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估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资环境论文,竞争力论文,对策研究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730(2007)01—0056—07
投资环境是“在一定时间内,特定区域或行业所拥有的影响和决定投资运行系统健康成长并取得最优预期效益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有机复合体”①。投资环境创新是区域创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投资环境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区域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区域发展战略能否成功的前提。正确认识投资环境创新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缩小区域差异。中部地区能否崛起,关键是投资环境能否创新。中部地区谁能率先崛起,重要前提是其投资环境是否率先创新。本文研究主要从动态分析的角度解决三个问题:中部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在全国的比较地位及中部地区内部投资环境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进而提出基于中部崛起的投资环境创新对策。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选择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市区为比较对象,按照系统性、完善性、可比性、时效性、定性与定量结合、启示性、资料可得性等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②,运用相关数理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投资环境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估。考虑到省会城市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按照同样思路,对省会城市投资环境也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估。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地区省份及省会城市投资环境在全国的比较地位作出基本判断。通过对优劣势的分析,提出基于中部崛起的投资环境创新对策。省域投资环境研究的主要数据源是《中国统计年鉴(1998)》和《中国统计年鉴(2006)》,指标体系包括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4大类、13亚类、33小类(表1)。省会城市投资环境研究的主要数据源是《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8)》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指标体系包括区位环境、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4大类、14亚类、33小类(表2)。
(二)研究方法
第五步:计算各省市区或主要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得分值V[,i](含综合得分、区位环境、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得分):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计算结果
运用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1997年、2005年中国省市区投资环境竞争力的评分值及1997年、2004年中国主要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评分值,然后计算出各评分值及排序的变化(表3、表4),并将中部六省及其省会城市的结果与全国及中部内部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规范和要求,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等于85%的标准,确定综合因子来代替原始的指标。上述过程运用SPSS软件进行。
(二)结果分析
根据表3、表4的结果,我们分析了中部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在全国的比较地位及中部地区内部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差异特点(图1、图2、图3、图4):
图1 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对比图
图2 中国主要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对比图
图3 中部地区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对比图
图4 中部地区省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对比图
(1)1997年中部六省投资环境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情况是:湖北(45分、11位)、安徽(36分、15位)、湖南(36分、16位)、山西(34分、17位)、河南(34分、18位)、江西(30分、25位),最好的排名为11位(湖北省)、最差的排名为25位(江西省)。2005年中部六省投资环境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情况是:湖北(43分、13位)、湖南(41分、16位)、河南(39分、19位)、安徽(35分、22位)、山西(33分、23位)、江西(33分、24位),最好的排名为13位(湖北省)、最差的排名为24位(江西省)。总体来讲,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总体排名次序在下降。如安徽的名次退后了7位、山西的名次退后了6位、湖北的名次退后了2位。
(2)1997年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情况是:武汉(32分、15位)、长沙(30分、18位)、合肥(27分、22位)、郑州(27分、24位)、南昌(24分、30位)、太原(23分、31位),最好的排名为15位(武汉市)、最差的排名为31位(太原市)。2004年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情况是:武汉(37分、13位)、长沙(35分、16位)、郑州(29分、22位)、太原(28分、25位)、合肥(26分、28位)、南昌(24分、30位)。最好的排名为13位(武汉市)、最差的排名为30位(南昌市)。总体来讲,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总体排名次序在下降。如合肥的名次退后了6位、郑州的名次虽前进了2位,但还排在第22位;太原的名次虽前进了6位,但仍然位居25位。
(3)中部地区省份及省会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总体水平较低且呈下降趋势。纵向比较各省市,在同样比较标准下,得分绝对值低,形势严峻。通过和其他省市区比较,中部地区差距较大。
(4)站在全国角度,分析各单因子情况,可以发现,中部地区省份及省会城市区位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分相对高一些,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得分相对低一些。
三、基于中部崛起战略的投资环境创新对策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投资环境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
投资环境创新是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现实途径。20世纪中上叶,西方发达国家就把区域发展战略作为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投资环境的创新则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和现实的途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以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前提,投资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的创新可以有效地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聚集,优化投资布局,从而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投资环境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和评价依据,创新投资环境是中部地区实现该目标的重要举措。投资环境创新也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投资环境就是生产力,投资环境创新是一种竞争手段。中部地区崛起的前提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投资环境的创新则是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前提。投资环境创新还是将区域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现实选择。中部地区具有许多潜在优势,需要加以引导和挖掘,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这种转化需要以投资环境的创新为依托和手段。此外,投资环境创新有利于投资方和受资方利益的双赢。
投资环境创新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围绕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原则,同时抓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打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经济政策环境好、社会文明程度高、整体信用意识强、市场法制环境健全的中部投资环境优势区。
(二)正确认识中部地区投资环境比较优势、明确投资环境建设的目标定位
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投资环境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放在全国来看,这种优势又不明显。正确认识中部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是实施投资环境创新战略的依据和出发点。我们要认识中部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在全国的比较地位和差距,认识中部地区各省及省内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差异和特点,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有针对性地搞好投资环境。合理的建设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应立足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来定位中部地区投资环境建设和创新目标,把中部地区打造成我国投资环境优良区是中部地区投资环境创新的近期目标,长远目标是达到或超越东部发达地区水平。
(三)服务于不同类型投资主体,营造公平投资环境
关键是营造良好的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环境、国有企业投资环境,不同类型投资主体可以有所区别,但从今后来讲更应强调统一的、公平的无差异环境的构建。
加强引导和支持,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加强金融财税和资金技术扶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推动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变招商引资的工作思路,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逐步实现内外资企业统一的“国民待遇”,要注意吸引大型的跨国公司的投资,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外商投资退出机制。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国有企业投资环境。
(四)构建区域投资环境联合体,优化区域投资环境
首先是中部六省省内各区域要加强投资环境建设,要结合“三农问题”关注县域投资环境问题。此外,更重要的是组建投资环境联合体,联合打造投资环境优势区,尽可能发挥区域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具体做法是以城市圈(群、带)为载体,构建区域投资环境联合体。基于中部地区崛起的需要和区域发展的实际,建议以湖北、河南为依托,以武汉、郑州为支撑点,形成中国的两河(长江、黄河)经济区,其重要基础工作就是联合建设投资环境。这一问题应该成为今后中部地区研究的关注点之一。同时,中部六省要就联合建设投资环境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确定共同行动计划。
(五)投资软环境要有突破性创新
重点是制度环境的创新和产业政策的突破,以及社会法律和生活服务环境的完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投资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风险责任约束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劳动者文化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强化信用环境的打造、实施投资环境国际化战略、加大宣传力度。
注释:
① 邓宏兵:《投资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 徐大图、黄东兵:《投资环境的评价与改善》,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③ 苏亚芳:《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价模型及应用》,《地理研究》,1994年第3期。
④ H.Lin,Q.Wan,X.Li,J.Chen,Y.Kong.GIS-based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for investment environment.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1997.
⑤ 程连生:《中国城市投资环境分析》,《地理学报》,1995年第3期。
⑥ 鲁明泓:《中国不同地区投资环境的评估与比较》,《经济研究》,1994年第2期。
⑦ 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与中国投资环境评估》,《经济研究》,1997年第12期。
⑧ 陈建飞:《福建城市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经济地理》,1996年第4期。
⑨ 文余源:《中国主要城市投资环境评价》,《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年第4期。
标签:环境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