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驱虫在肝吸虫病并发胆绞痛的疗效分析论文_赵益银

(广西横县横州镇卫生院 530300)

摘要:目的 探讨在肝吸虫病患者并发胆绞痛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早期驱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2007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我院肝吸虫病并发胆绞痛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解痉止痛,消炎利胆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吡喹酮驱虫治疗。结果 经过两组不同的方案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腹痛的缓解时间发现对照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显著长于经吡喹酮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差异显著 (P<0.05)。进一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经吡喹酮治疗的治疗组无患者使用盐酸哌替啶止痛,且半年内并无疼痛复发的现象,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肝吸虫病患者并发胆绞痛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早期驱虫治疗起效快,止痛效果显著。

关键词:早期驱虫;吡喹酮;肝吸虫病;胆绞痛;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255-02

肝吸虫又称为华支睾吸虫病,我国的广西地区属严重的流行区[1],肝吸虫病并发胆绞痛的病例并不少见。其被感染后,将寄生于人体的胆管内,导致患者发生胆管炎,长期下去将发展成胆管癌,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在肝吸虫病并发胆绞痛是否采用早期驱虫治疗仍存在争议。本院选自2007-2013 年在我院住院的肝吸虫并发胆绞痛病例进行治疗比较,发现早期驱虫疗效好,止痛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纳入标准

(1)彩超检查:肝脏提示肝吸虫感染声像图。(2)大便常规检查:华支睾吸虫卵(+)或以上。(3)临床表现:上腹疼痛或右上腹绞痛,且排除消化性溃疡,或是急、慢性胃炎等疾病。(4)无明显心、肝、肾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无精神病史。

1.2 住院病历资料

住院的100 例肝吸虫病并胆绞痛病患中,男82 例,女18 例;年龄分布:18-76 岁,18-19 岁10 例,20-29 岁15 例,30-39 岁20例,40-49 岁25 例,50-59 岁12 例,60-69 岁10 例,70-76 岁8例;胆绞痛的病因分类:胆囊结石35 例,肝内胆管结石30 例,胆囊炎25 例,胆总管结石5 例;单纯彩超提示肝吸虫病、肝外胆管、胆囊无异常声像图5 例;腹痛病史:0.5 小时-5 天,平均2 天。将100 例胆绞痛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分别在性别、年龄、病因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

对照组:阿把品或山莨菪碱、颠茄片,消炎利胆片、硫酸镁、抗革兰氏阴性菌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驱虫治疗,吡喹酮片(规格:0.2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670,企业名称: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总剂量按180mg/kg 计,服法:3 日9 次,驱虫期间使用护肝药辅助。两组计算疗效时间均为入院确诊后,开始治疗时间算起直至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

1.4 疗效判断

经治疗后,胆绞痛患者的右上腹,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消除,精神、食欲好转。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好转的时间,根据两组时间的长短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

经过两组不同的方案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腹痛的缓解时间发现对照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为1-10 天,平均4.5 天,而经吡喹酮治疗的治疗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为1-5 天,平均2.68 天,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以下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n/%)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进一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经吡喹酮治疗的治疗组无患者使用盐酸哌替啶止痛,且半年内并无疼痛复发的现象,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以下表2。

表2.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n/%)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胆绞痛是由于胆囊或胆管内结石移动,造成胆囊管或胆总管的暂时性梗阻而引起的绞痛[2]。肝吸虫常寄生于肝胆管内,引起肝胆组织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可表现为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3]。肝吸虫病与胆囊结石有密切关系,经报道,广东、广西肝吸虫流行区、肝吸虫卵在胆囊结石中检出率为79.9%[4]。因此,驱虫治疗在肝吸虫病引起的胆石症的治疗中不可忽视。

3.1 吡喹酮的药理作用

目前,国内临床已经广泛应用吡喹酮治疗肝吸虫病,其药理作用:(1)虫体肌内发生强直性收缩而产生痉挛性麻痹。(2)对虫的糖代谢有明显抑制作用,使糖原明显减少或消失。(3)虫体皮层损害与宿主免疫功能参与,促使虫体死亡。为治疗肝吸虫病的首选药物[5]。

3.2 对比两组的疗效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疗效比较本质上是治标和治本的问题,肝吸虫病引起胆绞痛的发病机理是:(1)当胆管被大量虫体和虫卵长期阻塞后,由于虫体和虫卵的机械刺激和代谢排泄物毒性作用,胆管上皮细胞脱落,管壁增厚,固围有纤维组织增生,胆管明显扩张。(2)胆管阻塞常继发细菌感染,导致胆管炎、胆囊炎。(3)死虫碎片、虫卵、脱落的胆营上皮细胞可成为胆石的核心。吡喹酮驱虫可从发病机理的源头上治疗肝吸虫病引起的胆绞痛。本院治疗组的疗效观察好转率达100%。腥痛缓解的时间平均为2.68 天,较对照组的4.5天早1.82 天,能较早缓解病患的痛苦,并且3 个月内大便虫卵阴转率达100%,半年内再无胆绞痛复发,起到治本作用。

3.3 吡喹酮的用药不良反应

吡喹酮仅产生轻微的不良反应,治疗组50 例使用吡喹酮后,出现头昏、头痛15 例;乏力20 例;恶心、腹泻10 例;心悸2 例,经解释病情后均能耐受一疗程(3 天),停药后均自行缓解,不需处理。3 例TTT、ZTT、SGPT 较治疗前有轻度增高,治疗后一个月复查转为正常。

3.4 总结

针对目前肝吸虫病胆绞痛治疗上是否早期驱虫的争论,以笔者的临床经验认为:早期使用吡喹酮驱虫,止痛效果好,无复发,治愈率高,并且药物不良反应轻。只要符合使用吡喹酮治疗的适应症,无严重心、肝、肾病及精神病史,即可早期使用,对于及早解除病患的痛苦,缩短住院日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治愈率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阮廷清,黎学铭,张鸿满,等.广西人体华友睾吸虫病流行现状与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杂志,2006,13(4):880-882.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69.

[3] 陈颢珠.实用内科学[M].第11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9-653.

[4] 乔铁,马瑞红,张阳德,等.华友睾吸虫感染与胆囊结石研究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4): 2094-2097.

[5] 陈新谦,等.新编药物学[M].第1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53.

论文作者:赵益银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5

标签:;  ;  ;  ;  ;  ;  ;  ;  

早期驱虫在肝吸虫病并发胆绞痛的疗效分析论文_赵益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