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路权分配的困境与优化论文_叶青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路权分配的困境与优化论文_叶青

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518100

摘要:随着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深入实施,当下政府逐步认识到“以车为本”治堵思路的实施只会进一步刺激小汽车的增长和使用,并逐渐向“以人为本”治堵思路转变,努力打造“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并重”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倡导绿色、低碳出行,调整市民出行结构。

关键词:慢行交通;路权分配;困境;优化

一、城市慢行交通的特性

1、生态性:低能耗,低排放和节省空间。与汽车运输相比,公共交通具有能耗低,排放低的优点,而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可实现零能耗和零排放。另一方面,慢行交通不仅可以节省能源,减少排放,还可以比汽车交通节省更多的城市空间。有足够的空间让汽车停放10辆自行车,每辆车的平均乘客数不超过2个。慢行也是一种健康的交通方式。坚持步行和骑自行车有益于改善健康。虽然这是常识,但在过去的30年里它已逐渐被遗忘。

2、连续性:外出路线灵活,不受交通拥堵的影响。慢行交通占用较少的道路空间,并拥有灵活的出行路线。它基本上不受道路交通拥堵的影响。在道路权利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它基本上可以保持一定的行驶速度。同时,慢行交通模式在短途和中程出行中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在几百米的距离和五公里以内的自行车距离内,行人交通方式比其他交通方式更具优势。在当今日益拥挤的道路交通中,慢行移动系统的良好连续性不仅提高了慢行移动的交通效率,而且事实也证明了慢行前进的慢行移动。

3、延续性:将城市交通与生活和其他机动交通方式联系起来。任何其他交通方式都可以将其界限扩展到城市和住宅生活的每个角落。慢行交通也起到联系其他机动交通方式的作用,尤其是非机动交通是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慢行交通可以增加公共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弥补公共交通网络的不足。它可以增加公交客流量,改善交通结构。它还可以通过减少稀缺的公交线路来降低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二、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通过对光明新区慢行交通的现状及设施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现状慢行交通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为几个方面:

1、慢行通道不足,部分路段由于违规建设及路边停放车辆,慢行空间不足,各个路段慢行通道衔接不畅;

2、人车混行严重,交通安全隐患较大;

3、相应的慢行设施(停车设施、过街天桥、慢行标识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4、新老区之间慢行通道(步行通道、非机动车道)景观风貌不协调。

三、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的优势分析

相比光明新区慢行交通的不足,同样,光明新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自身优势;

1、光明新区作为深圳市未来建设的重点开发区,在施工初期实施了较高的规划标准,确保了项目的前瞻性建设。光明新区新建区域的道路网络建设可以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缓慢的需要。自行车道和行人专用道均已设置,以确保未来慢速交通系统的完整性,减少重复施工的浪费。

2、目前光明新区建设面积仅占规划建设用地的64.33%,仍有大规模建设用地。因此,慢行交通规划具有很强的实施性质,将用于未来的城市建设过程。充分考虑到交通规划和建设缓慢的需要,有利于改善慢行交通系统。

3、丰富的生态景观资源可作为未来慢行交通构建的大舞台。慢行交通的构建不仅是交通环境的构建,同时也是景观环境空间的串联,遍布光明新区的大小水系及山体绿地,为慢行交通的构筑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优势,慢行通道可依托水系绿地,打造遍布全区、便捷顺畅的慢行交通体系。

四、慢行交通涉及到的层面

1、用地层面——建立多功能社区。多功能社区有很多功能,如商务,娱乐,餐饮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它具有以下优势特点及功能:减少源头的长途出行,居民可以完成社区内的大部分活动;使慢行交通成为社区内的主要旅游方式;振兴社区,建设和谐社区。

2、规划层面——引导交通方式的结构是合理的。在相关的特殊规划中实施慢行移动规划的概念,并指导慢行移动系统的规划,旨在提高人们的出行舒适度(而不仅仅是车辆的畅通)。鉴于优质慢行移动系统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大城市慢行交通的质量建设,最终实现绿色 “以公共交通为补充的慢行交通”的旅游结构。

3、建设层面——构建和谐慢行的圈子。慢行系统可以分为三类:以旅游生成点为核心(住宅区),创造和谐的慢行出行街区;以旅游景点为核心(工作单位,学校,商业区等),创造亲和力慢行的旅游空间;以公交枢纽站为核心,形成友好的慢行出行通道。充分重视慢行交通圈内的交通减速,引导居民采用慢行交通和慢行的公交连接方式,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友好环境。

4、设施层面——整合慢行的交通和公共交通。为慢行和公共交通建设转运设施,如行人无障碍设施,自行车停放和租赁设施,甚至在铁路列车上安装自行车停车位,鼓励居民使用“B + R”(自行车和乘车)出行方式。

5、设计层面——交通设计的宁静化。使用设计手段确保机动车在交通慢行的地区降低速度,并使用引人注目的路面提醒驾驶员优先考虑交通慢行的交通对象。

6、运行层面——确保慢行穿越和慢行通过。慢行移动的网络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给弱势群体提供了充分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例如慢行移动的主体。特别是要注意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便利,确保不会侵犯慢行主体的权利和空间,确保慢行移动的设施的可及性和连续性的空间。

五、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的优化措施

1、完善慢行网络,构建慢行交通网络。促进慢行交通发展,首先需要完善网络,提高慢行交通的便捷性。结合光明新区现状道路慢行道建设现状以及区域绿道 5号线的线网布局,构建覆盖全区、主次结构鲜明的光明新区慢行交通网络。

2、完善慢性配套设施,促进慢性交通。慢行交通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完整的网络,同时需要相应的慢行设施,以利于慢行网络的衔接、行人的使用。未来慢行设施方便主要考虑行人过街天桥、公共自行车停靠站、红绿灯、过街岛、慢行交通指示牌等设施。

3、非机动车系统发展策略

3.1非机动车廊道网络结构与城市空间、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策略。根据光明新区居民出行特征,非机动车客流空间分布模型,在城市客运走廊上建设完善的非机动车廊道网络系统,廊道网络应覆盖所有的慢行区。廊道上的非机动车系统必须有独立行驶环境良好的非机动车道。

3.2非机动车与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策略。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立非机动车与城市轨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常规公共交通之间良好的换乘系统。

3.3利用公共自行车系统指导非机动车良性发展战略。公共自行车在便利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以及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良好联系,用于指导其他交通方式的合理改造,引导非机动车的稳健运营与发展。

4、建设慢行吸引点、服务点,提高慢行环境。为了提高行人对于慢行交通体系的积极参与度,需结合慢行通道设置慢行节点,市慢行交通的内容多样化,提高市民对于慢行交通的兴趣,促进慢行交通大发展。慢行交通吸引点主要根据所在片区的用地性质分别设置休息驿站、体育、休闲、娱乐、观赏等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慢行交通体系的环境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规划和设计慢行交通系统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并注重精细化的交通设计和细节处理,促进慢行交通系统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文俊. 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发展的国际比较[J]. 城市发展研究,2017(10):172-173.

[2]周伟毅. 人群拥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7(24):213-215.

[3]刘凡. 城市居民短距离出行行为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2016.

论文作者:叶青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4

标签:;  ;  ;  ;  ;  ;  ;  ;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路权分配的困境与优化论文_叶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