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行为理论视角下新时代学生党支部的管理工作论文_刘悦 陈健

群体行为理论视角下新时代学生党支部的管理工作论文_刘悦 陈健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高校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发挥党支部作用,对于做好高校党建工作、提高学生党员政治素质、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现状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年轻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章》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1.高校党支部组织结构情况。目前,高校党支部按照人员构成一般可以分为如下三种情况:一是由教职工党员组成的教工党支部;二是由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组成的混合党支部;三是由学生党员组成的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一般情况下按照同一专业或者相近专业进行划分。一般说来,混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均是以学生党员为主,教工党员一般担任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等职务,也可以统称为学生党支部。此外,对于学生党支部来说,其支部委员的组成又有如下两种情况,一是由教工担任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另一种是由学生直接担任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

以这种指导原则进行党支部设置以及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会设置,其优点是能够有利于学生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党支部开展工作,也有利于对党支部的日常管理;其缺点是党支部书记经验不足,党支部人员更换频繁,党支部工作延续性差。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按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支部”的要求,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各院系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两种党支部建设形式:一种是高年级以年级为支部,所有低年级混合组成一个支部;另一种是在高年级设立班级党支部、低年级设置年级党小组的形式来管理党员。在党支部书记设置上要么低年级和高年级都由辅导员兼任,要么低年级由辅导员兼任、高年级由学生担任,大多数辅导员刚参加工作或工作时间不长,他们既要担负繁重的学生工作任务,又要忙于学生党员的组织建设工作。在新形势下,党支部组织建设的不稳定,党支部书记精力和经验上的缺乏,或是人员频繁更换,严重影响了党支部工作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影响了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的培养和教育。

2.大学生党员培养和教育现状。各高校根据各省市党员发展规程,能够流程化、阶段化地完成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考察,发展对象的培养和教育,以及党员的发展和转正等工作,但在严格发展党员、本科生扩展等新形势下,也存在了一些突出问题:(1)入党分子数量庞大,高年级正式党员数量少,导致正式党员联系、培养积极分子数和发展对象数过多,党员引导教育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2)党员发展和教育依然不够平衡,“重程序、轻教育”现象依然严重存在,从积极分子确定到党员发展和转正,看重发展程序,轻视对他们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

3.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生活方式呈现网络化、手机化,在这种新形势下现阶段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仍然较为单一,仍然以学习文件和讲话、举办专题讲座、参观红色纪念馆为主。组织生活未能充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专业特点,载体也未能充分利用网络、社团、公寓等阵地,创新性不够,实效性不强,致使大学生党员参与热度不高,受教育程度有限。

作为基层党支部,其主要职责有: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其职责主要有:(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创先争优,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提高党员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四)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五)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六)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七)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八)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任务,给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十九大报告对加强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的精神,不断研究、探索和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特别是要以新的要求、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强化学生党支部建设。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基层学生党组织核心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高校党组织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创新工作方法,立足于活动创新和实践创新,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养和锻炼,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本课题以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聚焦高校学生党支部管理和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充分考虑学生党员思想和行为特点,以科学的方法结合学生党支部实际工作经验,目的是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党和国家储备人才,不断寻求学生党支部工作的新突破。

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创新点。

主要内容:按照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群体常用来指有因有共同价值观而有社会凝聚力的一群人。当一群人当中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或利益,为了达到同一目标,而一起工作的项目,这群人也成为了一个群体。

一、学生党支部群体的特征

党支部群体成员具有目标共同性、群体意识性、有机组合性三个主要特征,三个因素互为双向反应。

目标共同性是指:学生党支部这一群体,是以支部全体党员的共同目标为基础的,正是有了共同的目标,支部全体党员才能彼此合作,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以他人之长,弥合自己之短,使党支部群体爆发出超出单个个体之和的能量。这一特性,也是学生党支部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

群体意识性是指:学生党支部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并能产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党支部的每个党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党支部成员之一,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心理上,彼此之间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党支部中的成员。

有机组合性是指:学生党支部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党员都在这个党支部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职务,负一定的责任,并以作好自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动,使党支部群体成为一个聚集着强大动力的活动体。

二、决定学生党支部群体发展的因素

1、年龄。构成党支部群体的学生党员年龄相仿,这一因素直接决定着党支部群体的活动个性。2、知识。党支党员群体的知识结构决定着群体的层次,而且会随着知识的变化,使党支部群体的层次也随之发生变化,知识影响着群体的层次水平。3、能力。党支部党员群体的能力决定着群体活动的质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力维度高,群体活动质量就高。4、专业。这是党支部群体活动中的特殊因素,专业维度合理的群体,有着特别强大的活力,这种群体,能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三、学生党支部群体发展过程

高校学生党支部一般按照学生党员的专业或年级进行划分,无论以何种方式划分学生党支部,其成员变动均比较频繁,从某个新加入党支部的学生党员群体(以某个年级为例)的角度,可以简单的将该党支部的发展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组建期。这一时期党支部成员的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尽管他们有可能被促动,但普遍而言,这一时期他们缺乏群体发展的目的性,部分成员还有可能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2.激荡期。这一阶段党支部成员能够获取团队发展的信心,但是还存在人际冲突、分化的问题。团队成员面对其他成员的观点、见解,更想要展现个人性格特征。3.规范期。这一阶段党支部成员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识别,能够调适自己的行为,以使得党支部团队发展更加自然、流畅,实现组织和谐。4.执行期。这一时期,党支部成员的角色更为灵活和功能化,使整个支部的能量积聚于一体,能够使支部工作顺利、高效完成。

四、创新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的有效途径

1、建立明确的党支部群体行为规范,并使这种规范从外在的、强迫的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内化为每个成员的个人意识;2、形成和谐的党支部群体人际关系,可以采取性格锻炼法、感受性训练等方法,使党支部成员在认知态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3、明确党支部群体共同的目标,构建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党支部群体的固有的凝聚力。

基本思路:以组织行为学和群体行为理论为依据,从科学的角度进一步探寻学生党支部的发展规律;针对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的个体特点,进而研究学生党支部群体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党支部群体发展的过程中找准决定其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而探索出一条创新新时代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实践方法。

创新点:创造性的以管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将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引入到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学生党支部发展客观规律,提高高校党务工作人员科学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党支部管理者的预测和引导能力,更加有效地强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论文作者:刘悦 陈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  ;  ;  ;  ;  ;  ;  ;  

群体行为理论视角下新时代学生党支部的管理工作论文_刘悦 陈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