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正确实践_学习迁移论文

引导学生正确实践_学习迁移论文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法操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进行论文,学法论文,正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法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形成自能读书的基本技能。但是只掌握了学习方法,不一定能发展成为学习能力,因为某一种方法只有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才能使用,而能力则可以在变化了的情境中仍具有生命力。浙江大学朱作仁老师指出:凡是要形成一种技能,养成某种能力,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相应的训练。一种能力必须在相应的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法以后,必须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反复练习,才能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正确的学法操练是把教师揭示的学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消极的学法知识转化为积极的学法技能。

但在目前的学法操练中,却存在着以下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猴子掰玉米”式的学法操练。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和揭示学法以后,并不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去运用这些学法参与阅读实践,以从中“自求得知”,而是对揭示出来的学法“时过当堂(课)就不再理会”,尽管这法那法天天揭示,但是学到哪里丢到哪里。结果,一学期下来,各种名称的学法一大堆,但学生的学习能力却没有多大提高。二是“滚雪球”式的学法操练。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后,教师要求学生在以后学习每一篇文章时都要进行这种学法操练。小学语文教学中各种学法指导的内容很多,不同的单项学习法有二三十项之多。教师每揭示一种新的学法,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多一个操练的项目。这样日积月累,到了高年级,学生每学一篇文章,需要完成的学法操练的任务就非常繁重了。每篇文章都得查字典搞清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段意,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录文中的优美句段,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这么多的内容,课堂内自然是完不成的,于是课前预习时抢占,补充作业中落实,课后复习中充填,搞得学生手忙脚乱,苦不堪言。如三年级学生开始学查字典,老师专门设计了一种表格,要求学生每学一个生字都要填写音序、偏旁、除部首外还有几画、在课文中的意思等栏目。应该说,初学查字典时,这样的操练确实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查字典的本领,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但到了五、六年级还要学生这样操练,除了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可言?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法操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目前学法指导中容易被忽视,但应该摆到重要地位来讨论解决的问题。

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

一.注重有效的学法迁移。

学法不可能在揭示的同时就为学生所掌握,要使学法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必须在揭示的基础上加强定型训练,纵横迁移,在迁移训练中使学生逐步掌握。教师通常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以下三种形式的学法迁移。

1.篇内迁移。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训练因素,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只要重点讲“春”,揭示学法,“夏、秋、冬”则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用刚才的学法尝试学习。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的段式相似、内容相近,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四次幻觉,《桂林山水》中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火烧云》中火烧云各种不同形状的变化等等,教师都可以“举一”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反三”落实学法迁移。

2.单元内迁移。小学语文教材中,各单元课文大都是按一定的训练要求,把体裁相似、思想内容相近的文章编排在一起的,这为单元内的学法迁移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学法,在阅读课文中迁移学法,在写作训练中回应学法,帮助学生把学法转化为技能。

3.课外阅读中迁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自能读书更应体现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读书活动中自觉地运用学法,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不要过分地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学法程式,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鼓励积极的学法创新。

一成不变的死板的学法是不能解决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学法创新。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经历中,面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可能会采取各具特色的方法。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可以衍生出许多子方法、类方法,或者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产生许许多多的新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也只有这样的学法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切忌不顾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追求千篇一律、“空”“大”“全”的学法,使学法操练沦为枯燥的“搭积木”、“滚雪球”,而应鼓励学生根据基本方法创造出适合各自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那些学习优异、思维活跃的学生,往往会有些学法方面的创新,更要不断地启发他们去思考,去总结。

1.彼此互补。即在基本学法的彼此互补中解决实际问题。如:“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觉察到。”“沉思”一词中,“思”是思考,“沉”呢?从句子中可以看出,有了“沉思”,才会“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觉察到”。可见“沉”是指程度深。因此,“沉思”是深入思考的意思。这里就运用了联系语境解词和连字成词这两种基本的释词方法,并在彼此互补中衍生了从词语依存中推知词义的新方法。

2.综合运用。单一的方法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同一类别中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多角度参照。如给文章分段,基本方法有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分,按事物的几方面分,按时间变化顺序分,按空间转换顺序分等等。但作者写文章并不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段而写的,各方面分段的依据并不总是那么明显,在实际分段时,这几种方法往往需要综合运用,相互印证。有解决同一问题时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可靠性,这无疑也是一种方法创新。

3.融会贯通。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拘泥于某一特定程式。学生在反复的学法操练中对学法的运用逐渐自如,有时尚未明确采用了何种学法,但问题却已经解决。如学生通览一篇文章以后,能较准确地说出主要内容,在反复阅读后,豁然开朗,一下子领悟了文章的中心等等。表面上看来好像学生没有遵循一定的学法程序,实际上学生对学法已由机械模仿、刻板运用的状态上升到自觉运用、融会贯通的状态。这是学法创新的较高境界,学生对学法已达到了运用自如的水平。教师应大力倡导这种在学法融会贯通基础上形成的一读就明、一辨即清的直觉思维,这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悟。

三.形成完整的学法体系。

学法指导的目的并不是要教给学生很多特殊的学习方法,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会利用一般的学习方法去解决特殊的学习问题。分散的杂乱无章的学法既不便于掌握,也不利于运用。只有形成系统,才富有生命力。语文学法包括字法、词法、句法、篇法,听法、说法、读法、写法等,而且每项方法又有许多具体内容,如字法中仅“查字”一项就包括多种方法。学法操练到一定阶段时,要进行系统归纳,将它们串起来以便学生掌握。具体方法可以按单元、学期分项归纳,引导学生自动更新认知结构,并相应调整学法操练模式。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同类合并,如写人、记事、状物等不同体裁课文的学法,字词句段篇不同阅读内容的学法,基本的读书方法等。做到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就能读下去,而且能读懂、读好,而不是死守着一大堆学法却对一篇文章无从下手。

同时,语文学法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既包括学习程序、学习技能、学习规律,又包括学习心理、学习习惯。根据认知学习理论,由于学习者个人的目的、要求和信念不同,及知识状态和心理活动方式的差异,同样的刺激不同的对象会有不同的反应,学法操练应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自我体验,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主动探索适当的学习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四.突出不同的学法重点。

授法于学生,不能急于求成,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个学生不断内化、不断吸纳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法操练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突出不同的操练重点,如低年级主要进行如何识记和理解字词句的学法操练,中年级侧重进行读懂段的学法操练,高年级主要进行读懂篇的学法操练。每一项学法集中操练一段时间,学生基本形成技能后,要大胆转入经常性操练,对症下药,对题施法,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把每一篇课文变成学法操练的大杂烩。到了六年级还要求学生每学一个生字都必须查字典填表,每学一篇文章都必须分段、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这样“八股”式的学法操练是可笑的,必须坚决摒弃。

标签:;  

引导学生正确实践_学习迁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