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公民教育(二)_哲学论文

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公民教育(二)_哲学论文

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公民教育(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民论文,哲学论文,课程论文,中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公民教育的落实

      上面我们从中学哲学课程中公民意识的具体表现中清楚了课程内容所拥有的公民教育的丰富资源,那么具体又该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和实施好公民教育呢?或者说,我们在进行具体的公民教育过程中该坚持哪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呢?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哲学内容具有比较高度的抽象性,理论色彩相对于其他内容而言要重一些,因此,在《生活与哲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把抽象的哲学理论生活化,让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理解掌握后又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提高他们运用哲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联系的普遍性之前,教材请学生列举一两个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从实际生活出发进而概括出具体联系的共性。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公民教育时,一方面我们要用所学的哲学原理解读公民教育具体内容的哲学理论依据,更要用哲学理论去解决公民教育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难题,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对接,用实际去印证理论,用理论来解决实际。比如上面提到的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这一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的教育,我们可以从什么是诚信开始去挖掘其哲学内涵。诚信,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一种外化行为。所以诚信既是一个态度意念,也是一种实践行为,诚信也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因此可以从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角度寻找到诚信的哲学理论依据,这个过程就是从实际上升到理论的过程。那么诚信又有何作用呢?诚信是立人之本,诚信是齐家之道,诚信是交友之基,诚信是为政之法,诚信是经商之魂,诚信是心灵良药等等,这样就又从理论回到了实际,可以借此分析诚信的意识和观念对于我们现实工作与生活的重要的意义。

      2.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是中学哲学课程《生活与哲学》教材遵循的基本理念和编写的原则。贴近实际,就是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坚持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动态,知晓国家的发展状况,把握自己的发展环境和存在价值,从而使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贴近学生,就是把《生活与哲学》教学深深扎根于学生之中,把握学生脉搏,了解学生愿望,使思想政治教学可亲可信,深入人心;贴近生活,就是把《生活与哲学》教学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中去,使教学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同样,在结合《生活与哲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牢牢把握和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要建构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公民教育的具体目标,强调教育内容目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而具体的联系,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为主题、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坚持“以生为本”。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以学生为本,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中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真实情感,贴近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使学生真正关注学习与教育内容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增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育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多接触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在宽松的氛围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掌握第一手资料,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从而取得公民教育的良好效果。

      3.正面教育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主要方式之一,比如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都属于正面教育行为。这一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课特殊的性质与地位也决定了我们在教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贯彻正面教育的原则导向。同样在结合《生活与哲学》教学开展公民教育的时候也必须切实贯彻好这一原则,否则教育就很有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教育效果就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在学习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时,不少课堂上都分析当前党内的腐败现象,曾听过一节关于以上内容的公开课,执教者一上来就列举出一堆反面人物,围绕腐败现象与学生展开课堂互动对话,结果是弄得学生个个心中满是仇恨,课堂教学的本意是想告诉学生腐败现象尽管存在,但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必须坚决反对腐败现象,因为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但执教者如此教学就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反而走向了反面,结果无法收场,本想对学生进行的廉政教育的效果就荡然无存。所以在公民教育中,要善于挖掘一些正面的典型事例,即便会涉及一些反面的例子,但必须为正面教育服务。总之,无论是反面例子还是正面典型,都可以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素材。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领,这一教育的导向必须坚定不移地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4.多元评价相结合就是我们在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时要多种方式并用,而不能只是用其中的一种方式。在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测试题及课后作业题的形式就教学教育效果进行测试,但这样的检测方法不宜多用,因为仅仅通过类似考试的方式能检测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很难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思想及品德素养,所以还必须有其他的评价总结的办法。例如诚信教育,可以就这一话题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课外探究活动或进行研究性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查找和剖析社会生活中的诚信与不诚信的鲜活案例,真切感悟诚信为人诚信做事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重要性,从而使其形成诚信的好品德、好习惯。还可以调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进行评价,如班级同学评价、年级主任、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只有采用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比较客观地检验和评价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发现公民教育过程中究竟还具体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加以切实的改进,以进一步取得公民教育的良好效果。

      在遵循以上一些原则的基础上,中学哲学课程《生活与哲学》中开展公民教育还要讲求具体的方式方法。具体的方法主要有知识教学渗透法、专题综合探究法、小组研究性学习法、课外社会实践法等。

      1.知识教学渗透法指的是在具体进行《生活与哲学》知识的教学时有机渗透相关的公民教育的具体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和捕捉可以用以公民教育的一切有益资源,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责任心,把所教学的哲学知识与公民教育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哲学上的联系观中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一哲学原理时,我们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在学习发展观、辩证的否定观等哲学原理时,可以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在进行矛盾观教学时,可以加强和谐意识的教育,在进行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教学时,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的教育等。总之,哲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机渗透公民教育内容的地方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因此,知识教学渗透法可以说是《生活与哲学》教学时进行公民教育的一种最为普遍的、运用最为广泛的具体方法。

      2.专题综合探究法是就某一具体的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时最常见。如教材的四个单元的最后都进行了专题探究活动。这四个探究的主题分别是:第一单元的“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第二单元的“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第三单元的“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第四单元的“坚定理想,铸就辉煌”。以上四个专题综合探究本身就涵盖了公民教育的诸多内容。除了书本上四个专题综合探究外,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公民教育的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比如可以以“科学发展观教育”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去深度挖掘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可以分别从辩证的唯物论、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以及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通过探究明确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提高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3.小组研究性学习法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个公民教育的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就某个涉及公民教育的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就主题所涉及的若干具体问题开展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人物访谈等具体形式掌握拥有一手资料,对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写出研究报告进行班级交流分享,最后就某一具体主题形成若干共识,也即获得相关的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共享或推广。

      4.课外社会实践法就是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运用所学的《生活与哲学》知识与火热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公民教育的触角伸向社会。对学生开展公民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课内教育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课外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又一重要路径。我们要结合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发挥政治教师的自身优势与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平台,卓有成效地开展公民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实践证明,用课外社会实践的方法开展公民教育活动,一方面教育了学生,同时对广大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社会成员也是一次公民教育的机会,如此开展公民教育活动,影响面广且收获大,社会效益好。

      三、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公民教育的改进

      审视当下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公民教育的现状,实事求是地讲,的确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本课程的教学对提升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及公民素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通过学习同学们的思维品质有所改进,他们在想问题、办实事时懂得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懂得了要一分为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懂得了如何反思以及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等等。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在中学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公民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要切实摆正教育与教学的位置关系。教育和教学理应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仍然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教学与教育的脱离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忽视了教育甚至根本就没有教育,即便在教学中有教育也只是蜻蜓点水,作秀摆设而已,即便在教学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教育,但在执教者的骨子里还是认为,教学中的教育根本上还是为教学服务的,比如教学中也在教育学生要有国家意识,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学生知道要有科学发展意识,但是为了讲规律的客观性,为了讲哲学发展观等。我们认为,第一,教学中必须要有教育,没有了教育的教学是相当危险的,我们培养了不少学术上的尖子结果都出国了,不为我们自己的国家服务。教学如果只剩下教学,那或许真的会出现“知识越多越反动”。第二,教学应该为教育服务,而不是教育为教学服务,对政治课教学而言尤其如此。第三,要把教学中教育的效果如何作为衡量与评价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的乃至是首要的指标,必须改变目前的单一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指标的考评办法,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多元评价。第四,在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把对学生的教育包括公民教育的具体内容纳入教学的应有范畴之中,把公民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纳入每单元、每章节甚至是每个框题的教学之中,教学中要围绕公民教育的内容要求组织教学,真正地让哲学教学为教育服务,充分发挥哲学教学的教育功能。

      2.中学哲学课程教学时要有公民教育的整体思路或者是系统教育计划,要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公民教育的可有可无现象、随意性现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执教者的公民教育意识往往不够,感觉需要了就加一点进去,想不到就算了,反正也不会太过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反,感觉公民教育的内容讲多了还会对考试成绩的提升有负面影响,因此导致公民教育的随意性很强、可有可无,甚至完全可以没有。事实上,光从狭隘的考试角度讲,这样的存在似乎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忽略公民教育的最终后果对国家对民族而言无疑将是灾难性的。为了克服当前可有可无以及随意性的不良现象,所以就必须要有每个模块教学时公民教育的整体思路和系统计划,要有明确的进行公民教学的具体方案。比如《生活与哲学》教学,究竟要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教材中有了哪些可以进行公民教育的资源,我们还可以去挖掘哪些公民教育的资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哪些基本的教育原则,又有哪些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等等,执教者必须在执教前做到胸有成竹。

      3.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公民教育,要坚决杜绝假大空式的纯粹理论说教,要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公民教育有血有肉,有真实内容,有真切感悟,有真实收获。中学哲学课程《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相对于其他板块内容而言,理论的抽象性特征比较明显,教学中有时就会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尽管教材的编写已经作了很大的改变,努力体现“三贴近”,但许多地方还显得很抽象很难懂,本来就比较难懂的教学内容再加上公民教育的内容,就难免为难执教者和学生。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使自己的教学做到生动活泼,要变抽象为具象,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与生活出发,引领学生去感悟和体会抽象的哲理,使抽象的哲学道理与鲜活的生活实践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下方能有效地开展公民教学,学生才能心悦诚服,自觉接受,才能使学生对公民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见于行。许多教师在执教时,总是按部就班地先讲辩证否定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什么叫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然后往往很唐突地讲到要树立创新意识。这样说教成分很明显,教学效果显然很差,那么究竟怎样才能避免空洞的说教呢?我们认为,既然本内容教学中公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养,为何不可以首先从创新讲起呢?可以先从创新的含义讲起,让学生明确究竟什么叫做创新,再从现实角度讲,为什么我们国家目前如此强调创新呢?可以考虑把教材中的后面的一个框题的内容提到前面先讲,然后,再讲在哲学上创新有什么样的哲学理论依据。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内容,比如结合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回忆发展观、联系观的一些内容,再过渡到辩证的否定观,这样就显得很自然,理论上的渊源关系也就理顺了,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接受。最后,回到学生实际,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探究,作为学生究竟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素养?这个问题讲完后,关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基本上可以比较完美地收官了。如果再有什么环节,那就是评价环节,看看教育的效果究竟如何。

      我们认为,尽管《生活与哲学》的教材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但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肯下工夫,就一定能够找到教育教学好的方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公民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标签:;  ;  ;  ;  ;  ;  ;  

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公民教育(二)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