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嬗变历程视阈下苏联解体探析论文_梁坤

意识形态的嬗变历程视阈下苏联解体探析论文_梁坤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30000

【摘要】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其解体的原因一直是各国学者探讨的热点。本文从苏联主流意识形态的嬗变历程着手,分析了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原因,指出了苏共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深刻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如何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对做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苏联解体 意识形态 启示与教训

一、苏联初期的意识形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之所以解体,乃是众多原因“合力”作用的结果,特别在意识形态领域有一个嬗变的过程。苏联共产党长期以来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上的政策失误,导致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认同危机,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内因之一。1917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统治的国家。建国初,列宁意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于是他提出新经济政策,将发展生产作为建国后第一要务。同时,列宁从提高领导层的共产主义政治觉悟入手,带领全党在国内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实现对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资产阶级思想和反苏维埃政权的势力作斗争。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对抗中发展,“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在列宁执政时期,苏联的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民主、开明的良性的社会主义发展。

二、苏联意识形态的僵化

斯大林上台后,提前结束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开始搞计划经济,强调高速度。他独揽党、政、军三权,控制社会所有领域,从此人们的思想被严重束缚。他还提出实行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这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社会主义法治。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定斯大林,特别是他在1956年苏共召开的二十大上突然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对斯大林和苏共历史的痛斥与否定超过了西方国家出版反共产主义的文章与著作,这就为西方国家进行丑化社会主义、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了依据,造成了苏联内部和人民信仰动摇和思想混乱。在意识形态领域,赫鲁晓夫一改斯大林时期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高压态势,进行了“解冻”,允许报纸等新闻舆论挖掘和暴露苏共工作中的缺点,允许文学作品等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由于这股以揭露苏联问题,反映苏联社会阴暗面的思潮,影响深远,使成长于赫鲁晓夫时期的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这代人彻底“动摇乃至瓦解了他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极大地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虽然加强了意识形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赫鲁晓夫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局面,实现了社会的稳定,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日趋保守、封闭和僵化,官方的理论宣传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对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和挑战未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与政策措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并没有得到广大苏联人民的真正认同和信仰,反而出现了“夜间人”现象:即白天与官方的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夜晚则是对现实的不满,歪曲、质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导致苏共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与吸引力日趋削弱,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逐渐走向僵化,甚至停滞不前。

为了防止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勃列日涅夫意识到无论是苏联国内,乃至于整个国际社会,一直在争论不休的就是斯大林的功过问题和苏联的建国历史问题,而之所以苏联政府不能堵住悠悠之口就在于没有一本详尽准确描述苏联历史、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科书。但是,他并没有合理的解决这一问题。

三、苏联意识形态凝聚力的瓦解

戈尔巴乔夫是被寄予希望上台的,他在执政初期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对经济体制进行的改革,也是试图实现苏联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但因其经济改革计划严重脱离了苏联当时的实际情况,使其经济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致使经济改革受阻。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延续了赫鲁晓夫的做法,从世界观的高度,重新提出了“人道主义”学说,并以此来代替历史唯物主义。此后,他将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放到政治体制方面,在理论上推出一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错误改革路线,即所谓的“改革新思维”。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他企图颠覆主流意识形态一元化,犯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他的“新思维”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凝聚力,使其面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袭不堪一击。

戈尔巴乔夫认为民主化和公开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他称过去的苏联是一种专横的社会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民主性宣传不到位,更谈不上社会主义的民主的落实,苏联要发展必须实行民主化、公开性、社会多元论。他提出“让社会主义的多元化充满各种出版物”,于是苏联国内陷入了舆论混乱的怪圈。报刊不辨真伪地刊登关于苏联历史和时事政治的各种言论,群众可以肆无忌惮地质疑社会现象,苏联的言论没有了“禁区”。很快这种言论民主就发展到了政治立场上,一些积蓄已久的反共势力恶意扭曲事实来诋毁共产主义,丑化共产党员形象,戈尔巴乔夫的社会多元论实际上滋长了反共势力的发展。随后,在苏联的大专院校和各中学高年级中取消了马列主义课程。特别是在讨论苏共新党章草案时,戈尔巴乔夫指出,苏共的指导思想不单是马列主义,应包括苏联及全世界的社会主义与民主思想。这样,苏共在意识形态领域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义的指导地位,彻底地实现了意识形态多元化,导致整个苏联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极大混乱,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彻底丧失。

四、苏联意识形态嬗变的教训与启示

苏联意识形态建设嬗变的失败,是导致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的最直接和最深层的原因之一,其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失误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总结和反思。

(一)必须始终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共几代领导人逐渐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行一条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在人道的民主意识形态冲击下,苏联已在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开始蜕变”,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占据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这种做法搞乱了思想,搞乱了党,搞乱了整个苏联,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彻底崩溃。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一定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能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的丧失。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苏联为鉴,时刻牢记:“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必致人心混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引领多样化的的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特色社会主义才有“主心骨”,才不会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

作为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要对社会的变迁和先前社会的弊病及当下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做出说明,解疑释惑,给民众以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指明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对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和现行统治的合法性。这就要求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人们生存要求和生活愿望的实现。纵观苏联历史,主流意识形态的走向几乎完全掌握在领导者手中,由领导者独立分析、自行决定,这对于领导者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素养、思想觉悟、领导艺术等方面的要求是极高的。与之相悖的是,列宁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并不能准确分析苏联国情,对意识心态的建设和管理往往松紧不定,对处理民主与自由问题上体现出明显的经验不足。

任何一个政党和阶级,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时首先要占领舆论阵地,掌控舆论工具,引导舆论,营造自己所需要的舆论。意识形态的根本方向问题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或政党的生死存亡,意识形态领域一旦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会误导民众,使民众产生思想混乱或信仰危机,甚至会颠覆政权。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方向, 将各种意识形态领域新闻舆论工具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原则,加大宣传理念和宣传手段的创新。必须牢牢掌控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 加强对各种新闻舆论工具的监管, 提高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能力, 引导舆论工具充分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改变以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式, 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在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载体作用, 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总之,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主流意识形态充满活力、凝聚力,就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正如葛兰西所说,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到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慎明主编 .2006 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23.

[3]周新城. 从苏联演变看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工作[J].理论学习,2000,(8).

[4]孙良明. 苏联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失误[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5]姜长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正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再反思〔J〕.探索与争鸣,2006,(6).

论文作者:梁坤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1

标签:;  ;  ;  ;  ;  ;  ;  ;  

意识形态的嬗变历程视阈下苏联解体探析论文_梁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