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互通立交纵断面设计研究论文_严圣皓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分院 厦门 361010

摘要:研究目的:互通立交纵断面设计是整个立交设计的重要环节,但国内隧道立交案例不多见,本文结合隧道立交纵断面设计实例,为隧道立交纵断面拉坡提供一个较为合理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隧道互通立交设计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结论:隧道互通立交纵断面设计因素远比地面互通立交纵断面设计因素复杂和苛刻的多,纵断设计中应加强对行车安全舒适性以及隧道排水的考虑。

关键词:隧道;互通立交;最大纵坡;端部设计

1 前言

城市交通在地面上的发展迅速,地面资源相对有限,未来需要考虑将更多的车流引入地下,以缓解交通拥挤的状况。同时能够还原地面的绿化景观,特别适合现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

地面立交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 但对地下立交的研究相对较为匮乏。本文针对厦门市芦澳路隧道互通立交主线及匝道纵坡及端部的技术指标选取进行研究。

2 互通立交纵断面设计原则

互通立交设计应综合考虑路网情况、交叉道路、交通量组成等各种因素。本项目互通立交纵断面主要依据以下设计原则:

(1)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地上、地下构筑物及管线、水文、地质条件。

(2)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应均匀、平顺、视觉连续,起伏不宜频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隧道纵坡设计需满足结构覆土、管线埋设等要求,同时与排水系统密切相关。

(4)隧道段道路纵坡不宜过大,隧道洞口接线道路纵坡应与隧道出入口纵坡形成反向坡避免路面水倒灌进入隧道。

3 交通量预测及交通量组成

3.1 交通流量预测

通过对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规划的调查分析,预测未来特征年交通量情况如图3-1。

5 端部设计

本项目隧道互通立交洞顶覆土均在100m以上,隧道内的排水是后期养护的一个难点,为了避免后期隧道洞内积水,我们在端部设计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三点:

(1)主线隧道在纵断面设计中考虑采用“人字坡”的形式,进洞口处采用上坡,出洞口处采用下坡的方式。

(2)匝道纵坡也避免反凹的形式,保持“人字坡”的形式。

(3)主线和匝道端部设计中,分流口的端部位置选取在主线上坡的位置,合流口端部位置选取在主线下坡的位置。保证互通立交减速车道处于上坡位置,加速车道处于下坡位置,既可以节约汽车燃油性能,同时也避免洞内积水的隐患。主线及匝道分合流处纵断面设计见图5-1。

6 结论

鉴于国内隧道互通立交或地下互通立交的设计案例还不多见,本文对厦门市芦澳路的隧道互通立交纵断面和端部设计中的指标选用过程进行了阐述,希望能为将来更多的地下或隧道互通立交形式的设计中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JTG D20-2017,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Highway Alignment [S].

[2]JTG/T D21-2014,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S].JTG D20-2017,Guidelines for Design of Highway Grade-separated Intersections[S] .

[3]CJJ 152-20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S].CJJ 152-2010,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intersections on urban roads[S] .

[4]CJJ 221-2015,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S].CJJ 221-2015,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underground road engineering[S] .

[5]关宝树.隧道工程设计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Guan Baoshu. Dsign Key Points of Tunnel Engineering [M].Bei 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2003.

[6]李峰.厦门海沧海底隧道最大纵坡比选[J].隧道建设,2015年7月.LiFeng.Selection of Maximum Longitudinal Gradient of Haicang Subsea tunnel in Xiamen [S] Tunnel Construction,July 2015.

论文作者:严圣皓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  ;  ;  ;  ;  ;  ;  ;  

隧道互通立交纵断面设计研究论文_严圣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