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联知识,活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_余静

巧用对联知识,活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_余静

余静

摘要:对联知识很有趣,也是语文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对联知识进行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把对联知识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进行教学,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添课堂活力,又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对联;语文教学;妙用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联可算是绽放在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上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在文学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对联因其精致、高雅、丰满、对称、华美的艺术效果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再到寻常百姓家,都能见到她的身影。还有不少的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流传下来,给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传统的私塾教学中,“对课”是古代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且对提高语文素养有很高的价值。今天,我们若能恰当地把对联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这不失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几年来,笔者尝试着把对联这股“活水”引进语文课堂,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一、用对联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进行学习的最佳动力。传承了一千余年的的中华文化遗产——对联,已积累了众多的趣话。笔者向学生介绍对联的时候,就是以介绍对联趣话为切入点的。记得笔者先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年过春节,宋人吕蒙正家的门上贴出一幅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这幅对联招来众人的围观。乍一看,对联好像缺乏水平,但仔细一想,却觉得妙不可言。其含义是缺衣((一))少食((十)),无东西。这一对联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民缺衣一少食的贫困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接着,笔者又向学生介绍了一个关于袁世凯的故事: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有人撰写一联。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这幅对联上联无“八”,下联无“耻”,其旨意在怒斥袁世凯满口仁义道义,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亡八”“无耻”行径。两个故事一讲完,学生们立刻被这些简明而寓意深长的对联给吸引了,深深感叹对联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于是,学生产生了走进对联、了解对联、学习对联的强烈愿望。

二、用对联知识增添课堂活力

语文教学中的导课非常讲究,可以为上课定下基调或创造气氛。每节课我们都要精心设计怎样导入新课。教师的通常做法是: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学生在熟悉我们导入教学的那些套路后,会对我们的“导入教学”环节产生麻木情绪。笔者在处理新课导入时,通过引述相关的对联,先声夺人,形成了学生的“关注点”,收到了比传统导入好得多的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笔者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向学生介绍作者李白,引入对联“千古诗人,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来帮助学生了解李白。这幅对联概括了李白的性格和遭遇。通过对联,学生很自然地了解了李白。之后,笔者就可以通过板书课题,顺利进入课文内容的教学了。

又如,借用对联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在教学《琵琶行((并序))》一文时,笔者借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这幅对联。笔者向学生解释对联的含义:枫叶瑟瑟,浔阳江头,诗人被贬,听了一位长安歌妓通过弹奏琵琶来诉说身世之后,抒发了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原来,白居易左迁九江谪居送客时,个人的迁谪恨和朋友的离别情交织在一起,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这样,学生对白居易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这首长篇叙事诗就有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认识。

还有,在教《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用对联“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来导入;教《记念刘和珍君》时,可用对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来导入;教《小狗巴弟》时,可用对联“巴蜀阴云,一人撑起一天《雾》《雨》《电》;金月晴空,千字流过千载《家》《春》《秋》” 来导入……总的说来,只要导入恰当、得体,它既能增添语文课堂的活力,又能从对联渗透中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把握学习对联的方法。

三、用对联知识培养语言能力

对联,言简意丰,是千锤百炼的结晶。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读对联来认真体味其遣词造字的妙处;通过写对联,精心揣摩怎样遣词造字。这样一定能逐步提高自己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在教完《荷塘月色》一文后,笔者给出了上联“月色荷塘诗情一片”和“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让学生对出下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出的佳联有:“月色荷塘诗情一片,蓝天衬白云画意无穷”;“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无边。”又如,笔者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要求学生运用对联对课文内容或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学生们在课外不断思考,写出了“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救国难,一番善言激荡风云免干戈”、“秦伯老谋深算计长远,郑伯从谏如流用老臣”等对联。这些对联虽是起步,或许写得不是那么完美,但学生们从中学会了锤炼语言的技巧。

四、用对联知识丰富学习内容

课后笔者经常开展楹联教育活动,让学生领略到母语的魅力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

开展对联创作之前,笔者专门抽出两节课,给学生系统讲解嵌字联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这样才能使课外活动切实、有效地进行。学生在了解、把握嵌字联的一般常识后,开始了积极的创作,写出了一幅幅的嵌字联,学生们所写的嵌字联或许稚嫩了些,但他们是真的从兴趣出发,给父母、教师、朋友或自己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楹联的自然渗透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又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

从以上的教学尝试看,语文教学中若能巧妙运用对联,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笔者认为:既然对联已从容地走进中考、高考的试卷中,那么语文教老师就应自觉关注对联教学。相信,只要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携起手来,认真钻研、勤于实践,对联这朵艺术之花定能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中绽放得更加鲜艳多姿。

(作者单位:贵州省仁怀市育人中学 564500))

论文作者:余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0

标签:;  ;  ;  ;  ;  ;  ;  ;  

巧用对联知识,活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_余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