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容忽视的亲情感召力论文_杨迪娟

浅谈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容忽视的亲情感召力论文_杨迪娟

摘要:如今,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极富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其中不乏许多亲情方面的感人文章。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借助这些情感好文,透过文中所贯穿的情感感召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以利于他们在感知亲情的人文教育中领悟感恩情怀,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亲情;感召力

在此,笔者从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几篇文章作为案例,试谈其中几类不容忽视的亲情感召力。

一、亲情感召力能体现语文教学中独特的德育功能

什么是亲情?所谓亲情,即指直系亲属(父、母、夫、妻、子、女等)或配偶之间的情义。亲情,是人人必须看重的,它是我们每个人生命里的永恒,也是我们血脉中割舍不断的生命联络。但作为世间最珍贵的一种情感,亲情也不一定专指骨肉相连的感情。如果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来诠释,笔者认为,亲情就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最可贵的一种重要情感,它是人间大爱的温馨;是穿越时空的牵挂;也是生命情怀铺展岁月中心灵深处的呼唤……

在当代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有许多能释放出亲情力量的文章,它们在渗透亲情、凝聚亲情力量的字里行间,都具有激发学生从心灵上去求真、求善、求美的动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借助教材、传承亲情、因材施教,努力使情感教育彰显出其特有的亲情魅力和凝聚力。

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是我们在人文教育中所要达成的情感教育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的感召力,定会陶冶学生的情操、深化学生对亲情的认知和感悟,进而使学生推己及人、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并由此体现出语文教学独特的德育功能。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亲情类型

1.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的挚情

升入中学之前,想必学生在《游子吟》的“慈母线”中,早已感知了母亲对儿子远行时那份深深的嘱托和牵挂。那么,在初中语文教材里,学生又将会领略到怎样朴实无华却厚重无比的父母挚爱呢?

处处彰显出亲情的,自然当属那篇语言朴实却饱含深情而且震撼心灵的《背影》了!每次诵读朱自清的《背影》,笔者总是情难自禁。文中作者将父亲的四处“背影”,连同自己四次真诚的流泪描写得淋漓尽致,并在最具体、最细腻、最扣人心弦的“惜别背影”时刻读懂了父亲。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结构上虽是以背影贯穿全文,可内容上却以亲情为主题,处处体现出一位纯朴父亲无微不至的爱子之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关怀感激之情。作者以一份沉甸甸的、人间最无私、最无价的亲情,改写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新篇章,这怎能不深深地触动学生纯真善良的情怀呢?

血浓于水的亲情,可以给予我们温暖、赋予我们力量。而在一篇表现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却亲情永恒的文章中,则可以让读者在热泪盈眶中更好地理解亲情的博大内质。比如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每每读此文,笔者总会悄然落泪。笔者总是情不自禁地为林莉最终以感恩情怀回馈了养母那平凡却又无私的母爱点赞。全文同样也贯穿着“情”字,文章字字落地有声、句句充满真情,让师生在“天宽地大,父母恩大”的共鸣中,零距离地感受到了亲情,这其实就是一种感召力量。

此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永远是父母对子女最深情、最殷切的亲情期盼。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最能感染学生的,应该是刘亚洲的《给儿子的一封信》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了。前者于满页的信笺中,寄予了父辈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后者则同样不失满腔的父爱。

2.情真意决的伉俪情深

大多数学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已经通过《我的战友邱少云》感悟到了革命英雄的爱国情感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学生步入初中后,在学习了《与妻书》后,学生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主人公不失革命志士为民为国捐躯的风采。在字字泣血的绝笔信中,顺着林觉民强忍的悲痛,学生看见了他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的献身精神。

《与妻书》是伉俪情深的诀别信,更是作者充满激情与豪情的表决书。从“吾至爱汝”到“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再到“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作者尽管怀有极为复杂的挚爱亲情,但在悲痛的依恋情愫下依然决心舍妻子而死,这分明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真情,为了革命的胜利彻底舍弃了小家。

这篇令读者浸染伤感而潸然泪下的课文,距今虽然已时隔百年,但其魅力依然不减。作者对爱妻的拳拳真情和“以天下人为念”的舍生取义之举,依然令人动容。

3.挂念与宽容的手足情深

亲情,让我们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刻,情不自禁地想起兄弟间的手足深情。例如,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在小序中就以“作此篇,兼怀子由。”直抒胸臆,道明了自己作此词的缘由之一。作者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自我宽慰中,却更拥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情怀。因此,手足亲情,同样可以给予学生人生的启迪,使学生更亲切地感悟到亲情的感召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一种兄弟情谊也是不容我们忽略的。即学生升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篇鲁迅的作品——《风筝》。作者虽然仅以一个段落对残酷的往事加以叙述,但学生透过它,可以懂得作者和其兄弟之间的两种情感。首先,“有过这样的事么?”“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当年是“我”无情地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认为只要冷酷地毁掉弟弟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便可以让他有所“出息”了。然而二十年之后,此事一直成为“我”心态沉重的“无可把握的悲哀”,并希望得到弟弟的原谅。这是一种展现兄长“勇于自责反省,知错必改”的坦然诚恳的手足情。其次,当年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被兄长彻底毁了之后,弟弟是那样无助“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当兄长重提这件往事时,弟弟仅以“有过这样的事么?”平淡答过。在弟弟的记忆深处难以泯灭的事,果真可以如此“全然忘却”吗?弟弟的“毫无怨恨”,其实就是想让兄长不必为往事介怀和不再愧疚自责吧!这自然成了一种理解和宽容的手足亲情。

三、在亲情的感召中让学生回归“爱”的主题

上述这些谱写亲情赞歌的篇章,让学生在亲情的世界里,分别见到了父母关爱儿女、儿女愧疚自责、夫妻诀别、兄弟情长等感人的画面。但这些画面中普通平凡的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情”,却又是那么的伟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通过这些平凡琐细之事来激发学生的情怀。笔者相信,如果教师这样做,就一定能使学生将那一份份可歌可赞的亲情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校园回归到家庭。学生一定会从尊敬父母做起,善待他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学生也一定会在亲情的感召下,把爱传播得更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贵在以情动人。就让我们本着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努力提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亲情感召力,让学生在这些古今中外的亲情篇章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对亲情的理解,学会感恩亲情、珍视亲情,做到以实际行动回到了“爱”的主题上。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要充分借助语文教材里那些闪耀着亲情美的迷人光辉,努力挖掘亲情感召力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积极发挥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其次,我们要重视对初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充分认识和体验人类亲情的美好。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兴安镇初级中学 541000)

论文作者:杨迪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0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容忽视的亲情感召力论文_杨迪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