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探讨论文_徐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上海 2017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手术室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到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36%,显著优于对照组6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31,P<0.01)。结论:对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前焦虑状况,提高护理满意率,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3-0205-02

优质护理是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临床护理模式,其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予积极的人性化护理干预,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不适反应,使患者更冷静的面对手术,以此提高预后的质量,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1]。为有效改善患者术前心理焦虑状况,本次研究特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在手术室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到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患者。观察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52.3±11.3)岁;手术类型:妇科手术15例,普外科手术11例,心外科手术13例,胸外科手术3 例,脑外科手术6 例,泌尿外科手术7 例。对照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51.4±10.5)岁;手术类型:妇科手术17例,普外科手术10例,心外科手术14例,胸外科手术5例,脑外科手术3例,泌尿外科手术6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施行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巡视病房、介绍手术过程以及与患者建立熟悉感,消除患者对手术与手术室的好奇[2]。术后积极回访,了解患者伤口、术后症状反应等一般情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干预,与患者沟通时,保持语言温和、表情平和,以使患者感到亲切与熟悉,从而增进护患之间的信任感。积极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事宜,以减轻患者对手术及手术室环境的恐惧感[3]。术中,护理人员始终陪伴着患者,观察患者的不适反应,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于须暴露患者躯体隐私部位的手术,应当协助施术者尽量缩短暴露时间,以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术后,护理人员主动询问恢复状况,对患者的饮食、睡眠及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向患者宣传健康知识,叮嘱患者适当功能锻炼,并就患者活动时间及活动方式进行分析,给予患者科学的建议。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变化以及焦虑水平变化状况,并对患者焦虑水平进行测定,以焦虑自评量表(SAS)作为参照标准,全国成人常模标准的SAS总分为(28.7±10.8)分[4]。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组患者护理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满意度评价内容具体包括:病房环境、常规监测、护理技术、护理态度等。以百分制方式进行评分,①非常满意:>85分;②满意:60~84分;③不满意:<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汇总整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的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护理干预后S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5);与全国常模比较,两组SAS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观察组满意度96.36%,对照组61.82%,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31,P<0.01),见表3。

表1 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x-±s)

3.讨论

在医院护理中手术室护理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有必要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以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

优质护理是通过在护理过程中,强调人性化,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特征进行护理的一种措施[5]。其可以通过对护理环境的改造,达到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消除患者术前焦虑的作用,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促使患者可以积极、主动的配合手术治疗[6]。此外,在术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可以科学的认识病情,减小术前心理负担。施行手术对患者的身心及躯体均会受到创伤,因此患者难免会出现应激反应,例如患者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手术麻醉效果,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与无需行手术的患者相比,行手术患者的心理负担相对要重,心理焦虑水平也相对高于普通患者。为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创伤,应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教育,促进患者积极看待手术治疗,从而减轻手术不良心理应激反应。术中积极做好急救处理,若患者出现休克状况,应立即采取双管补液和进行深静脉穿刺,做好血浆、血液的输送准备。检查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及时进行血气分析。观察病患神志状态、有无呼吸困难症状。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生血管内凝血。此外,术中可适当与患者进行交流,跟患者聊家常或其他患者感兴趣的话题,给患者讲笑话谈八卦等,以使患者放松警惕,分散注意力,从而降低患者心理负担。手术执行完毕,将患者送回病房,并积极进行回访工作。在术后2~3d回访过程中需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耐心疏导,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以消除患者心理障碍,可适当采取音乐疗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嘱咐患者饮水多次,并提高饮水量;若回访中发现患者情况过于异常,需立即告知医生,并采取应对措施。

本次研究,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S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36%,显著优于对照组6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31,P<0.01)。

综上所述,对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前焦虑状况,提高护理满意率,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红伟.优质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0):154-155.

[2]刘颖.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评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3):93-94.

[3]田利平.优质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7):2423-2424.

[4]吕晓菲.优质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133-134.

[5]李莲丽.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运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2):197-198.

[6]王艳辉.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0):125-126.

论文作者:徐颖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7

标签:;  ;  ;  ;  ;  ;  ;  ;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探讨论文_徐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