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美学的本体论基础--卢卡奇美学思想研究_美学论文

日常生活:美学的本体论基础--卢卡奇美学思想研究_美学论文

日常生活:美学的本体论基础——卢卡奇美学思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本体论论文,日常生活论文,思想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写一部美学巨著,是卢卡奇一生的宏愿。其间,有三次想具体地完成这一计划,都没有在最终的意义上完成。

第一次是在1912—1914年之间。当时年少气盛的卢卡奇深受韦伯和席美尔的影响,给自己的美学著作提出了这样的任务:“艺术作品存在着,它们是怎么可能的?”〔1〕这里尽管套用了康德的话, 但显然与康德不同,因为卢卡奇看到的,“不是判断的形式,而是本体论的萌芽”〔2〕。按照康德的学说,“美学的本质在于审美判断”, 这时的卢卡奇则认为,“审美判断并不拥有这种优先权,这种优先权属于存在”〔3〕。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卢卡奇的美学道路, “从一开始就向着本体论,绕过逻辑的和认识论的问题”〔4〕。由于种种原因, 卢卡奇没有完成自己的计划。结果是只完成了其中的三章,后来,人们在卢卡奇的遗物中找到了它,冠以《海德堡艺术哲学》之名,在(前)西德的卢西特汉特出版社出版。

第二次是本世纪30年代在苏联。此时的卢卡奇已是一位比较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所要完成的美学著作的哲学基础,已不是席美尔的生命哲学,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卢卡奇有感于普列汉诺夫“把一种实质上是实证主义的美学引入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梅林把康德的美学引入马克思的理论”〔5〕, 为自己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建造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6〕。 而这一任务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美学”〔7〕和“美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8〕的想法为前提的。卢卡奇首先从基本理论着手,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体论基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等,进行了独创性的阐释,因而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声誉。马克思主义应有自己的美学的任务提出来了,马克思主义中确实有自己的美学的前提确立了,但大部头的美学著作还是没有拿出来。这是因为卢卡奇有更直接、更紧迫的任务要完成,使得他没有时间完成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研究、创建和写作工作。

第三次是在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自40年代末以来,匈牙利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批判卢卡奇的浪潮,1956年,匈牙利出现了纳吉事件,由于卢卡奇是纳吉政府的文化部长而被苏联困于罗马尼亚,直到1957 年的4月才回到匈牙利。卢卡奇的著作被禁止在匈牙利出版,只能以“走私”的形式把著作送到国外去出版。《审美特性》就是以这种方式, 于1963年在(前)西德的卢西特汉特出版社出版的。

按照卢卡奇的计划,《审美特性》是他的三大卷《美学》的第一卷,由于第二、三卷并没有写出来,我们只能透过《审美特性》体味他的美学思想,领略他作为美学大家的风范,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永恒缺憾。

不过,卢卡奇自己说,“本卷独成一体,不读续篇也完全可以理解”〔9〕。这是因为,他要在第一卷中为自己的后两卷、 进而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建立起坚固的哲学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卢卡奇把《审美特性》的性质规定为:“第一卷属于哲学基础的范围”〔10〕,在本质上“它是哲学发生学”〔11〕,“从哲学上研究审美原理的发生学”〔12〕。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中首先提出了“日常生活”范畴,并赋予它以本体论的性质、地位和意义。这就是说,如果说“特殊性”是卢卡奇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的话,那么,“日常生活”就是它的基础性范畴。

二、日常生活的意义和地位

不管是从客观的社会历史过程角度看,还是从理论上讲,审美的起源、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客观实在的基础。至于这个客观实在的基础到底是什么,不同的美学家各有各的看法。在卢卡奇看来,这个客观实在的基础就是日常生活。正是因为如此,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中一方面是一再抱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日常生活作出哲学上的系统研究〔13〕,另一方面,又赋予日常生活以本体的意义和地位:“如果把日常生活比作一条长河,那么由这条长河中分流出了科学和艺术这样两种对现实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现形式”〔14〕。“只有由人类生活的发生、发展、内在规律性及根源的动态关系中,才能推导出人对现实进行科学反映和艺术反映的特殊范畴和结构”〔15〕。概括地说,“这些反映在生活本身既能找到它的基础,也能求得它的最终的完成”〔16〕。

确实,卢卡奇赋予日常生活的地位是较高的,这必然给我们提出两个问题。其一是卢卡奇为什么要赋予日常生活这么高的地位,其二是卢卡奇的做法是否有道理。实际上,卢卡奇关于日常生活是一条长河的比喻及其他在书中的其它有关论述,已经很好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即是说,审美是人的审美,科学是人创造的科学,并且是为了人的科学,而人,首先和基本的,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在这里,日常生活不仅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认识的发端”〔17〕。这样,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使得第二个问题不证自明。既然人类的科学、审美等认识,从最终的意义上说是起源于日常生活,并且,只有靠日常生活才得以存在和发展,那么,作为对这种现象的哲学认识和把握的卢卡奇的日常生活理论,也就获得了自己存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起码,是获得了作为一家之言存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当然,就我们理解和把握《审美特性》的哲学基础而言,关键之处,不仅是要看卢卡奇把日常生活范畴置于何等重要的地位,更要看他赋予日常生活范畴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卢卡奇看来,日常生活首先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中心、基础和本质的东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劳动,以此为基础,使得科学、艺术、宗教和伦理等生活理论能够产生、存在和发展,到后来,逐渐分化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生活和理论领域。这样,独立出来的生活和理论,一方面是与原有的日常生活分立,另一方面,又各以特有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日常生活不断产生新质,逐步过渡到更高的形态。

三、日常生活与人类诸认识形式的关系

虽然审美、科学等人类的认识形式和内容源于生活,又返归于生活,使日常生活不断获得自己的新形态,但日常生活与人类诸认识形式之间,并不是始终如一,铁板一块,而是有着辩证的矛盾。“以日常生活为一方,以科学或艺术为另一方的这种矛盾的辩证法,始终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这是一种具体历史的、受社会制约的情况。”〔18〕即是说,这种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对此的态度不应是主观任意地否认它或歪曲它,而应是在承认其客观存在的前提之下,认识它,利用它,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丰富、更美好,使我们的审美、科学等认识不断在新的日常生活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进一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用卢卡奇自己的话说就是:“这种矛盾性只能具体地、社会——历史地解决——以抽象的一般形式——更精确的说法是,为了更丰富、更深入地解决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产生了人类发展的更高的对象化活动,……如果对象化活动放弃它的中介性并无批判地适应于日常生活中理论和实践的直接统一,那么对象化活动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理由。”〔19〕

这里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随着审美和科学的发展,日常生活将失去自身的本体地位,以致于人的生活全部审美化和科学化。这是错觉。卢卡奇以科学思维和日常思维的关系来说明这一点:“日常思维并没有被科学思维所取代。相反,即使在那些以前很少与日常生活的对象有直接关系的领域里,也再生产着日常思维。”〔20〕所以卢卡奇的结论是:“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分化和独立化并没有破坏和消弱它们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加强了这种关系。正如我们所知,这种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由日常实践产生的需要向科学提出的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对日常生活的反作用。”〔21〕

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以直接性为特征,而审美和科学,则以有媒介为特征。正是由于日常生活的直接性,使得日常生活在接受审美和科学时,首先和主要的是其成果,而其媒介的机制及其内含的思维方式,则往往是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和余暇去顾及。在这里,简单化和凝固化了的“相信”成了支配力量。例如,人们要去乘坐公共汽车和飞机,要欣赏艺术等,但由于社会分工及诸条限制性条件使然,处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不可能是学习了汽车和飞机的制造原理、维修技术和驾驶保养知识等一系列学问之后再去乘公共汽车和飞机。对于艺术,情况当然也是如此。不可否认,随着审美和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所有这些,都是以日益精细的社会分工为前提的。必然地,以其直接性为特征的日常生活会永远存在,绝对不会因审美、科学的不断发展而消失。相反,日常生活将永远以自身的独立存在为前提,在吸取和消化审美与科学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给它们提出更艰巨、更深刻的问题,促使审美和科学等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前进。

卢卡奇自己分析了日常生活与审美和科学之间既相互渗透、又不改变各自独立存在地位的辩证关系:“艺术以其自身的方式再现世界所形成的东西,将社会的人的存在的事实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清晰度和意识性……。艺术作品通过它的激发反映使人普遍能感受到这种新的现实,——它丰富和开拓了人的视野,增强了对新的生活事实和联系的感受能力,——由此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日常生活中的人不进一步发展他对事实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观察、排列和联系起来的形式,那么就不可能发展对新事物的感受能力。”〔22〕“我们已经谈到关于科学反映的许多成果返回到直接日常实践的问题。……不言而喻,这种为人所掌握的科学成果的社会历史积累也会改变日常的一般世界图象,但是这种变化就象毛细孔作用一样表面上几乎无法察觉。它逐渐改变着日常生活和日常思维的视野、内容等,但基本上不会改变它们的结构。”〔23〕

由此看来,日常生活与审美、科学等人类认识形式的关系,确实是一种内在客观的、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从一种意义上说,它们是统一的,统一于日常生活,既源于日常生活,返回日常生活,又服务于日常生活。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它们又是对立的,各自有着自己的本质规定性和特征。尽管在人类日常生活的长河中,它们之间要不断地相互促进和融合,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各自的独立存在为前提的。

四、日常生活的特征

为了更进一步阐明日常生活的哲学本体意义,卢卡奇又从另一个侧面对日常生活的本体性质加以揭示,这就是对日常生活特征的揭示。这种揭示不仅可以使我们从内含、外延和日常生活与审美、科学等人类认识形式的辩证关系方面把握日常生活的丰富意蕴,而且还会使我们获得一种对日常生活的立体性把握。

在卢卡奇看来,日常生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日常生活中的动机具有表面性和易变性。“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表现出来的正是这种表面动机。在人决定行动时,这些动机在对象化的——相对低级阶段表现出一种变动不居的特征,在许多本身高度对象化的形式中都具有这一特性,在决定行动时往往是习惯传统起决定作用。”〔24〕卢卡奇在这里所揭示的是日常生活的本质特征之一:日常生活动机的表面性、易变性和随意性。正是由于这一特征,使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各种各样的约束,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实现自己,并随时用实实在在的行为结果检验自己、调整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有助于科学发展的新问题,也可以以纯“兴趣”的方式随时随地吸收审美、科学等有益成果,以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提高自己的日常生活水平。从这个角度说,人们的日常生活正是从这种表面、易变和随意性中不断地提高、发展,逐步过渡到新的、更美好和更科学的形态,促使审美、科学等向前发展,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2.“隐藏着日常存在和日常思维的第二种本质特征,即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直接联系”〔25〕。这一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同样明显。例如,现代生活中,只要大众传播媒介说吃什么好、穿什么好和用什么好,大部分人便蜂拥而起,尽其所能地追赶这一时尚。这里,关于“好”的理论是别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给予他的,而他,则往往不加检验和酌别地把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即把理论和实践直接联系起来。这一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的模式,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冲突性,但也有优点,这就是,审美、科学等的成果,正是通过这一模式渗入日常生活、影响日常生活,进而,不断提高日常生活的水平,使日常生活向更合理的形态发展。

当然,“要正确理解这一点,需要对这一规定做一些说明。以为日常活动的对象是客观的,那么其本身就具有直接的性质,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正相反,日常活动的对象存在于极端多样而复杂的中介系统中,这种系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错综复杂化”〔26〕。就这一点而言,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是完全应该注意到的,否则,就会犯片面性、简单化的错误,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人,这一点则是应该忽视的,否则,等到人们把这个媒介系统搞清楚的时候,“新时尚”早已成为“旧破烂”了。

3.日常生活中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卢卡奇认为,“这种唯物主义具有一种纯粹自我的、限于指向实践的直接对象的特征”〔27〕。说到家,就是一种自发追求实际功用的倾向。正是这种实际的功用倾向,既体现了自发唯物主义倾向的优点,也表现出了它的缺点。

4.在日常生活的思维中,运用类比及类比推论要远远多于因果推论的思维方式。类比这一思维方式,在原始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就是现在,“类比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仍是一种活跃的因素。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理论和实践的直接结合作用越大,两者在人的意识中相互越接近,则类比作用越活跃”〔28〕。这种类比及类比推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可能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但仅是在过程的起始阶段是如此。也就是说,要真正找出自己的不足,还得用其他思维方式,如因果推论,然后,在一个理智的水平上,而不是在起始阶段的情感水平上运用类比推论,达到由人及己的结论。所以说,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了日常生活中类比及类比推论的缺点:它具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性质。一方面,它具有某种弹性而缺乏确定性,另一方面,在概念和经验上也具有模糊性。

5.日常生活语言的内在矛盾性。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语言是难以想象的。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以其自身的特点区别于审美和科学中的语言,这就是它的内在矛盾性。卢卡奇对这个问题作了极好的说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现出辩证的矛盾:它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无比巨大而丰富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若没有语言,这一点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语言可以沟通人与固有的周围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关系,同时语言又使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感受不可能不带有偏见,至少也是难以公正的。特别是语言在存在上述僵化的同时还带有不明确性和混乱性,这就使这种辩证法变得更加复杂。科学术语首先就是从克服上述不明确性和混乱倾向出发”〔29〕。这种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使用它的每一个主体直接相关”〔30〕。这就是说,这种矛盾的产生,是与语言使用者追求表达上的直接性、形象性相关的。因为,正是在这种表达过程中,语言被有意无意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主观愿望及其爱憎。从这个角度说,日常语言有其自身的、并且是在日常生活范围内难以克服的弱点。但我们不要忘记的是,正是这种直接性和形象性,因而也带有模糊性的日常语言,以科学语言难以胜任的功能和作用,坦然生动地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不同个人的无比丰富多彩的生活侧面,这就为审美、科学等反映形式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内容和素材,使科学和审美等认识不是空洞抽象地悬于日常生活的上空,而是扎根于坚实可靠的日常生活大地上。

注释:

〔1〕〔2〕〔3〕〔4〕〔5〕〔6〕〔8 〕杜章智译:《卢卡奇自传》,台湾远流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73、27、73、27、133、278、 134页。

〔7〕〔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卢卡奇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第1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4、1、3、347、355、309、1、1、 2 、444、40、43、76、155、425、94、10、11、11、13、20、26、23页。

标签:;  ;  ;  ;  

日常生活:美学的本体论基础--卢卡奇美学思想研究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