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策略论文_陈克优

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策略论文_陈克优

陈克优

摘要:笔者针对自己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学生现状,导致学生作文立意浅、缺乏个性、语言乏味等现状,提出具体的方案,以利于同仁们一起探讨、改进,从而使作文教学更具有针性。

关键词:现状;原因;对策

一、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平时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这些方面不断地扎实基础,其实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写,在听说读写中它们的排列次序实际上也就体现写的重要性。从目前几年的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作文分在全份卷子中的分数份额,我们也可以发现,现在语文教育重心也正逐步由测试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向测试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转移。作文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它也是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内涵,精神面貌。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实质上也可以从写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却是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目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所面临的现状:重理论,轻表意,轻个性

作文之道,在于抒情,在于表意,文章不是写作理论的创造物,更不是写作技巧的堆砌。写作的根本在于情感,在于对社会,自然的观察,思考,理解和探索。一篇好的文章,它的思想,情感是第一位,写作技巧是第二位。技巧服从于思想情感的需要,而不是服从于写作理论的规定。但目前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主流方式是违背这种客观规律的,它把写什么开头要点题,首尾要呼应,结尾要升华等之类的教条放在第一位,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这些教条来写作,这种教条是本末倒置的。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用统一化的应试作文标准去规范学生风格迥异的文章,结果导致了中学生写作,想象创新能力的萎缩,最终在学生作文中存在如下弊端:

1.选材单一,缺乏个性

材料是作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选取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写作一篇有特色的作文,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前面的一大难题。上学期,我让初一学生作一篇文章《难忘的一件事》,虽题目是“老掉牙”了,我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写出自己亲身经历,而且有新意的文章。但结果学生们在构思上大同小异,大都写周末去外婆家的路上,面对满座的位置,我看见一位老奶奶没位置坐,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终给老奶奶让座受到大家的表扬。虽然文章中心是突出,这样的思路也是正确的,但是这种千人一面的作文确实让人生厌。因为它丢失了率真的个性,违背了神圣的自我,作文个性的泯灭必然导致人文的流逝,人性的扭曲。

2.内容空洞,没有灵魂

在应试教学的应试作文中常常会出现种种怪现象:有的考生为了“战胜脆弱”编造“父母双亡”的故事,有的胡诌所谓的“亲身经历”等。这些都是个性,人格在作文中失落的明证。作文中没有“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没有真情感,也就没有真灵魂。而这种人与文的分离,写的是一套想的又是另一套,虚假的编造,在中学作文教学中随处可见。

3.作文语言多俗语套话,少丰富多彩

历年来语文试题的标准化造成学生思维的标准化,而学生思维的标准化又进一步导致其思维外化形式即语言表达的标准化。这样,味同嚼蜡的公式化的语言就理所当然的充斥于学生作文当中。不仅是思维内容的复制,而且连语符也都连篇复制。“开门见山”“末尾点题”等等,这些传统的千年古法形成了一种一成不变的治病良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可以说目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无论在学生方面还是在教师方面都面临着某种困境,这些困境或多或少的干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的对策又是什么呢?

三、写作教学中的对策

要改变写作现状,首先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观念不改变,那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有可能空谈,而要改变作文教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要改变。

1.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是一个诱人的世界,农村作文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关键是教师如何激发?

(1)从特色出发,写农事其乐无穷

可以引导学生用探究,好奇的目光去观察泥土气息的,独特的农村事物,搜集写作素材,然后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所见、所闻、所感。如:跟随父母田间锄草;双休日,喂牲畜等,事后指导学生写作。因为写作素材与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感情可抒发,有回味可感。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培养了劳动热情,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2)从内容出发,写乐事比比皆是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征,为学生设置某种“需要”,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如:春暖花开,笔者在和学生聊天时知道很多学生喜欢养小动物,种树养花,因此,笔者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在绿油油的草地里,和学生一同垒灶野炊等等。在农村这个充满生机,乐趣无穷的“天堂”里,让学生深刻感知生动鲜明的形象,以“玩”为媒介,指导学生练笔,描述欢乐的场面,表达愉快的心情,让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成为他们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

(3)从现象出发,写新事层出不穷

学生对新鲜事物容易感兴趣,易被具体形象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设置与写作内容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参与生活,置身于特地的环境氛围中,使他们的情感活动参与写作过程,引起感情共鸣,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是在对传统模式自省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作文教学经验后的一种革新和尝试。其基本思想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写作的天赋和潜能。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学生应以学习者和思想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写作这一极富创新特征的活动。写作的全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想,发挥潜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思想的求知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服务者,教师的职责是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写作氛围,设计具体训练计划和完成对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自由写作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把学生的写作置于集体思维的碰撞中,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从而确立自己的写作。另外,通过讨论,每一位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把一个宽泛抽象的生活话题变成一个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供论述的话题,其审题能力、谋篇布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3.作文批改

(1)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主观臆断。学生作文就是学生水平的作文,不是作家的习作,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学生的作文,以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批改。

(2)批改尺度要批改宽严适当。训练重点与非重点、作文基本功与写作技巧、思想内容与语法修辞等在批改尺度上前者与后者是不同的,前者宜严,后者宜宽。

(3)批改要富有启发性,讲究艺术,千万不能替学生重做,越俎代庖。

(4)粗改和细改相结合,全篇改与局部改相结合。对此,张志公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解说。他说:“问题比较少的作文可以通篇细改;问题比较多的作文可以通篇粗改、局部细改,就是说某两段逐字逐句的改,别的段落就只大致通顺一下,不细改,问题太多甚至可以只改一段,其余各段都不改,至多用旁批指一指重要问题。”这种粗改和细改相结合,全篇改和局部改相结合的方法符合学生实际,有助于提高作文批改效率。

总之,笔者认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观念、写作教学方法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写作教学之路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的去摸索、去总结,相信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教师自身并符合学生实际的一条道路!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365400)

论文作者:陈克优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3

标签:;  ;  ;  ;  ;  ;  ;  ;  

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策略论文_陈克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