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论的创新观_商品价值论文

社会主义价值论的创新观_商品价值论文

社会主义价值论的创新构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构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价值论分为两个体系:一是狭义价值论,即劳动价值论,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二是广义价值论,即要素价值论,强调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生产资料共同创造价值。

社会主义价值论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创立时代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前者为“建设”的理论,后者为“革命”的理论。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主义价值论的一些基础性理论应继承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精髓。它们的理论框架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具体内容差异较大。从总体来看,社会主义价值论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多于理论的继承。从某些方面来讲,社会主义价值论是填补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空白,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十分丰富,这里仅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 社会主义价值论研究的对象

社会主义价值论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和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分析各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通过各生产要素互利互惠、互助合作、共同发挥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期目标。通过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创新,实行公平分配,使“耕者有其田”、“牧者有其畜”、“劳者有其股”,让无产者真正变成有产者。即让劳动者与投资者平等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价值论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商品价值和价值形成,这是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共同性所决定的。但它们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这是由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各自的特殊性所规定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要通过商品价值的形成,来揭露资本主义用工资来俺盖资本对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的秘密,来动员、组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价值论是要通过商品价值的形成来展示资本、劳动力、技术、生产资料、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的互利互惠、相互合作、共同作用的社会主义协作精神;通过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2 社会主义价值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社会主义价值论,不仅要继承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科学内涵,而且要借鉴当代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不完善的理论要通过发展加以完善,对于某些不合理或不适合当代经济发展要求的观点要予以校正。特别要对社会主义价值论所涉及的价值构成、自用产品和自然资源有没有价值、商品价值计量、劳动创造价值和要素创造价值以及利润分配等方面,提出一些具有创新色彩的观点,以便使社会主义价值论的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

(1)关于商品价值的构成。从当代商品经济的现状来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已很难区分,因为它们之间的界限已很难界定。商品生产者为社会生产商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即提供使用价值。他们在生产中只考虑成本和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不会去计算生产的商品需要多少社会必要劳动量。特别是当代经济中的虚拟经济(指由货币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所组成的,独立于实体经济以外的经济体系)和网络经济,它们在商品(货币、证券、期货和网络软件、信息)交易中让渡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这些虚拟商品很难测定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尤其是股票交易,它的市场交易坐常常超过股票原值和发行价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几千倍,这是常规商品交易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不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法测定,就是动用现代计量模型和高速电脑运算技术也是无法测定。

鉴于这种情况,社会主义价值论不宜再采用商品二重性的价值构成,而采用商品价值一重性的概念,商品的价值就是使用价值,通称价值。商品市场价格(或平均价格,中准价格)是使用价值在流通领域的表现。为了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用不变价格来表示使用价值的数量。其计量单位以人民币(元)计量或以国际通用货币(美元、欧元)计量。“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这一马克思的计量模型就可以成为现实模型,赋予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以更强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价值论还应认为,自用产品或储备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就具有价值。自然资源有使用价值,也就具有价值。未进入市场交易产品的价值可称为潜在价值;进入市场交易的产品,可称为现实价值或实现价值。

关于商品价值的分类。属于全社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生产资料等要素共同作用生产的商品价值可称之为社会商品总价值。其计量方法是:社会商品总价值=社会商品总成本+社会商品总利润。在社会商品总价值下面可分为第一产业(农业)价值、第二产业(工业)价值、第三产业(服务业)价值、第四产业(知识产业)价值。再往下面还可分第三层次、第四层次等等。总之,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都产生价值。即农业劳动生产农业价值,工业劳动生产工业价值,服务劳动产生服务价值,知识劳动产生知识价值,宏观调控产生宏观价值。以此类推,第三产业所属的商业劳动产生商业价值、金融劳动产生金融价值、医疗劳动产生医疗价值……商品价值结构具有多层次特点。

(2)关于商品价值的形成。马克思对于商品价值形成的认识和理论是不断深化的。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强调只有生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同时也承认劳动力是从属于资本的;还承认社会历史、文化、道德和教育、培训等非生产因素也通过影响劳动力价值来影响商品价值。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肯定了资本在形成价值中的作用,承认资本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第一推动力,是开办新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是资本的成果。他认为通过资本的作用,才能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由潜在的生产要素变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认为资本商品不仅能保留原有资本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还会使资本价值增殖,并承认虚拟资本——货币资本创造一定的剩余价值,生产平均利润。对于技术和社会宏观环境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章中作了充分肯定,认为改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变革生产方式,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能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晚年,把经理的劳动、工程师的劳动、工艺师的劳动都归纳到生产劳动的范畴,成为创造价值的劳动。马克思在他创立的价值论中,还认为资本和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这给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留下了发展、创新的余地。

从总体情况来看,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的形成理论是比较全面的,既强调了劳动在形成商品价值中的重要作用,又阐述了资本、技术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肯定了技术条件、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道德、教育等因素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形成的广义价值理论仍然符合当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当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现实。在商品价值形成理论方面需要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是:不再强调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而要强调社会一切有用劳动都创造价值;强调劳动、资本、技术、生产资料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同创造价值。

(3)生产要素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资本、劳动力、技术、生产资料、知识产权等要素都创造价值,这是社会主义价值论的一个基本理论。

——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社会主义价值论不再强调体力劳动和直接生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而是肯定社会一切有用的劳动都创造价值的理论。直接的生产劳动生产商品基准价值,辅助劳动生产辅助价值,追加劳动生产追加价值,间接劳动生产附加价值。这样,可以赋予社会一切有用劳动,从微观劳动到宏观劳动,从生产劳动到服务劳动,从实体劳动到虚拟劳动,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从有酬劳动到义务劳动,都是生产价值的劳动。由于社会劳动形成的商品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商品价值的形态也是丰富多彩的。

——关于资本创造价值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章中明确指出:“生产资本在执行职能时,消耗它自己的组成部分,使它转化为一个更高价值的产品量。因为劳动力仅仅作为生产资本的一个器官发生作用,所以,劳动力的剩余劳动使产品价值超过产品形成要素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也是资本的果实。”这很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是从属于资本的。从现代商品经济来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职能论述的主要理论仍然适用,只是虚拟资本的流通规模和范围扩大,作用已大大增强。由于现代商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加大,包装、广告、营销等技术含量提高,商品的追加劳动增加,对商品附加价值增加的作用愈来愈大,商品价值在流通过程中增殖已是普遍现象。在经济发达国家,包括商业在内的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达60~70%。发展中国家已达40~50%,在我国已超过30%,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超过40%。马克思关于商业资本和商业劳动不生产价值的论述已受到普遍质疑。由于自动生产线在工业中的采用、自动售货柜在商业中的推广,劳动力的作用比马克思时代已有所下降,资本、技术、知识产权在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当代商业中,超市联锁和微型自动售货等新业态的出现和推广,商业资本在商品附加价值的形成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对商品价值的实现更是功不可没的。资本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突出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我们肯定资本和劳动在商业等第三产业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可以改变我国重视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轻视第三产业发展的现象,从而加速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关于技术创造价值的作用。马克思在其创立的价值论中,充分肯定了技术进步的作用。为此,我们在社会主义价值论中不仅要坚持马克思的基本观点,而且还要根据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来发展这方面的理论。技术在社会财富和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在20世纪初,技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GDP中的贡献率为20~30%,20世纪中期达到40~50%,20世纪末达到了60~70%。当前,我国科技在工业新增价值中的贡献率已超过40%。对科技在商品价值形成方面的作用,我们要加强定量方面的研究,从而使商品价值数量化,使社会主义价值论真正成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一门新学科。

——关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作用。马克思对于发明专利、企业形象、著作版权、产品品牌、商誉、信用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以及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没有进行过全面论述,但对信用和信用制度的作用是肯定的。因此,对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社会主义价值论中应作全面阐述。从现代商品经济来看,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所以,我们在社会主义价值论中,应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行全面、系统论述,以补充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生产资料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马克思在他的广义价值论中,对生产资料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作了充分肯定,并指出生产资料是通过劳动将其价值保留在新产品中的。现在看来,仅仅保留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还是不够的。一些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在其生产流水线上大量采用机器人、机械臂来代替人工劳动,这不是一般的转移价值,而且能创造新价值。智能化的电脑,代替人工运算和工程设计,模拟地震和核试验,大大降低了运算、设计、科研经费投入,高质量完成任务,这就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采用先进的设备,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量大幅度上升,使商品价值总量成倍增长,使企业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多的利润。另外,生产设备的先进性和原材料的高质量,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并以其新奇的使用价值而开拓新市场,创造新需求。新能源、新材料的广泛运用,使工业生产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产生环境效应,使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标签:;  ;  ;  ;  ;  

社会主义价值论的创新观_商品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