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价格国际化的几点看法_国际市场论文

关于国内价格国际化的几点看法_国际市场论文

对国内价格国际化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国内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一体化,国内市场价格必然国际化;但目前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还存在很大差距;通过改革和完善,逐步理顺国内市场价格,建立有效的价格宏观调控体系,运用汇率、关税等经济杠杆衔接国内外市场价格;同时,注意处理好国内价格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实现顺利接轨将成为现实。

关键词 国内价格;国际化;一体化;接轨

国内价格国际化指的是国内价格要与国际价格相衔接,打破目前国内外市场价格分割的状况,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信号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国内、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

一、国内价格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

1.对外经济迅猛发展,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联系日益密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的份额已由1978年的0.78%增长到2.76%,位次由1978年的第31位上升到第11位,到香港回归后,可排名第4位。 在吸引外资方面,全世界500家大的跨国公司,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已有200多家,中国在以自己的产业政策引导和控制外资的投入,18年前对中国不屑一顾的美国波音航空公司现在每年有1/7的利润从中国获取。 中国已经汇入了世界经济的大潮,不可避免地使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发生着广泛的联系。对外出口,使国内商品价格转化为国际价格;进口商品时,商品由国际市场进入国内,国际价格转为国内价格。外资的引进、“三资”企业的运作、伴随着资金的流动及材料与设备的进口和出口,把国内外市场价格联系在一起。同时,在技术、劳务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也得到很大发展。目前我国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 参加了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亚太经济合作在内的许多国际经济组织,对外经济贸易已从内容单一、渠道狭窄、层次较低的旧格局向内容丰富、渠道宽阔、层次较高的新格局发展, 尤其是我国要加入WTO,将使两个市场价格的联系日益加深,国际市场的供求与价格变化对我国价格的影响也会增大。

2.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成为可能 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是由市场体系的逐步发育推动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首先,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和市场调节的比重发展到相当程度,表现在国家定价的商品不断减少,市场定价范围逐步扩大;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比重不断缩小,市场调节比重逐渐增加。其次,各类市场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档次较高。除商品市场的发展异常迅速、初具规模外,要素市场也不同程度地发展起来,其中发展最快是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企业产权市场等也在形成和发展。此外,国家有计划地创办了一些新型的较高层次的市场组织,这些都给市场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市场价格规范、有序地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为国内价格适应国际价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价格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国内价格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具体表现在:①以市场为取向的价格改革正在推动国内价格向国际价格靠拢,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运行机制。市场价格的核心就是以市场供求为导向,企业在产品购进、生产、经营过程中就要求了解国内外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信息,从而缩小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差距。②外贸体制的改革,使国内价格国际化形成机制日渐趋同。自1988年我国外贸企业实行了“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以来,国家逐步取消了进出口补偿政策,实行进出口商品代理作价,即按进出口实际成本加一定利润和代理手续费构成,建立了外汇调剂市场,把外贸企业推向了国际市场,按国际市场价格作价,使国内外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挂起钩来。③市场经济体制将使我国企业逐步增强对国内外价格接轨冲击的能力。国内价格国际化,国内部分工业企业难免受到冲击,但就整体而言,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大中型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日渐增强,加之我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在国际市场价格中可占部分优势,只要企业注重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大中型企业在国内价格国际化进程中潜在的承受力不可低估。

二、加快国内价格国际化的途径

改革和发展使我国走出了封闭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为国内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就目前而言,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还存在很大差距。如很多生产要素价格还处于政府与市场双轨制中,价格体系中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缺乏相互配套的价格运行机制,价格的宏观调控不到位等等,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1.理顺国内市场价格 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受到国际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的支配和影响,并由此产生国际市场价格。国内商品走向国际流通领域时,必然也要受上述经济规律的支配,并要以国际市场价格为尺度与别国产品交换。因此,理顺国内商品原有价格成为国内价格国际化的前提。

针对目前我国价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理顺价格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对于一般竞争性商品,要按市场规则, 运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调节价格,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创造一个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2)对于政府直接管理的垄断性、强制性、资源稀缺性、 保护性、难以承受性的商品价格和收费,要参照市场标准,抓住时机进行调整,逐渐改善不合理的价格结构,使其逐步与国际价格接轨。(3 )管好收费。对于行政事业收费,要依法管理,项目及收费标准要严格控制,依照WTO国民待遇原则,清理和整顿各类服务收费。(4)加快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我国要加入WTO,目前在资金、劳动力、房地产、产权、 自然资源、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价格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各缔约国也极为关注,要求提供资料,并建立审议制度。因此,加快培育和健全生产要素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完备而有效的价格宏观调控体系 价格宏观调控体系是指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形成有效间接调节与控制的系统。实施宏观调控,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预见性,克服盲目性,有利于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减少波动性,实现平等竞争、公平交易,消除垄断和暴利。价格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1)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市场价格,是今后价格管理的基本内容。经济手段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价格调控基金。调控基金的来源可通过四条渠道筹集:①罚没不法行为的收入;②依法从生产、零售、服务企业按生产、经营额提取的部分资金;③现行各级财政用于价格补贴的资金;④财政有计划拨款。基金的用途一是吞吐调节的购销差价补贴;二是要求某些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在特殊时期必须低价、亏本销售的政策性补贴;三是用作重要商品的生产扶植金。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经济调节手段。

(2)法制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用于规范企业行为的主要依据是法律。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价格行为。首先,应制定有关价格方面的综合性基本法规,对各种基本的价格行为予以规范,走上依法治价的轨道。其次,在规范行政行为、市场价格行为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单项法律或条例,不管是各级价格行政管理机关的管理、检查、监督,还是企业市场价格行为都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3)行政手段。价格放开后, 行政手段调控的主要内容是依照法规确立基本的价格政策,并确立实施这些政策的行为规范。对于一些特殊商品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价格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价格管理机制,依法检查、监督价格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以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运用汇率、关税等经济杠杆衔接国内外市场价格 衔接国内外市场价格,即可以在某些商品中直接建立价格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运用经济杠杆。在现阶段,对大部分国内外市场价格直接联系在一起有一定难度,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来衔接,如汇率、关锐、利率等,逐步缩小差别。调整汇率,是从总体上调整国际贸易商品和劳务的国内外价格的联系。运用税收等财政政策是局部或个别调整商品的国内外价格联系。中国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要依照国际规则和惯例办事,到时关税将成为唯一的保护手段,我国已承诺要降低关税总水平,1996年1月, 我国在4000多个产品上降低了税率,取消了176个品种的进口限制, 平均关税率由35%降到23%。因此,应根据产业政策定位,区别不同产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产业内不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强弱,实行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利于国内价格国际化。

4.生产经营国际化是国内价格国际化的根本出路 要实现国内价格国际化,根本出路就是要提高国内生产技术水平,发展与国际间的贸易与投资,努力使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国际化。生产经营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关联性加强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一方面,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独资企业或合资、合作企业,企业内部进行国际分工,建立跨国的经营管理系统,海外投资企业的产品不仅替代外商向本国出口,而且发展到当地销售和向第三国出口;另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企业的经营资源市场和销售市场国际化。由于海外直接投资建立了分支机构,在海外有了本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场所,国际贸易从“本国——外国”,发展到“本国——分支机构所在国——第三国”和“三国间外贸”。总之,经营国际化使企业的发展与国际环境相互依赖加深了,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提高了。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在国外建立了为数不少的办事处,在生产经营国际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此外近年来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也是供生产经营国际化利用的有利因素。可见,随着生产经营国际化的推进必将使我国商品、劳务和生产要素进一步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形成国际分工的扩大,使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密切衔接起来。

三、国内价格国际化进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国内价格国际化具有相对性 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相衔接,仅仅是指出两种价格之间的关联性和趋同性。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的价格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但仅仅看到一方面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新资源、新技术、新人口、新需求层次不穷,又打破了各国价格差距缩小的趋势。而且,各国间各个类别的商品、劳务的相对价格水平又不会同方向运动,而是此起彼伏。从某一组商品看,国内和国际价格水平的差异可能趋于接近;从另一种商品看,并异可能扩大。差别的缩小和扩大并存,衔接和脱节交叉。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差异现象具有普遍性、多变性和长期性,而两种价格的靠拢、接近或趋同,只具有特殊性、偶然性和短暂性。因此,所谓“衔接”只是一种总趋势的长远描述。

2.国内价格国际化具有渐进性 形成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差异的基本原因有:各国家间的资源禀赋的差别、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质和量的差别,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成本的差别,还有各民族的消费习惯、结构、嗜好的差别。从历史过程看,这些差别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的价格差距有缩小的趋势。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落后,生产要素流动性不强,消费水平低,这就决定了我国价格和国际价格差距很大。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有了巨大发展,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国内价格国际化要以生产力发展状况为前提,这就决定了国内价格国际化只能逐渐进行,决不能一蹴而就。

3.国内价格国际化具有曲折性 尽管国内价格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由于国内、国际相关条件的变化,也会使这种趋势发生临时的中断。例如国内的经济增长状况、通货膨胀状况以及政府的调控政策,国际金融的变化、国际贸易条件变化等都会导致这种趋势的加快和暂时停滞。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曲折性,在实施国内价格国际化进程中,采取积极、正确、稳妥的政策和方式。

总之,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托举,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十八年,给中国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巨大的中国潜在的市场已经变为现实,中国已经走上了世界贸易的舞台。我们要利用这个大好的时机,发展自己,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平等对话。

本文于1987年3月8日收到。

标签:;  ;  

关于国内价格国际化的几点看法_国际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