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冲突的根源--兼论代顿协定的前景_波黑论文

论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冲突的根源--兼论代顿协定的前景_波黑论文

论波黑冲突的根源——兼评代顿协议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黑论文,根源论文,前景论文,冲突论文,协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波黑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地区性冲突,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本文探讨了波黑冲突的深刻根源,并对最近草签的关于波黑问题的和平协议——代顿协议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协议本身存在缺陷,和平将是“脆弱的”。

波黑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地区性冲突。它以其性质的复杂性、冲突的长期性以及干预的国际性而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1995年11月21日,波黑、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国的领导人在美国东部俄亥俄州代顿草签了一项和平协议,从而使波黑局势又一次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这一协议使波黑和平进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历时4年的内战暂时划上了一个句号。波黑三族人民感到欢欣鼓舞, 国际社会表示普遍欢迎。但由于这场冲突的复杂性以及协议本身的脆弱性,执行协议将面临种种困难。本文试从波黑冲突的根源剖析这一问题。

1

南斯拉夫在冷战结束后迅速解体〔1〕,并在波黑共和国爆发大规模内战,并不是偶然的,其深刻根源是积怨已久的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

南斯拉夫是个多民族国家,境内有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穆斯林族、马其顿和黑山族等。民族矛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长期的异族统治造成了各民族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民族性格上的明显差异。以波黑共和国境内三个最大的民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为例,这三族本来同是斯拉夫人,但是,克罗地亚人因受罗马帝国的统治,公元7世纪就皈依了天主教; 塞尔维亚族早年受拜占庭帝国统治,则在公元13世纪归属了东正教;而公元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巴尔干,强迫该地区一部分居民改信伊斯兰教,接受阿拉伯文化,遂出现了一部分穆斯林。在几个世纪的历史演变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成为克、塞、穆三族。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实例,即以宗教信仰定民族归属。正是由于不同的宗教信仰与文化差异,给南部斯拉夫人造成了隔阂和疏远,埋下了民族不和的种子。二是历史上的民族恩怨。克、塞、穆三族从本世纪初起就结下了仇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塞尔维亚王国作为战胜国与原奥匈属地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合并,组建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定都贝尔格莱德。1929年,该王国更名为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族以统治者自居,推行塞尔维亚大资产阶级独裁统治,实行恐怖的民族同化政策,提出“一个国家、一个国王、一个民族”的极端口号,否认不同民族的存在,对一切“反国家的活动”和异端进行残酷迫害,从而引起克罗地亚、穆斯林等民族对塞尔维亚人的刻骨仇恨,民族矛盾从此十分尖锐。

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剧了这种仇恨。二战中,塞尔维亚人统治的南斯拉夫被轴心国肢解。希特勒利用民族分歧,分而治之。1941年4月, 他亲手炮制了“克罗地亚独立国”,并将战前逃往意大利的“乌斯塔沙”(克语音译,意为“起义者”)武装头目安特·巴维里奇扶上独立国元首宝座。巴维里奇也“涌泉相报”,在战争中不但帮助轴心国同境内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作战,而且对管辖区域内非克罗地亚居民实行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集体屠杀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犹太人和革命者,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受迫害的塞尔维亚也组织极端的民族主义组织“切特尼克”,以牙还牙,专门杀害克罗地亚人以及那些为虎作伥的穆斯林。各民族由此结下很深的怨仇。据有关数字统计,二战中南斯拉夫约有170万人死于战争,其中一小半死于德意法西斯屠刀之下,另一大半死于各民族间的种族残杀〔2〕。

二战后,铁托领导南共联盟于1945年11月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后改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南联邦)。由6 个共和国组成。其中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位于中部,夹在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中间,成为穆斯林、东正教和天主教徒的混杂地区,在436万人中,穆族占43.7%、塞族占31.4%,克族占17.3%。 历史的宿怨、宗教和民族的差异,使这一地区从建国至90年代初,时有冲突发生。

2

原南联邦日益泛滥的民族分离主义,也是波黑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南共联盟民族政策的失误与南联邦特有的自治制度,对民族分离主义的泛滥负有主要责任。

南联邦成立后,南共联盟针对南斯拉夫民族关系复杂的特点,采取了新的民族政策,强调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国家实行联邦制,6个民族建立了共和国,两个母体在国外的阿尔巴尼亚族和匈牙利族组成了自治省,由8个民族推选自己的代表共同组成联邦机构并轮流担任主席,国家的大政方针由8个民族协商一致决定。 此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如强调民族不论大小、贫富,一律平等,反对大塞尔维亚主义;承认马其顿、穆斯林和阿尔巴尼亚等少数民族的权利;允许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语言和文字等。应当说,铁托领导的南共联盟实施的民族政策对消除民族隔阂、缓解民族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过分强调民族的个性而忽略民族之间的共性,过多地扩大各民族的自治权力,也为联邦解体、民族分离埋下了祸根。

自50年代初起,南斯拉夫为了让各民族充分自治,最早冲破苏联模式,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南斯拉夫特有的自治制度。

其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60年):工人自治阶段。由工人选举产生的工人委员会直接管理工厂;第二阶段(1963—1971年):社会自治阶段。1963年,联邦政府颁布新宪法,把“工人自治”推广到国家机关和社会事业单位,形成“社会自治”。国家机关简政放权,将绝大部分权力下放到6 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强调党政分开,干部实行轮换制并限制兼职。第三阶段(1971—1980年):“联合劳动”阶段。即在全国所有的企业及事业单位中,成立各种类型的自治利益共同体,在政治体制上实行代表团民主制,使自治制度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南斯拉夫特色的自治制度。

诚然,自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分强调放权与自治,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政治体制与经济管理体制管理相对分散和中央权力的削弱。南共联盟实际上变成了8 家联合体的松散联邦,无法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难于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自然也难以承担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的重任。因此,笔者认为,南斯拉夫这种独特的政治制度实际上为民族分离主义提供了温床。

事实上,这种制度的弊端在六七十年代就已初露端倪。由于各共和国和自治省都强调自己的民族利益,使得联邦许多大政方针议而不决,决而难行。1969年斯洛文尼亚发生争夺国际贷款的“公路事件”,引发了南联邦战后第一次政府危机;70年代初,克罗地亚甚至要求建立自己的军队和单独加入联合国,谋求独立。南联邦之松散,以致国民皆自嘲地称之为“无舵手8人划艇”。

铁托对民族主义深恶痛绝。他在70年代初领导了一场反民族分离主义的运动,终因体制上的原因,其运动只能使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消匿一时,却难以彻底根绝。铁托去世后,随着权威与领袖人物的失去,党内固有的“联邦化”倾向失去了节制,民族自治、分离主义蠢蠢欲动。而80年代末国际政治气候的变化更使极端民族主义如虎添翼。受东欧剧变和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南共联盟在1989年宣布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放弃“一党垄断”,这对民族主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时间南斯拉夫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小300多个政党, 而且其纲领都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正是民族分离主义的泛滥,最终导致存在了47年的南联邦一分为五,彻底解体。南联邦解体后,原来受到压抑的许多矛盾一下失去制约,各个民族、各种政治和宗教势力都想在分解时捞取最大利益,从而使矛盾骤然激化。

可以说,南斯拉夫特有的自治制度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失误,诱导、助长了民族分离主义倾向,而狭隘的民族分离主义的恶性膨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直接引起了民族武装冲突和战争。

3

这场冲突的直接导火线是波黑克、塞、穆三族对波黑独立的态度存在严重分歧。

1991年6月,前南地区掀起了一股强大的独立浪潮。6月25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率先宣布独立。受这股浪潮影响,波黑共和国也跃跃欲试。波黑地处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的包围之中,战略地位重要,民族结构复杂,素有“小南斯拉夫”之称。自南联邦发生国家与政治危机以来,波黑三大党围绕共和国体制、去向的斗争异常激烈。三大族政党都暗中建立和发展各自的武装。执政的穆族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主张象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一样宣布独立,建立一个以穆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政府。但塞族和克族人坚持强调民族主权以及他们与母体共和国(即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的特殊关系,主张如果波黑独立,它们就要脱离波黑而独立。三族各持己见,互不相让,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的抵制下强行宣布独立,三族之间特别是塞穆两族之间的矛盾骤然激化,暴力与枪击事件频繁出现。

起初,波黑三方试图通过谈判化解矛盾。3月18日, 三族代表还在首府萨拉热窝就波黑的前途达成原则性协议,同意维持波黑领土完整、承认现有边界,决定未来波黑共和国象瑞士一样按不同民族分成三个语区,实行民族平等、自治与政教分离。协议还决定组织工作小组来具体划分三族聚居区的范围。但国际社会的插手使事态突然恶化。 1992年4月6日和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承认波黑独立。塞族感到自己受了愚弄,立即宣布脱离波黑独立,把1991年10月以来建立的5 个塞族自治区合并,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大规模的武装冲突由此开始。随着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共和国的介入,军事行动不断升级,战火蔓延波黑全境。

4

波黑内战的爆发,固然是前南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但是,西方一些大国的干预也对冲突的激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如俄《红星报》记者所说:“南斯拉夫悲剧之所以旷日持久,坏就坏在大国在调解这场冲突时都想确立自己在新的世界和欧洲力量对比中的地位。”〔3〕

冷战结束后,各大国急于在全球争夺中重新进行战略定位。巴尔干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波黑又是前南战略要地,自然是大国觊觎的主要目标。前南解体时,西方大国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考虑,曾竭力鼓励、支持肢解南共联盟领导的南斯拉夫。1991年6月,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一宣布独立,欧共体和美国就匆忙承认,致使克罗地亚爆发武装冲突。在波黑独立问题上,明知三族在独立问题上分歧严重,却也抢先承认波黑独立〔4〕,使冲突骤然升级。 对此,前南问题委员会两主席之一的万斯就曾公开指责美国,此举对冲突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当冲突升级后,西方大国又唯恐战争扩大,影响巴尔干和欧洲局势的稳定,危及自己的战略利益,纷纷对冲突各方进行调解与斡旋,参与和平进程。由于历史渊源与现实利益不同,各大国各打各的算盘,均想夺取调处的主导权,在对待波黑三方的立场上又有失公允,给本来就难解难分的波黑局势平添了许多波折起伏。

美国在波黑危机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其战略目的有三:第一,夺取波黑事务的领导权,阻止俄罗斯及其他大国在该地区的扩展,维持所谓“世界领导者”的地位;第二,在冲突中采取偏袒穆族、打击塞族的立场,旨在维持自己在西方世界的威望,改善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形象;第三,1996年大选即将拉开帷幕,美国如果不在波黑问题上有所突破,克林顿明年连任总统的前景便黯淡了许多。故此,美国“大棒加胡萝卜”,双管齐下,一面对塞族施行强硬的军事打击,以打促和,一面接连抛出和平方案〔5〕,在波黑问题上大展拳脚。

俄罗斯作为欧洲最大的斯拉夫国家,在巴尔干有着传统影响。由于宗教和历史的原因,它与塞族有特殊的关系〔6〕。波黑内战爆发后,欧共体与美国千方百计排斥俄罗斯的参与,加之俄罗斯受国内问题牵制无暇他顾,外交上毫无建树。1994年2月, 波黑萨拉热窝市发生的炸弹惨案,引发了北约的最后通谍,为俄登上波黑舞台提供了战略契机。俄利用与塞族的特殊关系,派总统特使、外交部副部长丘尔金出使波黑和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劝说塞族接受了北约的条件。俄罗斯也因此登上了波黑外交舞台。出于宗教和历史及自身战略利益的原因,俄与美立场相左,反对惩罚塞族,反对以武力胁迫塞族让步。其目的一是通过参与波黑事务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维持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影响,二是阻止北约东扩,损害俄罗斯在东欧的传统利益。

英法德也各有自己的打算。英法希望由欧洲而不是美国来主导波黑危机的解决,此外,从传统上来讲,一个较强大的塞尔维亚始终是英法侧翼牵制德国势力的盟友。至于德国,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有着传统影响,试图借助美国的力量扩大这种影响,争取在巴尔干有一席之地。

回顾三年多来国际社会对波黑问题的反应与调处,处处可以感受到大国利益的影子。从对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独立的匆忙承认,到制定各种各样的和平方案;从北约通谍到美国的华盛顿协议等等,无一例外西方大国在波黑的角逐,使得波黑局势跌宕起伏,波澜四起。这也是波黑和谈几度夭折、战火停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5

波黑冲突是二战结束以来时间最长、损失最惨重的一场人间悲剧。它造成20余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沦为难民, 致使前南波黑地区的经济倒退了几十年。这场冲突既是一场内战,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同时又是不同种族和宗教势力为争夺地盘而进行的武装攻击,性质复杂。它由深刻的内部因素引起,又因牵动了各方势力而带有某种国际性。因此,这场冲突一开始便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值得庆幸的是,在国际社会及各方的努力下,波黑、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三国领导人伊泽特贝戈维奇、来洛舍维奇、图季曼终于坐在代顿的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的谈判桌前,草签了关于波黑问题的和平协议。代顿协议的签订,标志波黑和平进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它反映了波黑三族人民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符合前南地区各国人民的利益。国际社会为之鼓舞。然而,由于这场冲突反映的矛盾错综复杂,加之协议本身的缺陷,协议的执行将会面临种种困难,和平将是“脆弱的和平”。

第一,协议并未解决冲突的核心问题。

波黑冲突的核心问题是波黑共和国究竟能否保持领土的完整和多种文化并存,即就是说,波黑三方有没有组成较紧密的联邦国家的可能性。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由100%的单一民族组成的, 国家的分界线也不可能完全与民族的分界线相吻合。而波黑内战的直接原因就是克、塞、穆三族无法组成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既然连整个南斯拉夫联邦都不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而存在,波黑又怎能组成多民族国家而存在呢?现实可能性几乎没有。根据新草签的协议,波黑仍将继续作为一个统一国家存在并继续得到国际社会承认〔7〕。它将有联邦宪法、 由两院组成的议会、宪法法院、总统、单一货币和中央银行〔8〕。 而事实上,波黑已一分为二,分成了穆克联邦和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实体。这种不伦不类的国家形式本身就包含着某种不稳定因素。波黑的统一是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勉强维持的,加之协定上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治权力,界定不明,势必影响将来实际的行政运作。一位英国记者报道代顿谈判时说:“塞族曾企图保证使代顿的领土划分尽可能整齐,心中几乎肯定地想着将来的分裂。”〔9〕

第二,协议在领土划分上存在隐患。众所周知,内战爆发仅一年,塞族就凭借其军事优势夺取了波黑约70%的土地。按说,在谈判桌上,塞族掌握着有利的筹码。而代顿协议规定,波黑穆克联邦将获51%的土地,塞族只占49%的土地〔10〕。这一土地比例,是塞族在美国强大压力下作出的巨大让步。从1995年8月起, 美国从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对波黑塞族以及支持塞族的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实施严厉的打击和制裁,对塞族不惜动用“战斧”巡航导弹,也使塞尔维亚共和国饱尝了在国际上被孤立和受到国际制裁的痛苦,经济濒临崩溃。在美国的高压下,塞尔维亚被迫放弃将波黑境内的塞族并入其版图的目标,波黑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也被迫同意美国的和谈计划,同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组成谈判代表团,并最终把谈判决定权交给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因此,代顿协议中的土地划分比例,是米洛舍维奇代表波黑塞族接受的。尽管,代顿谈判时美国动用了最先进的电子技术,让前南三方在制定土地划分折衷方案时可以看到波黑的“虚拟现实”,在巨大的电子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波黑版图,各方代表如亲临其境,对划分的土地了如指掌。然而,远在波黑的塞族能否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一划分比例,还是一个未知数。据外电报道,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一方面对代顿协议表示认可,另一方面则提出应对该协议进行“必要补充”,如让萨拉热窝市的塞族享有特殊地位〔11〕。卡拉季奇的表示,不能不说是一个凶兆。

第三,该协议扩大了美欧之间的裂缝,将加剧美欧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使这一地区的不稳性继续存在。

近四年的内战,波黑饱尝了战乱之苦,穆、克、塞三族几败俱伤。如果说谁是这场战争的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美国在这场危机中由最初的避免介入到异乎寻常的热心参与,到充当领导角色,到推出新的和平计划,它对巴尔干的野心可谓昭然若揭。美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全球干涉的经验,对波黑各方施加压力,最后由美撮合成了代顿和谈。连最后签订的代顿协议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美国在1995年 8月份提出的和平方案的翻版。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可以说是出足了风头。相形之下,联合国通过了大小决议100多个, 欧洲国家提出了一个个和平方案,不是夭折就是无所作为。俄罗斯曾竭力在这场冲突中扮演主角,但最后还是退居次要角色。1995年8月, 俄曾计划在莫斯科主持前南三方高级会谈,因美国从中作梗而告吹。代顿协议暴露了俄罗斯的软弱。欧盟的苦涩感更为强烈,发生在欧洲的这场冲突本应由欧洲人自己来解决,却让外人夺取了主导权,它们“渴望欧洲时刻的来到,而欧洲时刻并没有来到”,前比利时外交大臣伊斯更斯不无感慨地说,“欧洲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和军事上的幼虫。”〔12〕

可以预见,欧美之间在巴尔干的角逐并不会因代顿协议的签署而结束。因此,影响地区紧张的因素还会继续存在。

综上所述,波黑和平协议的草签值得欢迎,但并不意味着和平即刻会化为现实。在波黑两个实体军事力量平衡、惩罚战犯、举行选举、遣返难民等一系列问题上,都会成为诱发冲突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在通往和平的道路上,将会充满曲折和坎坷。

注释:

〔1〕至1992年4月止,南联邦一分为五: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简称波黑)、马其顿、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2〕陶书,《二战中克塞两族的恩怨》,《世界知识》,1992 年18期,第20页。

〔3〕俄《红星报》11月25日文章,《参考消息》95年11月28日,第1版。

〔4〕联合国在1992年5月接纳波黑共和国为成员国。

〔5〕美国共提出了两个方案:联邦十邦联方案, 即由穆克先组成联邦,然后再与克罗地亚组成邦联。另一计划包括4点内容, 后来的代顿协议即在该方案基础上补充而成。

〔6〕俄罗斯与塞族均信奉东正教,一战时, 俄罗斯就是打着“支持塞尔维亚兄弟”的口号参战的,二战时,塞尔维亚拒不参加轴心国,为苏联赢得了几周宝贵时间。

〔7〕〔8〕〔10〕法新社俄亥俄州代顿11月21日电,《波黑和平协议要点》,《参考消息》1995年11月23日,第2版。

〔9〕英《卫报》11月22日文章,《最终分裂的方案》, 《参考消息》1995年11月24日,第2版。

〔11〕路透社萨拉热窝11月26日电《参考消息》1995年11月28日第1版。

〔12〕路透社伦敦11月22日电,《参考消息》1995年11月25日。

标签:;  ;  ;  ;  ;  ;  ;  ;  ;  ;  ;  

论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冲突的根源--兼论代顿协定的前景_波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