贸易区启动,这对亚太经济发展,特别对东亚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无疑形成了强大的外在压力。为此,亚太地区加强经济合作的紧迫感日益增加。而欧共体和北美都是中国以往的贸易伙伴,又是中国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的重要来源。但随着欧洲大市场和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增加了中国产品进入其内部市场的难度。同时,中国从这两大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也会受到削弱。因此,中国需要广泛地开展同其它地区,尤其是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往来。这样才能既减少对欧美的依赖,又避免孤立在亚太经济合作发展之外。

2、垂直与水平分工。在亚太经济中,产业、贸易、技术、金融等领域已形成多层次联系的格局。日本已成为资金、技术和高精尖产品的主要供应国以及能源、原材料消费大市场。“四小龙”当为重要的工业、金融、贸易基地。东盟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也已成为日本及“四小龙”的零部件、配套设备的加工基地,以及原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中国向美、日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这些国家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亚太经济合作发展的前景来看,中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积累一定的外汇资金后,势必逐步地将较多资本、技术投入到劳动密集型产品之中,提高产品加工程度和技术含量,由垂直分工为主向水平分工为主转变。由于亚太地区国际分工垂直与水平交叉并存,因此这种混合型的国际分工体系促使亚太经济合作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3、互补形成内聚力。在亚太地区国家与地区之间贸易中,不同发展类型国家与地区的不同产品层次上交叉存在。这不仅使该地区发生经济联系的各方在产品形态上互相得到补充,而且在彼此之间形成推动经济合作发展的内聚力,从而加深了亚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正是由于这种经济互补关系,在有关亚太国家与地区之间已经构成多边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经济网络而形成的牵引力,聚集成为这些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命运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将随着亚太国家与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国际分工的日趋细密,而日益增强。例如,在亚太地区有资本大量剩余的国家与地区,也有急需资本输入的国家与地区,必将形成资本输出国家与地区与资本输入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因此,亚太经济合作发展的基础不是共同的价值观念,不是共同的文化传统或发展模式,而是各国与地区经济多样性中的共同经济利益。而亚太经济合作发展正在于把经济多样性变为经济互补性。

4、互补中相互竞争。亚太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区域内成员之间经济的多样性。这种特点既使成员间在经济合作发展中能充分利用其互补性,又使亚太经济在实现贸易自由化目标的过程中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诸多矛盾在亚太经济合作发展中形成激烈的相互竞争。竞争的最主要焦点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发展中国家希望能尽快发展起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而发达国家则希望永远保持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例如,去年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上讨论投资原则时,美国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批准外来投资时,不应坚持限期转移科技、限定内销比例、规定须雇用当地雇员等条件。而对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商品却采取歧视性政策而设置一道道非关税壁垒。这明显地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所在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竞争之激烈。

5、公平而合理竞争。实行贸易自由化有利于物畅其流,促进生产发展,因而它是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但是,贸易自由化本身意味着所有企业在同等市场条件下必须进行竞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在生产力水平尚不具备全面形成国际竞争能力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实际上既不公平又不合理的竞争。而公平与合理竞争才是自由贸易存在的基础,也是亚太经济合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中国一方面要抓住亚太经济合作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亚太经济合作发展中的相互竞争,采取相应的、积极的、合理的对策。

不断进取谋求合作发展

1、进取中合作。在亚太经济合作发展中,虽然有着激烈竞争的场面,但合作是这一地区的主流。而参与亚太经济合作,不断进取以求发展,正是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反映。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提倡要敢于“闯”、“试”、“冒”的精神。在亚太经济合作发展中,就要有“闯”的精神,在中国走向亚太经济中应具有敢为人先的思想和行为。并且要大胆地“试”,而且把“试”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作为全面进入亚太经济前沿侦察和研究的“试点过程”,选好合作突破口,取得“登陆”成功后,再全面推进,以积小成功为大成功。当然,在走向亚太经济合作进程中不一定都能步步成功,要具有“冒险”的精神。而“闯”、“试”、“冒”,三者相互为用,无疑对参与亚太经济合作有所启迪,无疑具有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含义。在亚太经济合作中,中国和东盟、“四小龙”在双方经贸合作方面,正处于起步和发展初期,双方仍有很大潜力可挖。90年代后半期将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的关键时期,双方的企业界和政府官员已密切往来,相互合作将更有利于促进双方经济发展。在亚太经济合作中,客观上也要求参与者在商品质量、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比较,在比较中优选合作者。这样可以促使人们努力降低成本、革新技术、精心管理、改革创新,通过最佳经济合作带来最佳经济效益。

2、合作中发展。中国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该地区中得到发展,就必须参与和倡导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只有参与合作,才能享受其中的利益并有效地引导资金、技术、商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改变了中国长期游离于区域性经济组织之外的状态,有利于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而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

在亚太经济合作发展中,首先,要从大处着眼于“中、日、美”合作关系。密切注意这“大三角”经贸关系中联合与磨擦。美、日都想占据亚太经济合作中的首领地位,而中国却遵循独立自主方针,可以利用美、日之间磨擦,周旋于美、日、加、澳等发达国家之间,积极发展亚太地区的双边、多边的经贸关系与经济合作。其次,要从中间环节着眼于中国大陆、东盟、“四小龙”的合作关系。在这“中三角”关系中,香港、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已占据首位,超过美国和日本。“四小龙”与中国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而东盟国家的竞争性要大于互补性。从亚太经济地理角度来看,中国在东北亚主要应与韩国合作,而在东南亚主要应与新加坡合作,可形成南北经济“双臂”合围亚太。再次,从重点着眼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的合作关系。在这“小三角”关系中,近几年不仅经贸往来发展迅速,而且大有荣衰与共之势,加上97年中国就要收回香港,这个“小三角”的经济上“融合”已成为近期合作发展的主要目标取向。同时,应从亚太全局上开拓远洋市场,充分利用外部合作中有利因素,繁荣中国经济。这样,中国在促进亚太经济合作方面所起的作用越大,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牵引力也将越强。

实施中国走向亚太方案

中国在挺进亚太经济全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务实进取精神,而坚持中华民族的务实进取精神,关键是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中国经济介入亚太经济的方案,并把实施方案落实在促进亚太经济合作发展的实际行动中。

1、扩大开放与运用机制并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其开放程度仍不能完全适应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需要,并且对外开放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内地的对外开放、第三产业、尤其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瓶颈”制约因素的交通运输、通讯、信息、咨询等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政策上往往只注重单向开放、区域开放,而忽视整体对亚太经济开放的协调配合等。而中国走向亚太却跟中国的开放程度直接相关。因此,中国必须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双向交流的对亚太经济开放。同时,运用适应中国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机制,特别要注重运用税率、汇率、价格等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节,并以此成为中国提高开放度,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与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经济手段。

2、借鉴“增长三角”新模式。“增长三角”是亚太经济合作发展比较成功的新模式。主要是利用不同国家在地理上邻近地区的互补性,谋求在出口增长方面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无论是已经运行的“华南增长三角”,还是正在筹建的“图们江增长三角”以及构想中的“湄公河——澜沧江增长三角”、“黄海增长三角”、“环日本海增长三角”等等,都和中国有直接关系。这种“增长三角”,虽然只是一种小区域合作,但它直接克服了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与周边国家组成国际性经济集团的困难。在“增长三角”地区内,中国资金、技术、管理、知识、政策都可以直接与亚太经济接触。通过“增长三角”地区,中国可以进一步观察和了解亚太经济及市场,亚太各国与地区也可以借此来观察中国经济和对亚太开放政策。并利用这种“增长三角”的扩大作用,使中国和亚太合作发展的范围和层次逐步扩大和提高,并能循序渐进地参与亚太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3、实行亚太国际化经营战略。由于西方强权政治影响,中国至今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如果,西方强权势力继续推行经济政治化,阻碍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创始成员国,那么,中国必须对此不仅要有所准备,而且要采取相应的新战略。而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必然要求。在国际市场合作竞争推动下,势必要加快亚太经济区域一体化形成的步伐。而这一局势迫使中国企业必须走向亚太国际化市场,去寻找建立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中国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要发展,都必须在亚太地区采用亚太国际化经营战略。中国企业家们应当顺应这一世界历史的潮流。然而,在亚太地区采用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核心问题,在于参与亚太地区国际化市场合作与竞争的能力。这就要求参与的企业能够开发、生产、销售适合亚太地区国际化市场相应价格的产品。例如,在汽车工业上要形成在亚太地区国际化市场合作与竞争的能力,重要的是具有亚太地区国际化水平的开发能力和相应的规模。这是支撑大规模产销运转于亚太地区国际化市场的基础。

4、立足取向于国际化大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对亚太地区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外来商品将对民族工业产生冲击,也很容易会形成一种民族工业的保护政策。然而,任何传统的保护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工业的加速现代化发展问题。因此,应摒弃进口替代战略下排除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的做法,打开国门参与合作与竞争,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外在压力机制,把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融合起来,利用亚太国际化市场中竞争机制,进入亚太经济大循环,充分发挥国内市场国际化的优势,从而既能有效地避免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行为,又能利用国际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中国经济与亚太经济进一步合作发展的良好环境。

总之,在亚太经济合作发展中,每个民族在承认区域性发展整体利益时,已经不愿把民族利益放到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亚太地区形成以合作发展为主流的过程中,已经正在力图把区域性整体利益与民族利益之间寻求一种两者兼顾的发展模式。面对这种发展模式,宏扬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发展,这不仅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亚太国际化市场形成的真实反映,更是亚太经济一体化发展阶段中的必然趋势。

标签:;  ;  ;  

迈向“亚太”经济圈--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_亚太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