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回族研究成果述略_回族论文

20世纪回族研究成果述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回族论文,研究成果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初,随着各种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流行,尤其进化论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的深 入人心,使中国思想文化界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与更新,知识分子不仅眼界大为开阔,自觉的 民族主体意识也大大加强,学术研究的范围与方法更加宽广、创新,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研究 ——包括回族研究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早期回族研究是以回教研究的形式出现的。首先是回族内部知识界和宗教界有识之士为复 兴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而发起的呼吁与讨论,他们创团体、兴教育、办刊物,寻求群体 近代化之路。其中1908年由36位留日学生组织的“留东清真教育会”及其创办的刊物《醒回 篇 》最具代表性,而1912年王宽大阿訇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回教俱进会”在全国回族中颇具影 响力。《醒回篇》中“宗教与教育之关系”、“劝同人负兴教育之责任说”、“宗教进化论 ”等文是以一种完全的主体意识探讨回族的发展问题。惜此刊仅出1期。这种内部寻求团体 发展的努力是回族研究的开端和动力,为日后回族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有回族内部广泛的近代化努力,才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学界亦开始关注回族历史问 题。纯学术性质的回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陈汉章教授发表于《史学与地学》 杂志第一期(1926年)的长文《中国回教史》可谓开创之作,系统地引述了中国历代文献中的 相关资料并进行考辨。1927年3月,近代著名的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 的演讲《回回教入中国史略》(沅君记,同年发表于《北京大学国学门月刊》第一卷6号,19 28年载《东方杂志》第25卷1号)是具有广泛而持久影响的名篇,其对回历与中国历法的辩正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碑记时代的考辨等诸多问题的证论不仅成为 定论,更重要的是为后来研究回族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指导,时至今日,此篇仍为回族研究 者必读书目。陈先生20年代完成的《元西域人华化考》亦功力深厚,征引书目200多种,材 料丰富,考证深入,也是回族研究的开拓性著作。

20年代以后,随着回族自身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新式知识分子群(包括文化界和宗教界)人数 的增多,回族研究呈一派繁荣景象。首先是研究队伍的壮大。不仅回族先觉知识分子(包括 宗教界)和汉族学者参加,广大的回族知识青年和受新思潮影响的宗教界阿訇亦广泛参与, 研究者从北平、南京等中心城市向全国各地扩散,组织了一批颇具影响的研究团体,著名的 有中国回教俱进会清真学理译注社(北平)、中国回教俱进会滇支部振学社(昆明)、中国回教 学会(上海)、追求学会(北平)、中国回教文化学会(桂林)等。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中国回教 救国协会,组织庞大,亦有学术研究职能。其次是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举凡历史、宗教、典 籍、文化、经济、人物、古迹、金石、谱牒、回汉关系等均有一定量的成果,当时对各地回 教状况和清真寺情况的调查尤为珍贵,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第三是研究载体——各种刊物 大量涌现。北起黑龙江,南到广东都有探求回教学理,介绍回教历史与现状,沟通各地回民 信息的回教报刊。较有影响的有云南的《清真铎报》、北平的《月华》、天津的《伊光》、 南 京的《突崛》、开封的《伊斯兰》、重庆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回教文化》等 等,其中由成达师范学校1929年11月创办的《月华》刊行时间长、发行量大,最具影响 。30年代颇为有名、由顾颉刚先生主持的全国性学术刊物《禹贡》组织刊发了两期回教专号 (5卷11期、7卷4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民国年间,经回汉学者数十年的努力,回族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整理史料、考证史 实、研究信仰与习俗,刊布了一批有影响的文章和著述,举其要者有:金吉堂的《中国回教 史研究》,傅统先的《中国回教史》,马以愚的《中国回教史鉴》,白寿彝的《中国回教小 史》等。1941年延安出版的《回回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研究会编)一书以鲜明的政治态度将 回回作为一个民族整体看待,在当时有着特殊意义。

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有白寿彝先生的《元代回教人与回教》、《赛典赤赡思丁传》、 《柳州伊斯兰与马雄》、《跋吴鉴〈清净寺记〉》、《跋〈重建怀圣寺记〉》、《滇南丛话 》,王静斋大阿訇的《中国回教经堂教育的检讨》、《中国近代回教文化史料》,赵振武先 生的《三十年来之中国回教文化概况》、《校经室随笔》,庞士谦先生的《中国回教寺院教 育之沿革及课本》,金吉堂先生的《敕赐清真寺的五百年》,薛文波先生的《明代与回民之 关系》,杨志玖先生的《“回回”一词的起源与演变》、《元代回汉通婚举例》,刘风五先 生的《回教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回教徒对于中国医药的贡献》等等。

20世纪前半期既是回族研究的起步阶段,也是回族研究的第一个繁荣期,尤其1930—1945 年的十余年内,集中发表了大量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呈现一派生机活力。受过高层次学 术研究训练的白寿彝先生发表了高数量有价值的文章,显示了其学术功力,成为代表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政权机构和社会环境,在学术 研 究中普遍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著作主要有白寿彝先生编著的《回回民族底新生》(1951年上 海东方书社)和《回民起义》(4册资料集,上海福州国光社1952年初版),马霄石先生的《 西北回族革命简史》(1951年上海东方书社),白寿彝、韩道仁、丁毅民编著的《回回民族的 历史和现状》(1957年民族出版社),马长寿先生领导西北大学历史系师生完成的《同治年间 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未正式出版)、林干编著的《清代回民起义》(1957年新知识 出版社)等。文章主要有白寿彝《关于回族史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1960年2月22日), 马坚《回回天文学对于中国天文学的影响》(《进步日报》1951年4月20日)、《元〈秘书监 志·回回书籍〉释义》(《光明日报》1955年7月7日),吴乾就《关于杜文秀的评价问题》( 云南《学术研究》1961年创刊号),田汝康《有关杜文秀对外关系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 》1963年第4期),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序言——兼论陕西回民 运动的性质》(《西北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吴万善《一八六二——一八七三年的西北 回民起义》(《历史教学》1963年3月)等。从这些篇名中我们可以看出,与时代相适应,此 一时期回族研究的重点在回民起义。

文革期间回族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研究成果相对很少。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政治主 导思想的逐渐改变,极左路线得到纠正,正常的学术研究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回族研究再度 步入繁荣。当年10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族简史》一书开其端,此书不及8万字, 由白寿彝先生指导撰述,虽亦存时代痕迹,但对回族的来源及形成等问题有较为成熟的看 法,初版印数达6万册,影响一时。此后回族研究全面展开,《宁夏社会科学》、《甘肃民 族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中国穆斯林》、《西北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世界宗教研究》、《阿拉伯世界》、《青海民族学院学报》、《青海社会科学》、《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及不定期出版的《中国回族研究》辑刊等刊物成为主要阵地。1991 年《回族研究》杂志的创刊使回族研究有了专门阵地,很快成为主要载体,90年代的重要研 究成果绝大多数登载在该刊。至世纪末,经各地学者20余年的努力探索,回族研究工作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

(一)这一时期的回族研究主要呈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以研究回族历史为主,宗教信仰、 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为重要内容。诸如回回民族的来源与形成,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中 的作用,回民起义的原因、性质和作用,杜文秀、白彦虎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萨都剌、李贽 等著名历史人物的族籍问题,西北回族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明末清初回族 伊斯兰汉文译述思想的分析与评述,近代回族文化运动,回族人民的抗日斗争,现代回族革 命斗争,回回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成就的整理与研究,回族经堂教育等众多问题出现了热 烈的讨论,部分问题达成共识,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2.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随着 回 族研究的深入和时代发展要求而进行的新的探索,主要表现为对当代回族社会及发展问题的 研究。包括对回族社区的个案研究、当代经济发展问题、都市化对回族宗教信仰的影响、散 杂居地区回族青年的婚姻状况等等问题的研究。3.形成了一支较为固定、不断有新人加入的 研究队伍。马坚先生去世后,白寿彝、杨志玖、纳忠、杨兆钧等老一辈学者或居高指导,或 投入精力进行研究,高水平成果不断产出;杨怀中、林松、马通、余振贵、马寿千、答振益 、马启成、冯增烈、马维良、罗万寿、李松茂、吴万善、勉维霖、穆德全、纳国昌、丁国勇 等先生为学术带头人和中坚力量,他们在50至60年代或参加了回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或早 已开始步入回族研究行列,有很高的热情,积累了大量资料。此一时段,他们不仅发表了大 批研究成果,还耳提面授培养了一批新一代青年骨干。4.学术会议成为重要的推动力。1980 —1986年,先后在银川、兰州、西宁、西安、乌鲁木齐召开了五次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 术讨论会,实为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各地学者多有参加,会议讨论的问题和收到的文章绝大 多数涉及回族,有力地推动着回族研究工作。1983年11月在银川召开了第一次《回族简史》 座谈会,开全国性回族史讨论会先河。1985年在昆明又召开了第二次。1987年在兰州举行的 第三次会议正式更名为全国回族史讨论会。以后由回族较多的省区轮流举办,至1998年昆明 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国回族学学会),共举行了11次。1999年由中国回族学会主办的北京会议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名为第十二届全国回族学研讨会,既保持传统,又拓展了领域,2001年 在南京召开了第十三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这些会议各有主题,指导着阶段性研究方向,增 进了学者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收到了大批研究资料、论文和论著,对回族研究起着巨大 的推动作用。另如1998年在银川举行的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1989年在西安 举行的回族医药学术讨论会、1987年在西安举行的陕西回民起义学术讨论会、1990年在大理 举行的杜文秀起义学术讨论会等专题会议均有丰硕成果。

(二)主要研究成果

1.回族族源和民族形成问题。族源方面肯定了蒙古西征东拔而来的西域各族穆斯林是回族 的主要成分,他们及后裔和汉族等民族通婚交融构成了回族的主体;并进一步考证唐宋时期 入华定居的回回先民。罗禹《回回考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马霄石《 回族的来源与形成》(临夏回族自治州档案馆内部铅印,1982年)、杨怀中《唐代的番客》( 《伊斯兰教在中国》,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和《宋代的番客》(《中国伊斯兰教研究》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秦惠彬《唐代的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在五代时期的发展 》(《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1989年第1期)等文均有较高水平。高嵩《回回族源考论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有不同说法。民族形成方面多数人赞同白寿彝先生主张的明代 形成说。

2.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关系问题。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中的作用问题,是80年代讨论的热点 之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纽带作用,部分学者认为是关键作用,林松《试论伊斯兰教对形成我 国回族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3期)从9个方面进行了缜密论证,指 出“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回族的任何特征,都不能完全摆脱伊斯兰教的因素而单独存在”, 旗帜鲜明地认为伊斯兰教对回族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多数学者所接受。马汝邻《再论 伊斯兰教与回回民族形成的关系》(《宁夏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等文则坚持认为民族意 识起主导作用。戴康生、秦惠彬《试论伊斯兰教在我国回族中传播的特点》(《世界宗教研 究》1982年第1期)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回族伊斯兰教的特点。此后研究范围扩展到伊斯兰教对 回族社会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居住特点等各方面的影响,部分取得了共识。

3.元代回族史研究。杨志玖先生功力深厚,成绩最著,他的《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 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萨都剌的族别及其相关问题》(《南开大学学报》1983年 第6期)、《从〈至顺镇江志〉看元代镇江路的回回人》(《江海学刊》1983年第1期)、《元 代的吉普赛人——罗哩回回》(《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等文(前3篇收入杨先生专集《元 史 三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论证严密,具有广泛影响。90年代应《回族研究》编辑部之 约杨先生开始撰写《元代回族史稿》,自1992年第4期至1995年第2期连载10次,完成了《绪 言》、《回回一词的起源与演变》、《回回人的东来与分布》、《元代回回人的社会地位》 、《回回人与元代政治》等章节,已洋洋20万言,其他章节因杨先生学术繁忙,数年来尚未 见稿,学界翘首以待。林松、白崇人《萨都剌族籍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4期 )、杨怀中《元代东来的回回世家》(《回族研究》1991年第1、2期)、穆德全《元代回回人 皆以“中原”为家的分布路线》(《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陈得芝《元代回回 人史事杂识》(《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1991年)、汤开建《元代赛典赤家族对云南地区的 开发和经营》(《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等文亦钩沉史迹,述论精当。

4.明代回族史研究。由于从明代大量官私文书史料中很难判断人物族别,给明代回族史的 研 究带来了巨大困难,使之不可避免的成为薄弱环节。郑和下西洋、回族的形成与分布、一些 著名人物的族属与信仰等是讨论的主要问题。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交史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 ,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海洋出版社,1985年)等著作和《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一集 ,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第二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汇集了部分研究成果,郑 和研究会和《郑和研究》学刊则是专设阵地。李士厚先生在其民国年间《郑和家谱考释》等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撰文论证郑氏家世族谱;林松《剖析航海家郑和的伊斯兰教信仰》 (《宁夏社会科学》1985年第1、2期)等文剖析其宗教信仰,颇见功力。有关内附回回的考述 较为集中,如《明代西域回回入附中原考》、《明代西域人附回回入口及其分布》等(均见 林松、和《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论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5.清前期回族史研究。清政府的回族政策与回族的政治地位、各地回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等 问题讨论较多。马寿千《清代前期回族的政治地位》(《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等文 认为清代“在极端的封建专制主义和极端的民族高压政策之下,回族人在政治上处于被歧视 和受压抑的地位”,马明达、白文固《试论清前期的伊斯兰教政策》(《西北民族文丛》198 3 年第2辑)等文则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应以乾隆四十六年(1781)苏四十三起义为分界,前 期是较为公允宽松的。随着回族史研究的不断深入,90年代以后学者们对此问题的认识较为 客观,普遍认为清政府的回族伊斯兰教政策是为其统治服务的,苏四十三起义之前有歧视和 压制,但总体看较为公正和宽容。

6.回民起义研究。关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马守应,清初米喇印、丁国栋领导的甘肃河西起 义及其性质(是当时全国反清起义的一部分)均有专文论述。有关乾隆年间西北回民起义的论 述较多,杨怀中《论十八世纪哲赫忍耶穆斯林的起义》(《宁夏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关 连吉《也谈十八世纪哲赫忍耶起义的性质》(《宁夏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吴万善、罗 万寿《论田五、张文庆起义》(《宁夏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等文较有影响。咸丰同治年 间西南、西北回民起义的研究参与的学者多,发表的文章多,讨论较为深入。关于云南回 民起义,罗尔刚《杜文秀“卖国”说辟谬》(《学术月刊》1980年4月号)和《回民起义杰出 领 袖杜文秀》(《民族研究》1984年第1期)、田汝康《杜文秀对外关系以及刘道衡“使英” 问题的研究》(《民族学报》1981年第1期)、林荃《评杜文秀大理政权与英国的关系》(《思 想战线》1980年第4期)和《再论刘道衡出使英国与杜文秀大理政权的关系问题》(《思想战 线》1986年第3期)等文以精辟的论证否定了史学界关于杜文秀“投英卖国”的说法。有关起 义的社会背景、各地经过、起义中的民族关系、起义的性质、失败的原因、起义的历史作用 和意义,杜文秀的民族政策、经济政策,马德新等起义领袖人物的评价等问题均有论述。杨 兆钧主编的《云南回族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以较大篇幅予以系统论述,荆德新编 著 《杜文秀起义》(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亦吸收了较多研究成果。1990年11月由云南回族 研究会等单位组织在大理专门召开了杜文秀起义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以《杜文秀起义论 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的形式出版。荆德新编《云南回民起义史料》(云南民族出 版社,1986年),《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共4册)等书中收录有大量原始史料和调查资料 。关于西北回民起义的社会背景、不同地区的起事原因、伊斯兰教和宗教上层人士的作用、 起义性质、起义过程、回汉关系、与太平军和捻军的联合问题、起义的后果及意义、起义领 袖人物的评价等等问题均有大量文章讨论,尤其是对起义性质和几个关键人物评价问题的讨 论更为热烈,亦取得了基本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起义的性质较为复杂,但主要是反抗民 族压迫、争取民族生存权利;对关键人物的评价则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方面、分阶段 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评价,功是功、过是过,肯定主要方面,不能贴标签、脸谱化。基于上 述认识,马化龙、白彦虎、马占鳌等人物得到了应有的肯定。相关文章恕不一一列举。宁夏 社会科学院编《西北回民起义研究资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一书分门别类的收 集了1986年以前的研究成果;1987年西安举行了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学术讨论会,会 议论文编辑为《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出版;邵宏谟、韩 敏《陕西回民起义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是一本较为系统的简明读物,二人还编有 《陕西回民起义资料》(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1987年)一书。关于光绪年间河湟地 区的回民起义亦有专文论述。吴万善《清代西北回民起义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 年)是一本较高水平的研究专著,台湾高文远先生《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运动》(台北学海出 版 社,1988年;198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横排简体版)亦为一部立意深远、持论公允的专著。

7.回族宗教制度与西北教派门宦研究。冯增烈《“格迪目”八议》(《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84年第1期)、李兴华《格底木史初探》(《甘肃民族研究》1985年第1、2期)、冯今源《中 国伊斯兰教教坊制度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1期)、金宜久《苏非派与中国门宦 》(《甘肃民族研究》1982年第1、2合期)、杨怀中《甘宁青回族中的苏非派》(《宁夏社会 科学》1986年第4期)、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的掌教制度》(《宁夏社会科学》1988年 第6期)、余振贵《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等文章有一 定的代表性。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和《中国 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同上,1986年)两部专著是西北教派门宦研究的力作,作者在数十年 社会调查而得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基础上叙述各门宦的历史及特点,追根索源,科学分析,具 有开拓意义;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亦是在调查资料的 基础上完成的。勉维霖主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一 书由多位专家合力而成,为系统之作。各教派门宦中,有关西道堂的资料整理和研究文章较 多;80年代中后期开始整理和公布的部分教派门宦道统史及相关秘籍,为学者们提供了研 究方便,典型者如哲赫忍耶的《热什哈尔》(杨万宝等译,三联书店1993年版)等。

8.回族地方史研究。2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全国各省区市及各聚居区包括一些村镇街 区的回族源流发展多有专文介绍和研究。各地方政协的文史资料选辑介绍文章较多,部分地 区汇有回族史料专辑,如《宁夏文史资料》第18辑、《兰州文史资料》第9辑、《西安文史 资料》第12辑、《沈阳文史资料》第8辑、《昌吉文史资料》第7辑、《河北文史资料》第2 9辑(民族史料专辑)、《沙甸回族史料》、《红河州回族史料选辑》、《昭通回族社会历 史资料》、《(大理)回族史资料集》(已出2集)、《呼和浩特回族史料》(已出3集)、《包头 回族史料》、《山东省民族志资料选编回族专辑》等等。部分地方编印有回族史志,如《天 津回族简志》、《大名县回族志》、《淮阳县回族志》、《沔阳县民族志》、《隆回县回族 志》、《新编寿县民族志》、《沈阳回族志》、《峨山彝族自治县回族志》等。县以上回族 自治地方均出版有地方自治概况。《宁夏社会科学》杂志自1985年始辟有“回族在祖国各地 ”专栏,发表了大量回族地方史方面的文章,《回族研究》创刊以后也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地 方史论文。西北五省区和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的《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宁夏 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书所录多为作者回忆文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胡振华主编的《 中国回族》(同上,1993年)一书共收录37篇介绍性文章,介绍了除澳门外的全国各地回族。 各地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一批著作,杨兆钧主编的《云南回族史》是难得的一部 系统论述地方民族史的专著,质量颇高,反映了云南回族史研究队伍的整体力量和水平;答 振益主编的《中南地区回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是第一部以大区为研究对象的回 族地方史著作;刘东声、刘盛林合著的《北京牛街》(北京出版社,1990年),答振益著《湖 北回族》(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马明龙主编《广西回族历史与文化》(广西民族 出版社,1998年)、吴丕清著《沧州回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等均有一定水平 ,另有《呼和浩特回族史》、《甘肃回族史》、《吉林回族》、《宁夏回族》、《广东海南 回族研究》、《湖南回族》、《陕西回族史》、《新疆回族伊斯兰教史略》、《呼和浩 特回族史》、《天穆回族史论稿》、《陈埭回族研究》、《百崎回族研究》、《沙甸的昨天 今天》、《松原回族》、《固原回族》等等。

9.回族人物研究。也是取得较大成就的一个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白寿彝先生主编、 杨怀中先生具体负责的四卷本《回族人物志》(元、明、清、近代,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1997年),皇皇巨著基本收录了历代政治、宗教、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回族代表人物 ,并辑录大量第一手原始资料作为附录以备参考。20多年来《中国穆斯林》杂志及各地相关 刊物发表了大量介绍、考证、研究回族人物的文章,部分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如张旭光《 萨都剌生平仕履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马明达《高克恭事迹考论》(《中国回 族研究》第1辑,1991年)、杨大业《杨敬修传略》(《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1期)等,兹 不一一列举。宁夏人民出版社自1982年始,以“回族历史人物故事丛书”的形式出版了十余 册著名人物的通俗读物。1992年12月在西安举行的全国第七次回族史讨论会以人物研究为主 题,会后出有论文选集《近现代回族人物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集中收录了30 余篇文章。郭卿友主编的四卷本《中国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亦收录 了较多的历代著名回族人物,其优点在行文规范,评述中肯。丁毅民主编的《中国回族名人 辞典》(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黄成俊主编的《回族杰出人物》(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等书在各类资料的基础上汇编成册,亦为读者提供了方便。有关回族著名人物有 分量的专传除李贽、郑和、白崇禧等人的传记由其他研究领域完成外,所见不多,李清升著 《赛典赤·赡思丁评传》(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李振中《学者的追求——马坚传》(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高发元《穆圣后裔》(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马国强《崔 伟传》和《李德仓传》(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1997年)等是难得的几部。

10.回族古籍整理。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绩较为突出,宁夏古籍办组织相关学者对部分典籍 进行校勘、标点和注释,由宁夏人民出版社以“中国回族古籍丛书”的方式出版发行,已出 版的有王岱舆《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马注《清真指南》、马德新《朝觐途记 》、王静斋《选译详解伟嘎业》、李廷相《天方大化历史》及《钦定兰州纪略》、《钦定石 峰堡纪略》、《南海甘蕉蒲氏家谱》等,该社还出版了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 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马塞北主编《清实录穆斯林资料辑录》等。青海省民委古籍 办公室点校出版了马注《清真指南》、马德新《四典要会》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杨永 昌、马继祖整理标注,清人赵灿著《经学系传谱》的首次出版面世,填补了回族经堂教育历 史资料的空白。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点校印行了刘智《天方至圣实录》等,北京出版的《北京 牛街志书——〈冈志〉》亦是首次发掘整理的珍贵史料,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刘智《天方 典礼》、《丁鹤年诗辑注》、《辽宁回族家谱选编》等,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白话 天方典礼》、《白话天方性理》等,湖南出版了《湖南回族史料辑要》,甘肃出版了《积石 录》 和标点本《醒回篇》,三联书店出版了杨万宝等译《热什哈尔》,等等。宁夏社会科学院还 影印发行《回族与中国伊斯兰古籍资料汇编》(第一辑15种)和《中国伊斯兰历史报刊萃 编》(仅出2册)。总体观,这方面的工作仍嫌不够,还有大量的典籍尚待整理出版。(未完待 续)

标签:;  ;  ;  ;  ;  ;  ;  ;  ;  ;  

20世纪回族研究成果述略_回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