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统计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_数学论文

我国统计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_数学论文

我国统计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名统计教育工作者,我有幸亲身经历了最近20多年来我国统计教育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与发展波澜壮阔的整个过程。在世纪之交,愿以这篇文章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一、改革开放以来统计高等教育改革的回顾

由于受前苏联1954年极“左”的统计会议决议的影响,我国从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在社会经济领域排斥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使我国的统计教育从总体上拉大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改革开放之初,统计教育也经历了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阶段。之后,我国的统计高等教育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不断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回顾过去的20余年,以下的10件大事为我们勾画了我国统计高等教育与科研改革与发展的波澜画卷。

(一)峨眉会议的召开

国家统计局组织全国17所设有统计学系或统计学专业的主要负责人和专家以及部分省市统计局的代表于1978年11月27日~12月9日在四川省峨眉县召开了文化大革命后首次“统计教学、科研规划座谈会”。与会代表30多人。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召开的,会上代表们解放思想,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热烈的讨论并取得重要成果:(1)编写教材。会议决定组织全国专家编写13本教材,以提高全国统计学的教学水平。这13本教材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农业统计学》、《工业统计学》、《基本建设统计学》、《商业统计学》、《物资统计学》、《劳动统计学》、《外国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经济数学方法与模型》和《用DJS-6计算法语言编写统计汇总程序入门》;(2)加强统计教育。会议建议加快恢复和扩大高校文科社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招生,同时也要委托综合大学培养理科的数理统计毕业生;(3)酝酿成立中国统计学会、加强统计科研。会议建议尽快成立中国统计学会,以加强统计科研;(4)加强院校与实际部门的结合。包括统计实际部门与院校人员互相兼职,加强联系与合作,对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戴世光教授的论文掀起了统计科学的大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戴世光教授以自己几十年教学与研究的深厚基础和大无畏的勇气在1979年和1980年连续发表了:《积极发展科学的统计学,为我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经济研究》1979年第2期)和《实践是检验统计科学的唯一标准》(《经济研究》1980年第1期)两篇文章,批判了1954年苏联统计会议的决议和“苏联统计理论”违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错误观点,认为国际统计学界只有一门统计学即数理统计学,强调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科学中应用的必要性。论文发表后,围绕着统计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一门统计学还是两门统计学的问题展开了大讨论,推动了统计教育和科研的发展。

(三)中国统计学会的成立

峨眉会议后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筹备,1979年11月10日中国统计学会在杭州正式成立了,与此同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大会确定了学会的任务和主要工作,即组织、指导、推动会员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推进科研、出版、教育、培训、咨询、国际交流等工作的开展。中国统计学会成立后,1979年12月2日至12日国际统计学会在马尼拉召开第42届会议。中国统计学会作为中国的唯一团体会员,派团参加会议并恢复了停顿多年的国际统计交流活动。中国统计学会统计教育研究组1984年12月4~10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宣告成立,该研究组以后每一年都举办活动,促进了统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四)80年代中期统计教育布局的调整及改革

1984年教育部批准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招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本科生。国家统计局1984年委托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培养数理统计本科生,1985年委托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培养数理统计硕士生。这样,我国的数理统计就正式地从数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专业。为了满足国家对数理统计人才的需求,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从1985年开始试办数理统计方向。经过两届学生的试验后,人民大学统计系又将社会经济统计方向与数理统计方向合并成较宽口径的统计学,即既要有数理统计方向的数学基础,又要有社会经济统计方向的应用经济管理知识。1988年8月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来自全国高校和政府统计部门的专家学者根据统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规划、组织、编写、翻译、评审统计教材,为统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专家学者首次在一起讨论统计教学和科研的问题,增进了互相的了解,这些都为90年代的“大统计”奠定了基础。

(五)统计一级学科地位的初步确立

为了提高统计学科的地位,与国际相一致,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在90年代初向国家科委报告请求将统计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与经济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11月颁布并于1993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统计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上升为一级学科。但这个分类目录仍将统计学列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理学中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仍然列在数学下的二级学科。同时,统计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设置还不够科学规范。这个学科分类的目的是“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直接的积极影响就是在社科等基金中设立了独立的统计学科组,独立进行规划、评审、统计,而其间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六)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及高校委员会的成立

1993年11月全国统计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更名为中国统计教育学会,担负起了推动中国统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任。高校委员会同年12月15~17日在郑州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在其后的几年中,高校委员会组织了全国范围的统计人才需求调查(1994)、全国高校统计教育改革研讨会(1995济南)、全国统计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经验交流与研讨会(1995天津)、国民经济核算教育研讨会(1996保定)、统计专业调查研究(1998)、新专业目录下统计学科建设研讨会(1999天津)、西部开发—跨世纪统计教育国际研讨会(1999西安,兰州)、全国统计学专业研究生与导师座谈会(2000北戴河)等统计教育交流与研讨活动,推动了统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七)“大统计”学科的建设

为改变两门统计学分设的状况,促进统计理论与统计应用、数理统计与社会经济统计的密切结合,加快中国统计教育、科研和政府统计事业的发展,急需建立既包括数理统计也包括社会经济统计,既包括概率统计理论也包括社会统计、经济统计、管理统计、生物统计、医疗卫生统计、教育统计等应用统计的“大统计”学科体系。在广大统计有识之士认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培训中心1994年8月26~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大统计’学科建设研讨会”,代表们对我国统计科学的现状、国际统计学科的分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呼吁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可根据情况授予理学或经济学等学位。同年10月13~14日国家统计局培训中心在西安统计学院召开“一级统计学科建设专家论证会”,会议代表们建议在高等教育中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列人管理学门类中。这两次会议后,”大统计”学科研讨活动就以多种形式热烈展开。

(八)三大统计学会的合作

中国有三大统计学会,即中国统计学会、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和中国现场统计学会。在1994年之前,中国统计学会和概率统计学会、现场统计学会虽有个别人员的往来,但学会之间基本没有联系。前4届中日统计会议和前2次泛华统计会议中国统计学会都没有参加,成为会议举办者的遗憾。进入90年代以后,“大统计”学科建设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1993年开始,三个统计学会的负责人加强了联系,多次研究合作事宜。成功地共同主办了1994年第5届中日统计会议(日本冈山)、1995年第三届泛华统计会议(北京)、1995年ISI第50届会议(北京)、1996年三个学会的联合年会(桂林)、1997年第6届中日统计会议(西安),2000年第7届中日统计会议(日本东京),这些学术活动推进了中国统计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为此,海外的华人统计学家和香港、台湾的统计同行刁锦寰教授、周元燊教授、吴建福教授、赵民德教授、陈乃九教授、谢邦昌教授等也做出了可敬的努力和贡献。

(九)统计教学改革的深入

进入90年代以后,设有统计学系或专业的高校根据“大统计”学科建设的目标,不断修改完善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确定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和教材等问题了。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校委员会举办了多次会议和活动。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和国家统计局教育培训中心组织全国的专家编写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统计教材并翻译出版了15本国外的优秀教材。1997年3月~6月国家统计局教育中心、香港城市大学管理科学系、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东北财经大学计划统计系在上海、北京、大连联合举办了系列的“高校统计教育发展研讨会”,交流了统计教学改革的经验,还特别研讨了统计案例教学的问题并编辑出版了案例教材。

(十)统计一级学科地位的确立

经过统计学界近20年的努力,在统计教育科研改革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统计学的学科地位在国家的另一个学科分类目录——1998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上升为一级学科,列在理学门类下,授予理学学位或经济学学位。这样,我国的数理统计学(即统计学)在高校中就正式成为与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并列的一级学科。目前,该一级学科下只有“统计学”一个专业,可根据培养方案授予理学学位或经济学学位。将来,还可以考虑增加专业,如生物统计专业等,也可以考虑授予其他学位。因而,这一学科分类目录的确定,初步解决了教育领域中统计学科的定位问题,将对我国的统计教育和科研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统计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统计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缩小了与世界的差距。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统计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当前我们的主要问题有:

(一)学科专业定位的问题

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Copyright 1994-2000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Inc.)对统计学的定义是:“统计学是搜集、分析、展示及解释数据的科学”(Statistics,the science of collecting,analyzing,presenting,and interpreting data.)。统计科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Statistical Sciences,editors-in-chief:Samuel Kotz and Norman L.Johnson,John Wiley & Sons,1988)对统计学的定义也类似。如果对以上定义加以归纳,统计学即“数据科学”。从中国统计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统计学既不是数学,也不是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主要有:(1)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数量规律性,而统计学研究的是数据中具体的数量规律性;(2)数学的逻辑方法主要是演绎,而统计学的逻辑方法既包括归纳也包括演绎。统计学应用了大量的数学方法,但统计学因研究的是大量的数据而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有别于数学。著名统计学家G.Shafer认为统计学的智力基础(Intellectual basis)比数学要宽。因而,统计学专业既要有很强的数学基础,又要有很强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区别不言而喻,统计学是一种通用的方法论学科,统计学不仅可以应用于经济学,而且可以应用于社会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等。反之,经济学不仅应用统计方法,而且应用运筹、优化等其他数学方法。但由于在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长期属于经济学,又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深受苏联“统计理论”的影响,统计学(即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经济学的界限并不清楚。在我国现阶段的统计学界,特别要强调、要弄清楚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区别,我们在下面培养方案讨论的许多问题都源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二)培养方案的问题

经济类统计学专业数学基础不够,统计方法和思想讲得少,处理和分析数据能力差,统计专业特色不突出。下面是当前我国经济类统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如下:

(1)普通公共课(40学分左右):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两课)、英语、体育等。

(2)学科共同课(44学分左右):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计算机基础等。

(3)专业课(41学分左右):其中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

(4)共同选修课(24学分左右):包括哲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新闻学等。

(5)实践环节(20学分左右):包括军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

我们看到,在总共的170左右学分中,统计专业课只占40学分左右,约为四分之一。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国外大学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欧美大学本科的统计学专业虽然设在不同的学院(如文理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等),但他们所开设的主要课程是相同的,主要课程有:统计学导论、概率论、数理统计学、随机过程、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抽样调查、试验设计、决策理论、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程序编制和终端设备的使用以及数据分析等。另外还有一些项目,如专题研究、论文写作、统计咨询等,也常作为学习课程,规定一定的学分。以上这些专业课程和数学基础课程的学分都比较多,学生学得较扎实,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欧美大学统计学专业本科的专业课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一半以上,一般为四分之三左右。

比较一下国内外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别,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经济类统计学专业所开设的统计课程较少,所介绍的知识也较浅。在1998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是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将原来的504个专业减少为249个专业的。对于经济类统计学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理解,一般认为应该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以便于统计学的应用。经济类统计学专业培养的目标应该既是经济学家,也是统计学家。这种理解如果退回到80年代应该说是有道理的,因为那时经济类的各专业所学的数学、数量分析方法和统计学都很少。所以数量分析方法学得较多的统计学专业再多学些经济学、管理学就有了强于别人的优势。但是到了今天,经济类各专业所学的数学和数量分析方法正在不断增加,按照现在的培养方案培养的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特色与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加之,国家统计制度也正在深化改革,抽样调查正在逐渐成为政府数据来源的主体,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以国家统计系统和官方统计队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原经济统计专业培养方案已越来越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急需进行改革和调整。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改革开放20年来设立统计学专业院校的变化情况:

表1 我国设有统计学专业的高校数

 1979

1984

1991

1999

概率统计专业0

 4

 1216

统计学专业17

 80

 118

 84

全部

 17

 84

 130

 100

资料来源: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校招生专业目录。

我们看到,概率统计专业在缓慢增长,而统计学专业则在萎缩。这主要是社会对经济类统计学专业的需求在减少。同时也说明我们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不明显,就业面较窄。

统计学是数据的科学,是数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它可以应用到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作为统计学专业来讲,经济、社会和管理领域仅仅是统计学重要应用的一部分。在欧美,生物、医药和保健等是统计学应用的主要领域。因而,我们要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要拓宽统计学应用的领域,使得我们的毕业生能满足各主要应用领域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显然,要满足各领域的需求而在本科阶段开设各领域的课程,如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生物学、医学等是不可能的。要适应各领域的需求,就要牢固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就要增加统计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使毕业生能成为真正的统计学者或统计师。要知道,作为本科毕业生,即使研究生毕业,是不可能成为统计学家兼经济学家的。而现在,统计学的分支越来越多,在大学期间如果不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数理统计基础,就很难在未来的工作中熟练自如地运用所需要的统计方法去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因而,统计学专业的“宽口径、厚基础”应该是就统计学学科而言的“宽口径、厚基础”,即拓宽统计学的口径,扎实地掌挥统计学的“十八般武艺”,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各种统计方法的基础。学生们不仅应该熟练地掌握经济、社会、管理领域中经常使用的回归分析、时间序列、指数等方法,而且应该掌握概率论、随机过程、试验设计、非参数统计等统计方法,基本达到下面推荐的15本翻译教材的水平。只有这样,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才能够适应更广泛、更高的社会需求。这样,在我们现有的八、九十所经济类统计学专业中,多数院校应该进行改革,调整培养方案,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三)教师队伍与教材的问题

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多数学校统计学专业使用非统计学专业教材,计算机与统计课程仍是两张皮。现在,经济类统计学专业的绝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停留在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框架内,教学方法以照本宣科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队伍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统计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瓶颈。由于统计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教师们编写的教材多数在做简单的重复。现在,绝大多数经济类统计学专业的教材只相当于国外经济管理类学生使用的非统计专业的应用统计教材,与国外统计学专业教材的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1995年,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国内外的统计专家推荐并翻译了15本优秀的统计教材。这些教材是国外统计学专业通用的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教材,应该在我国统计学专业推荐使用并作为我们编写教材的样板。这15本翻译教材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它们是:

1.《统计学》,David Freedman等著,魏宗舒等译。

2.《抽样调查》,L.Kish著,倪加勋等译。

3.《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Judith T.Lessler等著,金勇进等译。

4.《随机过程》,Sheldon M.Ross著,何声武等译。

5.《实验设计与分析》,Douglas C.Montgomery著,汪仁官等译。

6.《探索性数据分析》,David C.Hoaglin等著,陈忠琏等译。

7.《非线性回归分析及其应用》,Douglas M.Bates等著,韦博成等译。

8.《应用线性回归》,S.Weisberg著,王静龙等译。

9.《寿命数据的统计模型与方法》,J.F.Lawless著,茆诗松等译。

10.《生存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Elisa T.Lee著,陈家鼎等译。

11.《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Michael P.Niemira著,邱东等译。

12.《统计决策论及贝叶斯分析》,James O.Berger著,贾乃光译。

13.《离散多元分析》,理论与实践,Yvonne M.M.Bishop等著,张尧庭译。

14.《时间序列分析》,George E.P Box著,顾岚等译。

15.《方差估计引论》,Kirk M.Wolter著,王吉利等译。

(四)应用领域狭窄的问题

从统计学的定义和学科定位我们知道,哪里有数据哪里就有统计。统计学在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欧美等国家,统计学在生物学、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生态环境、保健、测量与评估等学科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统计学专业虽然多设在文理学院或理学院,但在各个主要院系都有统计教师开设统计课程。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美国和加拿大高校中统计学专业的设置情况:

在美国和加拿大共有1000多所高等学校,根据1996年的数据,设有统计学本科专业的共有135所,设有统计学研究生专业的共有183所,这些专业的名称分别为:

表2 北美大学中统计学专业的设置情况

 本科生

(135所)

研究生(183所)

统计学

(116所) 统计与数量分析 (36所)

业 物理统计

(13所) 生物计量与统计

(64所)

名 其他统计

(6所) 教育测量与评估

(69所)

称精算学

(14所)

本科的专业主要设在理学院或文理学院,而研究生的183个统计学专业中设在文理学院的有79所,设在理学院的有51所,设在商学院的有15所,设在工学院的有4所,设在农业与生命学院的有4所,设在人文社会学院的有3所,设在独立系所的有9所。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个特点,一是本科统计学专业主要是数理统计专业,本科阶段主要是打下扎实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基础,毕业后既可继续深造,又可从事各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二是研究生统计专业中生物与教育的社会需求很大。从国外统计教育的现状和我国的发展来看,生物统计、医学统计、教育统计等在我国急待加强和发展。

(五)非统计专业的统计教学问题

统计学是一种通用的数量分析方法,在各个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国外著名大学的文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等都有统计学教师并开设较多的统计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我国,不仅经济类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基础需要再宽厚一些,而且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教学与经济发达的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

根据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统计:在11个学科门类249个专业的必修课中,只有30个专业开设统计方面的课程(不含统计学专业)。统计课程开设得不够广泛,课程中统计学的方法和内容较浅,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差距就更大一些。我们统计教育学会高教分会过去只研究讨论统计学专业的有关问题,由于没有广泛吸收非统计专业的统计教师参加,自然也就较少考虑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等问题。

今后,我们要将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等问题当作统计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纳入三大统计学会、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统计教育学会等的议事日程,首先要努力在高校有关专业中普及统计方法、知识和课程,并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三、21世纪高等统计教育的前瞻

(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将有更大的需求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将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数据是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统计学研究和处理的对象。越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的处理技术就越是重要,统计学的应用就越加广泛,高素质统计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北美、欧洲、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统计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对统计人才广大需求的现实可以使我们看清我国未来统计人才巨大的市场。因而,我国高等统计教育在新的世纪里一定会有新的更大的发展,但也许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二)加入WTO将对统计人才需求结构进行调整,人才素质与标准将与国际一致

我国即将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我们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同时也对我们的人才培育和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的经济管理人才和其他应用人才的标准越来越国际化。统计作为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所有的国家都十分重要,统计人才的标准越来越国际化。即使是差别较大的政府统计,随着联合国新SNA体系在我国的确立和国家统计局将抽样调查方法作为我国政府统计的主要调查方法,对统计人才素质的需求也与国际标准越来越一致。这样,我国的高等统计教育就要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奋发努力去追赶。

(三)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与教材等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革与提高

有了国际先进水平作为追赶目标,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就有了可供直接学习、借鉴和赶超的目标。但是,这个过程可能还是相当长的。我国的高等统计教育过去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为新世纪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再经过二、三十年扎扎实实的努力,中国的高等统计教育一定能够接近甚至跨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标签:;  ;  ;  ;  ;  ;  ;  ;  ;  ;  ;  ;  ;  

我国统计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