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使用新的《思想政治》教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如何使用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十多个省进入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课改实验区,今年又有几个省市将进行新教材实验。就《思想政治》教材实验来看,各地经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基本适应,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第一批进入实验区的四个省区已经顺利通过第一次高考的检验。但是,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也还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下面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与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共同探讨交流。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新教材理论性、体系性不足的问题。应该说,就教材的体系性和完整性而言,新的《思想政治》教材确实不如旧的《思想政治》教材。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新的《思想政治》教材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生活的逻辑和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教育,凸显内容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刻意追求教材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如果说旧的《思想政治》教材是基于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其内在逻辑力量来演绎,那么新的《思想政治》教材是基于学生的生活逻辑凸显相关的思想政治观点。虽然教材也关注各个思想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忽视教材自身的内在逻辑力量,但不为了追求学科的逻辑而忽视学生的生活逻辑,主张生活逻辑高于学科体系的逻辑。因此,我们在把握新教材的时候,没有必要刻意搬用旧教材的体系,不宜将头脑中已有的相关学科体系迁移到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而要明确每一框、每一课到底讲了哪几个观点,明确这些思想政治观点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性。
正确处理新教材正文与辅助文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专家点评”“相关链接”中涉及的观点等比较完整、深刻,有利于学生学习,因此在教学和考试中都比较关注这些内容。其实,从教材编写者来说,除了教材中以宋体字形式呈现的正文和以蓝色虚框标志的探究活动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之外,“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和其他辅助栏目所涉及的内容只是对教材正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并不是课程标准所要求于教材的,更不是教材所要求于学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性地利用辅助栏目进行教学,也可以选用其他教学材料替代之。不管如何,我们不能围绕辅助栏目大做文章,更不应该把它们作为考试的内容,人为地加重学生负担。
正确处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科观点之间的关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归学生生活经验,是我们编写《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一个基本思路,也是新课改的一条重要路径。这种价值追求是对旧的《思想政治》教材疏离学生生活的一种反动,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炼生活、认识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教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提炼相关学术观点,实现学生生活经验与学科观点的无缝对接?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有的生活经验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停留在生活领域而无法实现学科观点的提升,有的生活经验与预设的观点之间无法顺利对接,有的生活现象罗列了一大堆,主题却不集中等。如果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就会发现,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是生活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基于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深度把握和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深刻历练,对接点是二者相互碰撞时产生的“问题纽带”。如一位教师在讲“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时,开宗明义提出一个问题:“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学生看到这个问题之后从不同方面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步一步地引导、归纳、总结,一堂课下来,教学内容完全融入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所思所感、生生互动过程水乳交融。这令我想起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石景山区一位地理教师在讲“黄土高原”这一章时,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讲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等,而是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黄土高原?”这个问题既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又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可谓神来之笔。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是我们编写《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一个基本思路,旨在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我说你听”“你打我通”“我灌输你接受”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与教师、同学平等交流、探讨的意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探究活动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活动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生成观点、知识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收集和组织材料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与同学老师平等交流探讨的能力、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能力、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等。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探究活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学生参加高考没有帮助,主张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这种主张和做法与教材编写的思想、高考评价等都是背道而驰的。当然,有的框中的探究活动数量偏多,完全在课堂上操作有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整合。
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参之间的关系。教学参考书是对教材的进一步说明和发挥,主要是帮助教师更好地研究和把握教材。一般说来,教材是面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主要是面向教师的。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比教材要深得多,教材中可能只有一个观点,而教学参考书可能对这个观点作了详细的说明、论证。与《思想政治》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都写得比较全面、比较深刻。但是,这仅仅是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而不是针对广大中学生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讲到什么程度,不应该以教学参考书为准绳,而应该严格以教材为准绳,不宜根据教学参考书去深挖教材,加重学生负担。
不应该把新教材当作老教材来教。就教材内容取舍、呈现方式、内容深度、生活化程度等方面来说,新旧教材有比较大的变化。有的教师在教新教材时感到新教材涉及许多概念却没有加以解释,许多观点没有进行深刻的论述,观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不强,担心学生不理解,担心将来高考的时候吃亏,于是把旧教材中的概念、体系等搬到新教材教学过程中。这必然导致内容太多、课时不够、师生负担过重的后果。事实上,我们教新教材,就应该严格以新教材为依据。新教材讲了哪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教师就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对学生就应该要求到什么程度。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以教材为本,以课程标准为纲,而不应该“深挖洞”,不应该把教材之外的东西灌注在课堂教学之中。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说教师就不应该或者没有必要钻研教材,而是说应该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深浅度区分开来。只要我们严格依据教材进行教学,把教材上的内容讲通了,学生能够理解、运用,包括高考在内的一切评价都不会成为负担。如果我们回顾一下2007年最新进入实验区的四个省区的高考试题就可以看到,高考试卷中的内容无不是新教材中的,绝对没有超乎教材之外的概念、观点等。
改变只关注知识教学而忽视学生情感陶冶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片面性。高考是广大思想政治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考什么”主导“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现象,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从教材编者来说,我们十分希望改变思想政治课“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丢条条”的现象,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生活体验、情感熏陶和良好行为的养成。因此,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大量的情境、案例、问题,力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在升华情感的过程中践行,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授之以知、导之以行统一起来。我们知道,一般纸笔测试,很难考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而只可能大体考出一个人的道德知识水平等。而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高考还是很重要的指挥棒,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就把一切课堂教学行为都与高考联系起来,不注重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热情,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不注重学生道德情感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如果我们不着眼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人,而是着眼于把学生熔铸成制造高考高分的机器,那么这次课程改革真可以说是前功尽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