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与发展论文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与发展

彭远菊 熊昌云 张 涵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普洱 665000)

摘 要 微时代的到来,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与内容,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把握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结合微时代的特征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微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在贴近师生思想实际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建设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时代”下我们每个人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我们有广泛接触信息的机会,而大学生更是微时代的忠实拥护群体,如何做好“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全新思考的课题。

笔者特别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50份,收回有效问卷777份(其中,大学生有效问卷603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问卷174份)。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以及结合笔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了解、掌握与思考,特提出了如何在“微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和有效性。

1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情况

在收回的603份学生版问卷“您使用手机上网,最经常做些什么?”一题中,玩游戏占31.34%,看新闻占14.26% ,查资料5.8%,看视频、听音乐等占10.78%,聊天、看朋友圈占37.81%(见图1)。可以反映出微媒体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提供了很多的便捷,学生们也习惯使用微媒体来获取信息、消遣和娱乐。

图1 您使用手机上网,最经常做些什么?(可多选)

在学生版问卷中“您目前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本题为多选题)”一题的回答中“网络、手机等微媒体传播”占52.5%,“报纸等杂志刊物”占11.2%,“老师讲解”占18.98%,“各类报告、讲座、交流等形式”占17.31%(见图2)。

从数据可以看出,网络、手机等微媒体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从很大的程度上超过、甚至取代了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似乎如今失去了网络、手机等微媒体将会影响其正常生活。微媒体传播信息具有海量性、广泛性、虚拟性、随意性等特点,大学生作为微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会利用微媒体获取和发出大量的信息,将微媒体作为主要的信息传输通道和使用方式。

2 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学生版问卷“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您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是?”一题中,授课教育占3.81%,面对面沟通交流占38.97%,专题报告、交流座谈占9.45%,主题班会、演讲等活动占9.62%,网络、手机等微媒体信息传播占38.14%。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手机等微媒体信息传播交流与面对面沟通交流基本持平,将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两大主要方式。

式中:K为张开型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单位为:N·m-3/2或MPa·mm1/2;Y为无量纲参数形状系数,与裂纹的相对位置、形状和加载方式有关(取值通常为1~2);σ为名义应力(裂纹处不考虑裂纹影响时的应力),单位为MPa;a为裂纹半长,单位为mm。

在学生版问卷“与传统媒体相比,您认为使用微媒体(可多选)”一题中,“具有相对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占34.58%,“更能反映出大家真正关心的话题”占25.63%,“言辞更容易吸引人,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占26.76%,“碎片化的表达,有些缺乏深度和逻辑”占7.3%,“流言谣言在微媒体上的传播难以辨别和控制”占5.73%(见图3)。

通过数据以及图形,我们可以看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具有相对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但手机依赖常态化,社交方式虚拟化,生活消费方式网络化,参与集体活动与互动越来越少,思维方式从众化,缺乏深度和逻辑。

图2 您目前获取信息主是通过哪些方式?(本题为多选题)

图3 与传统媒体相比,您认为使用微媒体(可多选)

2.1 言论更加自由,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当代的大学生是走在时尚潮流前沿的主力军,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有着极大的好奇与热情,愿意主动去尝试与经历。[1]在言行方面,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独特的个性、展现与众不同的创新,并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附和与支持。而微时代新网络媒体提供发表言论、掌握话语权、呈现自我的舞台,大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主观想法、转发和评论;他们甚至可以不顾后果地想说什么便说什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呈现自我。

2.2 手机依赖常态化,社交方式虚拟化

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绿色战略纵深推进,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生态治理工程取得实效。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但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未能协调发展的矛盾仍然存在,一些既存的环境资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环保工作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仍然滞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意识较浓,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保问题的意识淡薄。

2.3 思维方式从众化,缺乏深度和逻辑

“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信息内容越来越多元、繁杂与宽泛,大学生学生往往不加选择、思考,甚至会盲目疯狂跟帖、评论、转载、转发,严重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浅阅读、主观评论、随意发表观点等充斥在网络空间中,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与社会经验,很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现象,他们会不加辨别与思考,任意评论与转发,思维方式从众化。很多大学生做作业都是在网上直接搜索答案,这样严重地削弱了他们的思维意识和道德意识,这样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3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学生版问卷“使用微媒体后,您的日常行为受到哪些影响?(可多选)”一题中,选择“更加注重言论自由,约束减少”占18.59%,“生活消费方式发生改变,更追求潮流”占17.3%,“对传统媒体的使用减少”占8.69%,“喜欢独处的方式,集体活动减少”占13.42%,“更加关注实事政治”占13.42%,“做事说话更注重平等观念”占16.01%,“平时会更加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占12.56%。

常用的足端轨迹曲线包括抛物线、心形线、摆线等。本文选取一种零冲击足端轨迹的规划方法,其具有冲击小,曲线圆滑,落地角度垂直不易打滑等优点[5],在坐标系{W}下,水平与竖直方向的足端轨迹数学表达式分别如式(5)与式(6)。式中,S为步幅,H为抬腿高度,Tm为摆动相周期。

在174份教师版问卷,“微媒体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有哪些?(可多选)”一题中,认为“信息参差不齐、碎片化、多元化,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占19.31%;“信息鱼龙混杂,容易混淆大学生辨别分析的能力,甚至轻信不良信息”占18.97%;“大学生过于依赖微媒体,沉迷虚拟世界,难逃现实生活,缺乏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占18.62%;“信息传播的无界性与不可预见性,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提高”占12.4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占16.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合理利用微媒体平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占14.48%。

图4 使用微媒体后,您做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工作受到哪些影响?(可多选)

3.1 信息良莠不齐,难以分辨

在教师版问卷“使用微媒体后,您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哪些影响?(可多选)”一题中选择“能更加迅速地获得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情况”占34.55%,“能更加注重言论自由,与学生平等交流”占26.7%,“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更多了”占27.75%,“使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有所减少”占10.99%(见图 4)。

3.2 信息传速极快,难以掌控

微时代的关键在于“微”,体现在移动终端体积之微与文字数量之微两个方面。[4]信息传播速度快、肤浅粗放阅读、不经思索转发、个人随意性评论,使得很多信息的传播出现内容失真、偏离真相、甚至脱离实际。[5]在“微时代”,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广泛便捷地获取很多外围的信息,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吸纳、转发、点评,缺乏有效的审核和监督,使得信息传播泛滥化,既影响整个网络媒体正能量的发挥作用,又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和正常开展和有序推进。

3.3 学生依赖微媒体,难以自拔

“微时代”的大学生更多的是以微信、QQ、微博这些微媒介微平台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微媒介这一沟通交流平台,建立“朋辈教育”平等关系,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师生间的更多交流与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与教师面对面沟通交流的紧张感与尴尬感,同时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师生沟通环境展现一种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环境。微时代背景下微平台的出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由地表达言论、袒露内心世界,公开地晒图、晒想法,主动占领微平台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成为学生的QQ好友、微信圈友、微博粉丝,透过学生发表的说说、留言、签名、图片、视频等信息,与学生进行朋友间的互动与沟通,无意识地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现状与真实想法,润物细无声般地教育引导学生。

4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与发展

以微博、微信为载体的“微内容”,充满着个人化、自由化,隐藏着不确定性、复杂性、真假性,再加上过度地、不经思考地转发与转载,会造成真伪难辨的信息无限制地泛滥开来。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都尚未成熟,难以辨别各种信息背后的真实意图,可能出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发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挑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信息获取素质。大学时代,学生还处在时尚意识强、担当意识弱,个人意识强、控制意识弱,维权意识强、识别意识弱的青年意识成长阶段,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充满着复杂多元、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既充斥着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又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直面的挑战。[3]

在教师版问卷“微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您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努力做到什么?(可多选)”一题中选择“在大学生认同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引帮助”占22.22%,“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占14.6%,“运用微媒体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师生沟通环境”占20%,“运用微媒体,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各种便利”占14.92%,“建立“朋辈教育”体系,运用微媒体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占13.02%,“加强引导,坚持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联动结合”占15.24%。

正好拍照观光兴头已够,立马转身迅离。等我们赶到湿地中央木道长廊中段的避雨廊亭的时候,雨已是劈头盖脸、横风肆虐了。没办法,大家不约而同都站在廊亭背风一侧的长座上,站成一长溜,不但滑稽,还被照了下来。猛一看,不清楚这帮家伙在抽什么疯?

“微时代”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产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接受“微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有创新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在我国农村金融创新过程中,需要在农村开展普惠性的金融教育,提升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意识、信用意识、法律意识,特别是培育负债经营意识,逐渐建立农村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防止盲目投资和过度负债。

根据调查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身边如果没有手机或手机突然没电,会显得焦躁不安、烦躁不已,甚至会出现精神不振、失魂落魄等现象。在校园中“微博控”、“微信控”、“点赞党”、“低头族”随处可见,课堂上用手机刷评论、玩游戏、网络购物的不在少数,课余时间更是有很多同学靠一部手机打发时间。[2]QQ、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社交平台,打破了传统的社交、生活和消费方式,一部手机即可以实现聊天与沟通互动,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甚至会导致人的社交边缘化。当走进大学生学生宿舍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宿舍异常安静,他们各自在宿舍内静悄悄地网络聊天、电子阅读、玩游戏、网络购物等,学生们之间面对面的聊天、集体相约游玩与外出购物、参与集体活动和互动等都变得越来越少了,他们习惯于宅在宿舍里不停地刷屏手机,获取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与五湖四海之人聊天,与网络中人比拼游戏,依靠图片与信息选择购物……

4.1 利用微媒体,创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等性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地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沟通,甚至是老师坐着、学生站着,这样的方式本身就不够开放与平等,不利于学生坦诚地自我表达,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一方面,传统“面对面”的教育,学生会有着较强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表现为拘束、焦虑、害怕。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会刻意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会努力伪装自己的原本意图,有时候甚至会排斥这种面对面的说教。另一方面,传统“面对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处在高高在上的批评者、教育者的身份,更多体现在直面的教育引导层面,很难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平和地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相对于传统“面对面”的思想政治说教工作,微媒体中微博、微信等媒介沟通交流平台,营造了一种平等、开放、轻松的和谐交流环境,既有效避免“面对面”沟通的尴尬局面,又能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将师生双方摆在同等地位上,营造一种与学生“零距离”互动沟通的氛围,创设了“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等和谐环境,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等性。

现在大学生依赖微媒体导致自我管理能力越来越缺乏,他们将大部分时间挂在微信、微博等软件上。课堂上,学生们不停地刷微信、微博,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不好,课堂效率不高。课余时间,学生们更是握着一部手机,不停地刷来刷去,在手机上看电视剧、玩游戏、聊天等来打发大量的时间。部分学生已发展为“微博控”、“微信控”、“游戏控”,他们依赖微媒介,大部分时间都耗在网络世界里,缺乏自制能力,他们不愿参与现实世界,变得心浮气躁,做事沉不下心,没有自我主见。[6]

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认为,推动我国天然气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以保证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用气需求。

4.2 利用微媒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在智能手机、4G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下,学生能够使用多种即时通信软件发表舆论观点、获取最新资讯。“微时代”的微媒介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公开性、转载性,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晒心情、晒图片、分享身边事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可以通过微技术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时间、地域等方面限制的不足,继而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局限,更加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心理困惑、思想意识、学业情况、行为去向,及时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情绪沟通、困难帮扶、安全防范,帮助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信心培养、学业规划、价值引导。

班主任、辅导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班级QQ群”等方式与学生建立联系,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掌握班级学生的动态。可以经常关注学生微信、QQ的更新情况,通过他们发表的心情、发布的照片、转载的链接、评论的观点,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问题与苗头,并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特别对于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学生微媒体发表的信息、发布的图片分析他们此刻、近期的思想状况,一旦发现问题时,及时展开处理,以免事态恶化、造成不良后果。班主任、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打造“班级微信公众号”、“班级微博主页”等,将学生存在的困惑、不良思想等及时进行价值引领,随时做好学生意识形态的守护者。

该区域大面积分布的水稻土、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有利于粮食作物、林木作物生长,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证此区域的高质优产。县城西南部土壤为河流冲积物,土壤剖面均为砂质粉沙状,部分区域土层平均厚度达1 m左右。土体通气透水性能好,植物扎根容易,不易受涝。但由于沙多泥少,蓄水保水能力差,易漏水漏肥,较干旱。应采取改良培肥措施,综合治理沙土。

4.3 利用微媒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媒体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发表言论,就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出及时回应,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变化,随时引导大学生不断在思想政治层面学会判断、走向成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一些热门话题扩展到课堂教学之外,放置于微媒体中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见解,为学生的自由学习创造机会,既促进学生们有效地学习与相互分享,又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与创新思维,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们的讨论情况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知识传播,既提升了大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分享的积极性,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通过利用微媒体关注学生发表的日志、心情、朋友圈等信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掌握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并以朋友的身份关心学生、陪伴学生、走进学生、引导学生。这样能有效避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逆反和厌烦情绪,减少排斥情绪、防备心理、增加坦诚、增添信任,在无形之中帮助、感化、引导学生,成为学生意识形态的守护者和价值观的引导者。利用微媒体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心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也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得到充分体现。[8]

通过微平台的服务性内容建设,对于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娱乐事件、模范人物、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进行二次挖掘形成主题讨论、价值引领,向学生传播主流思想、正能量,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同时,将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搬到微媒体平台,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积极向上、开放交互的校园微媒体环境,打造“微视角”、“微直播”,学生可以随时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之中,感受充满青春活力、梦想激情的文化活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去。

参考文献

[1] 葛自力.“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研究[J].社科纵横,2017(4):172-174.

[2] 余涛,陈文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99-101.

[3] 王珊珊.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探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21-23.

[4]窦芳“.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及应对措施[J].时代教育,2017(3):78-79.

[5] 陈婷,安建平.微时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途径[J].人民论坛,2016(2):183-185.

[6]金朦“.微时代”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7(4):82-84.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2.

[8] 杨春,陈晓旭.微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102-105.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Micro-era"

PENG Yuanju,XIONG Changyun,ZHANG Ha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Pu'er,Yunnan 665000)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micro"era has changed the style and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and study,which,at the same time,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mong college students.Grasping the influence of"micro"era on college students,thinking about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micro"era,thus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mong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micro"era;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400/j.cnki.kjdkx.2019.03.038

基金项目: 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课题《“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项目编号:RY2017005)、云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中青年项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SK23)

标签:;  ;  ;  ;  ;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