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政策看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价值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从公共政策看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价值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价值分析——基于公共政策学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共政策论文,职业教育论文,视角论文,价值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等职业教育扩招之势

近年来,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切实扭转了中等职业教育持续滑坡的境况,提前完成了国家“十一五”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与目标,成为继上世纪末我国实现“普九”、“高校扩招”之后教育发展上又一次历史性跨越。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的时间主要是从2005年开始的。200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扩招由此拉开了序幕。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扩大规模100万。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要在2006年的基础上,再扩招50万,使中等职业教育当年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基本实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事实上,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已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9.1%,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起来招生人数接近1100万人,在校生数接近3000万人,基本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2008年3月教育部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出,在连续3年扩招的基础上,努力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20万人的任务。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将扩招50万人,努力实现招生860万人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连续扩招,有力地加快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扩招政策也为指导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标准与职业教育政策

“价值”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掩盖、保护、加固”的意思,正是这一含义派生出“尊敬、敬仰、喜爱”的意思,才形成了“价值”一词“起掩饰和保护作用的,可珍贵的、可尊重、可重视的”基本含义。[1]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价值,作为一种关系范畴,它的前提是人的需要。而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他与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某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人与客观存在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也就是主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关系,脱离了二者的关系的探讨,去孤立谈主体的需要和去分析客体的属性,都不属于价值。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从它一产生时,便有了价值属性,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把它作为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家或民族都努力地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国民的素质。因此,教育实践活动中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是构成教育价值的两个基本方面,我们必须从这两个基本方面去探讨教育的价值。无论离开哪个方面,教育价值关系不仅不成立,而且根本谈不上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实现。另外,教育活动的主体与客体都是活生生的人,人的生活与价值、意义等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因而,价值问题应该是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并且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价值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突出,教育价值中的主客关系变得极为复杂,教育价值的内涵变得比任何一个时代或社会都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自由、平等、民主、效率、公平、发展和利益比任何时代都显得那么令人关注。因此,我们在研究和探讨教育价值时,必须紧紧把握教育价值的主客关系,同时,使教育价值客体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

价值标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公共政策的性质、方向、合法性、有效性和社会公正的程度。[2]价值标准的确认和选择是公共政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著名学者张国庆把公共政策最基本的、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须遵从的价值标准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3]1.政治公正标准。这一标准核心内容表现为保障公民及公民团体政策制定的参与权;讲究政策制定的透明度。2.经济效益标准。该标准强调投入与产出的最佳比值,防止违背经济效益去制定公共政策。3.社会可行标准。某项公共政策的推行能够做到比较顺利,能够得到社会较为广泛的认可和支持,而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或历史遗留问题。4.实践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公共政策是有效还是无效,是积极效果还是消极效果的唯一标准。一项公共政策能否经受实践的检验,是公共政策能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以上所述公共政策的价值标准,对于我们要探讨的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此,非常有必要对职业教育政策的概念去做一番分析,这样有助于说明上述价值标准对于作为公共政策之一的职业教育政策同样适用。概念是人类表达自己所创造的理论或思想的基本工具,是构成理论的基本要素之一。而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准确性和明确性是正确表达理论或思想的前提。从逻辑学前提看,政策、公共政策、教育政策、职业教育政策四个概念之间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职业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领域,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4]这一概念将公共政策的概念的主体、内涵和性质都包含其中,尤其是该概念突出强调了政策制定与实施是静态和动态的相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我国教育政策长期以来的一种对教育政策主要作静态的认识和突出强调教育政策作为一种行为准则的限制性的思维模式。这样对我们认识、理解和运用职业教育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认识和理解职业教育政策,洞察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所在。

三、中等职业教育扩招的价值选择与政策问题

我国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价值选择是为了加快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举措。

这种价值选择的出发点有二:一是大幅度扩大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这一个方面的政策价值选择主要体现为要增加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总量。据有关统计,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50万人,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48万人,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10万人。扩招进入“快速车道”,中等职业学校规模的总量的扩大是超越常规、跨越式的。二是内在的政策价值选择。这种价值选择直接关乎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死存亡,关乎新型工业化建设所需要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这是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扩招政策的直接动因。这个政策价值选择的本质就是政府试图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变迁,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增量配置,来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上述两个出发点的政策选择具有内在必然联系,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和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和目的。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内涵发展是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根本的最终的政策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扩招政策的出台和目标的确定是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8%至9%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持续下滑的背景密切相关的。21世纪最初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存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等职业教育遭受了高职和普通高中的双重挤压,学历本位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中职的选择,大多数学生将自己发展的机会押在普通高中及其以后的高等教育上,高等教育扩招更成了这一危机的导火线。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方向上发生了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变成了一种升学教育,升学率成为评价中等职业学校的关键因素,这引起了职业学校办学的波动甚至混乱。更为糟糕的是,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因此一落千丈。与此同时,伴随工业发展,新技术和新的生产组织结构对技能的内涵产生了综合性冲击,需要不断改进生产组织和多技能劳动力的全面参与,这些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新的要求。然而,有资料显示,1990-2000年,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从8.79年提高到9.44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仍高达71-72%(2000年人口普查),高级技工更是严重短缺。出于种种考虑,中央采取果断措施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一边是中等职业学校痛苦的喘息,一边是国家所需人才的严重匮乏。实施中等职业扩招之策不失为走出困境的一个合理的政策选择。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已经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两大历史性跨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党的十七大对新时期教育工作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

在我国教育结构体系中,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普九”之后怎样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一个最重要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可以有效地满足人们接受教育的需求,减轻就业压力,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受到影响。为尽快摆脱和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在扩大出口受限的情况下,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目前一个合理的政策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促使各国思考如何在生产、科技等领域实行技术改造,加强企业创新来应对危机。发展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2009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将在几年大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扩招,这无疑是教育战线为应对金融危机,响应中央调整社会发展经济政策,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持续发展所作的一个积极贡献。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中等职业教育连续扩招所面临的政策问题是经济问题。中等职业教育连续扩招一方面要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有所作为,调整和解决教育之外的一些经济问题,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要为落实中央指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贡献。另一方面,要调整和解决教育内部的一些问题,如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公共投资等等。当然这两个方面在2008年前,重点体现为后者。2008年之后,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中等职业教育扩招的经济问题似乎被置于更为显著地位。这样,让人们容易混淆中等职业教育连续扩招政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究竟是经济问题还是教育问题。经济问题与教育问题表面上看是属于不同关系范畴的两大问题。但从实质来说,教育问题又与经济问题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教育问题的产生、解决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问题。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单纯依靠其自身是难以解决的。[5]因此,弄清上述事实,有助于正确区分和判断经济领域中的政策问题和教育领域中的政策问题。这些复杂的政策问题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复杂性,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加以理解和重视,势必会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有效性。

四、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政策的有效性是对教育政策进行价值分析的一个重要向度。[6]政策的有效性除了与政策本身相关外,还与政策外的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主要涉及政策在决策过程和实施过程中的价值问题是否得到关注、处置与解决。

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不光是因为有了扩招政策,而主要是因为扩招政策得到有效执行。而政策的有效执行又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心理环境、接受教育的主体等方面息息相关。这主要表现在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价值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尽可能的保护和尊重。政策能否达到目的,不是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能够完全决定的事情,它与适用主体有着直接的关系。[7]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这一重大举措为每年数百万中考“落榜生”求学与就业提供了机遇,让更多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另外,使广大农村地区那些因家庭条件困难而无法继续接受更高一级的普通教育的学生搭上了中等职业教育扩招的快车,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就业。据统计,2007年面向农村的招生达到550万人,占招生总规模的近70%。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村家庭贫困学生,没有这些贫困学生,中等职业教育扩招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中等职业教育扩招重点应放在广大农村地区,把中等职业教育扩招当成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突破了810万人,在校生规模突破了2000万人。职业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有效性的生动表现。也充分表明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为其所接受。因此,应该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进一步保障和完善该项政策的实施,给广大受教育者带来成就和利益,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标签:;  ;  

从公共政策看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价值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