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入学考试试卷的总体分析_中考论文

中学入学考试试卷的总体分析_中考论文

中考试卷总体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试卷论文,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有17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进入中考,分别是福建厦门、贵州贵阳、河北鹿泉、海南海口、青海湟中、山东青岛、潍坊、四川成都郫县、辽宁大连、广西南宁、黑龙江宁安、重庆北碚区、广东深圳南山区、山西曲沃、内蒙古海勃湾区、宁夏灵武、湖奎南长沙开福区,共草编制语文中考试木卷14份(其中福建厦门、辽宁大连仍使用老教材,使用新课标教材的实验区的试卷共计12份),其中曲沃、海勃湾区、灵武、开福区使用的是四省区联考卷。2005年将有更多的课程改革实验区进入中考,中考命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对考生和课程改革的评价。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这14份试卷的分析,找到一些共同的问题,为2005年实验区的中考提供一些借鉴。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17个实验区的14份试卷的分析,我们对这次中考试卷的试卷总分、考试时间、测试项目、题目数量以及题目主客观比例等相关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试卷总分上,最低为100分,最高为150分。包括150分、120分、110分和100分四种情况。其中试卷总分为120分的最多,共有6份,总分为110分的试卷最少,只有河北鹿泉1份。

在试卷答题时间上,最短的时间是100分钟,最长的时间是150分钟。包括150分钟、140分钟、120分钟和100分钟四种情况。其中答题时间为150分钟和120分钟的试卷最多,各有6份。

在试卷测试的项目上,测试项目包括口语交际(听力)、语言积累与运用、阅读(现代文、文言文)、作文、综合性学习。但并不是每一份试卷都包含上述各项。最多的包括五项,最少的只包括语言积累与运用、阅读和作文三项。所有的试卷都测查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这三方面的内容。

关于试卷中题目的数量,最少的试卷有19道题目,最多的试卷有32道题目。其中主客观题目数量比例最大的是山东青岛,主观题占总题量的65%;最小的是山东潍坊,主观题占总题量的31%。主客观题目分数比例最大的是黑龙江宁安,主观题占总分数的77%;最小的是山东潍坊,主观题占总分数的43%。

二、测试的主要特点

2004年的中考试题能遵循教育部《200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命题改革与教学建议》中的指导思想,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能够在以往测试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既保留了一些优点,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注重测试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2004年中考试题命题的一个趋势是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当地的地域特点,考查学生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将语文与生活建立联系,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发挥正常的能力水平。一些题目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例如黑龙江宁安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假如你是导游,带外地旅游团在宁安游玩,你将怎样介绍家乡的风景、习俗……让游客了解宁安,热爱宁安?”这道题目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由于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容易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并且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二,题目的设置体现了较强的人文性

课程标准对于人文性的强调,在2004年的中考试题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主要体现在注意选文的人文价值、设题考虑学生的需要等方面。

2004年中考试卷的阅读选文大部分都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人生体验。例如青海湟中关于母亲的选文隐含了孝敬父母的价值导向。四省区的阅读文章《欣赏使人美丽》、重庆北碚的阅读文章《美好的明天》都能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处世态度。

2004年中考的写作试题也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例如《细节》《善待——》《学会放弃》《理解》等题目注重引导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山东青岛的作文(以“见义不为”“见义勇为”“见义巧为”为话题)也具有较强的思想导向。

一部分题目的设置也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例如青岛试卷的第一道题目是要求学生抄写“沉着应对、认真答题”,这道题目虽然目标是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但是在这里选择“沉着应对、认真答题”这样八个字显然还有其他的用意,那就是命题者对学生答题的一种希望。学生在刚进入考场时通常比较紧张,通过抄写这些字能够稳定情绪,有利于他们接下来答题。这样的题目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的,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此外,这次的中考试题中有好几个省区都采用了选作题的形式,这样的题目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的余地,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人文性。

第三,注重对学生积累的考查

2004年的中考题目中,汉字书写、古诗文积累、课外阅读的考查占了很大的比重。14套题目中一共有7套考查了书写,9套考查了课外阅读。每一套题目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古诗文的积累,并且考查的种类和方式比较多样。其中考查古诗文最多的青岛试题一共考查了22句古诗文。中考对于语文积累的强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多读多记,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这是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的。

第四,在题型的使用上出现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在2004年的中考试题中,既有通过旧题型的创造性使用,考查课程改革中比较强调的想像和个人感受等内容的有益探索;也有通过创造新题型,力图更有效地考查各种语文能力的大胆尝试。例如黑龙江宁安的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观察这幅图画,放飞思绪,把你的想像写下来。”这道题目的形式比较新颖,给出一幅图画让学生进行想像,考查了学生通过观察合理想像和表达的能力。四省区的试题中有一道考查错别字的题目形式也比较新颖:题目给出了一个情境,让学生从两幅现实生活中的照片中找出错别字,这样的形式既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又与考查的目标十分吻合。还有山东青岛的试题,要求学生从阅读的文章内容中选择出相关的诗句填写资料卡片,并且对这些诗句进行初步的赏析。这道题目,不仅考查了学生根据目的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且还教会了学生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文知识、如何对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等学习方法。

三、测试命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2004年的中考试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同时在命题技术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2005年的中考命题能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完善,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一,注意组卷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

这次中考试卷,有一半把试卷结构分成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和写作三个部分,也有的省区在试卷结构中加入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个板块。对试卷中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各省区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贵州贵阳的试卷,这份试卷共分为5部分,其中口语交际30分,占全卷的20%;基础知识与运用23分,占全卷的15.3%;阅读27分,占全卷的18%;综合性学习20分,占全卷的13.3%;写作50分,占全卷的33.3%。口语交际的比重超过了阅读和基础知识与运用,这样的比例设置是否合适是值得我们在2005年的中考命题中探讨的。

笔者认为,出现整个试卷的结构设置不合理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命题双向细目表的制定不完善。双向细目表是实际命题的总体设计和基本依据,没有一份明晰的双向细目表,在出题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对试卷的评价内容不能有整体的把握、偏离预期目标的现象。但是在这次中考中,能做出明确的双向细目表的只有厦门、潍坊、鹿泉、宁安、北碚、湟中和四省区七份试卷,并且,它们的双向细目表都很笼统。因此,出现了一些试卷中的题目与双向细目表中预期的测试目标不相符的情况。

第二,把握好语文考查的范围

中考不仅是高中阶段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还是义务教育阶段衡量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标准,因此中考试题在命制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试卷的选拔功能,更要注重试卷与课程标准的融合度。不能考查超出课程标准要求或者超出语文学习要求的内容。2004年的中考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因此出现了一些超出课程标准要求或者语文学习范围的题目。例如山东潍坊试卷:“请发挥你的想像,为建筑抗震房屋想一个办法。”这道题预期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实际上却游离于语文的内容而去考查学生关于建筑学的知识。山东青岛试卷:“请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发挥联想和想像,设计一个运用纳米技术的科技小制作。”这道题目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关于纳米技术的知识,不仅不属于语文考查的范围,而且脱离了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此外,山东潍坊的试题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一处修辞方法,并说明其作用。这道题考查的是修辞方法,并直接要求学生写出修辞的术语,这一点与课程标准不考查修辞术语的要求有冲突。

鉴于此,在2005年中考中,应该注意把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作为出题的前提和基础,避免超出课程标准范围来出题。

第三,制定清晰的评分标准

2004年的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主观题,因此评分标准科学与否成为考试能否真正发挥评价功能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评分标准明确、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2004年中考对于主观题的评价标准却普遍表现为模糊、没有层次,评卷教师很难准确把握评价的尺度。例如在考查学生的质疑能力时,黑龙江宁安的试题中要求学生能从阅读文段《猎人与狼》中提出一个新问题。但是评价标准却仅仅是根据学生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进行评价,这样的标准太模糊,完全靠评卷教师个人的感觉。在厦门的试卷中,几乎每一道开放题的评价标准都是“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这就把评卷教师作为评价者的权利放大到了最大,这样的评价标准几乎等于没有标准。

此外,2004年的中考试题还出现了评分标准前后不统一的情况。其中最突出的是宁安的试题。我们一共拿到了这份试卷三个版本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答案、评价报告和命题报告。但是这三个版本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有些题目的评价标准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例如选择对联的上联或下联用“/”划分节奏这道题目,评分标准答案中的评价标准是只有两种划分方式,其余都是错误的。而评价报告和命题报告中的评价标准则是:这道题目是考查古诗文诵读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答案不求整齐划一,只要不把诗句读破,言之成理即可。

我们认为,2005年的命题指导意见应该强调对评分标准的制定:要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且对每个层次的标准应该尽量有比较清楚的区分。如果必须使用诸如“内容合理”这样比较笼统的表述,则可以采用给出具体示例的方式,尽量使评分标准具有清晰的层次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四,加强题目的严谨性

判断一道题目命制得好与不好、是否有效的第一个标准就是题目是否严谨,是否存在暗示答案的情况。在2004年的中考试题中,题目暗示答案的情况仍然存在。

例如在青海湟中的试题中,题目本身要求学生写出森林的两大功劳,但是在学生答题的地方又给出了“吞水吐雨器”和“吞碳吐氧机”两个提示,这两个提示实际上就是问题的答案,学生已经不需要再思考这道题目了。在山东潍坊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第31章,叙述了__和__在岩洞里奇妙、曲折、紧张的历险过程。”这道题目的题干中已经明确指出了其中的一个主人公汤姆。这样的题目很难考查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的实际答题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题目的设置要为测试目标服务

2004年的中考试题中还出现了题目考查的目标与预期目标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在四省区的试卷中用诗配画的形式,请学生根据图画,为图画配上一首学过的古诗词。这道题目预期的考查目标是欣赏古诗词创造的意境,但是试卷中给出的图画的意境和诗的意境并不十分相配,只是从教材中选出的一幅简单插图。这样的图画就失去了让学生欣赏诗文意境的意义,成了让学生简单地记忆教材中的插图与诗的配套关系了,它对教学形成的导向是关注诗歌的插图。这道题目考查的预期目标是好的,关键是图画的选择问题,怎样选择出一幅能准确体现诗歌意境的图画是出好这道题目的关键。还有,海口的试题要求学生解释“意气风发”在某一个句子中的意思。这道题预期考查的是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成语的能力,但是通过让学生默写出成语意思的考查形式,实际上考查的只是学生对成语意义的记忆,并且这样的考查方式会对教学形成死记硬背的导向,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

第六,恰当使用考试题型

2004年中考测试出现了一些使用题型不恰当的情况,例如好几个省区都出现了要求学生填写资料卡片的题目,但是使用的情况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山东青岛的试题是要求学生从阅读的内容中选择出相关的诗句填写成资料卡片,并且要对这些诗句进行初步的赏析。这道题不仅考查了学生根据目的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还包含了对如何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如何对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等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的题目形式,灵活地考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同样是填写资料卡片的题目,重庆北碚要求学生从阅读的文段中选择一句喜欢的句子填写在资料卡片上。对于“喜欢”的标准阅卷老师无法把握,学生选择任意一句话都可以算是正确的,这道题目的考查也就失去了意义。

题型是服务于评价目标的,选择什么样的题目形式要依据测试目标和测试材料的要求。当题目形式适合于考查的目标和使用的材料时,不管是传统题型还是新题型都是好的题型。

总之,2004年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中考试题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是符合课程改革中考评价考试的发展方向的。

标签:;  ;  ;  ;  

中学入学考试试卷的总体分析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