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与灵感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灵感论文,思维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指出:“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利用灵感。”所谓灵感,是人们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或新假设,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灵感,又称之为顿悟。灵感具有突发性、偶发性、忽逝性、非逻辑性、独创性等特征。因此,人们对灵感望而却步,灵感便在神秘的光环中令人可望而不可知。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从思维心理学的角度看,灵感不仅是影响解决问题的一个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而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有效与有序的训练得到提高的。本文就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诱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谈几点体会。
一、广博知识是产生灵感思维的前提
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日趋分化和综合的统一,地理科学更是如此。因此,使学生建立广博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他们触类旁通,开拓视野,在思维堵塞之后联系到其它学科,从更广阔、更深刻、更新颖的领域发现新事实,捕捉新信息,导致灵感的激起。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引起了地质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他是如何构想的呢?他是一位气象学家,或许是漂浮不定的大气现象,或许是冰在水面漂浮的现象使他产生了地壳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想法;他又是一位天文学家,或许是根据天体力学知识提出了大陆漂移动力;他还是一位地质学家,熟悉旧大地构造理论的缺陷,急需新大地构造理论取而代之。正是他宽广的知识结构,使得他这个研究气象学的学者创立了“大陆漂移学说”。
二、勤奋思考是产生灵感思维的条件
具有丰富的知识,没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仍然不能产生灵感。灵感不是灵机一动、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勤奋思考达到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境界。石家庄市某中学的一位中学生感到地球仪看起来直观形象,有利于学习地理知识,但它不如一张地图便于携带。这一问题激发他经常去思考:如果我们能够制成使用时呈球形、不使用时就象一张图纸的地球仪,那该多好!有一次,他在儿童玩具店里见到一种塑料玩具,一吹气就张起来,一放气就扁了。在这种塑料玩具的启发下,他制造出“充气地球仪”,解决了地球仪携带不便的难题。著名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指的就是勤奋思考,百分之一的灵感则是勤奋思考的结果。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量的积累,百分之一的灵感是质的飞跃。只有对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连续思考,才能够受到某种事物的启发,产生出灵感来。
三、教师引导是产生灵感思维的关键
1.转换角度,在“发散”中寻觅灵感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灵感的产生都与潜意识(主体意识不到,不能控制的意识称之为潜意识)有关。习惯的单一角度思考问题往往抑制了潜意识的活动,阻碍了灵感的产生。若思考问题时,能转换角度,从多角度入手,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全方位发散,大量被抑制于潜意识里的信息则会进行闪电般的重新组合,最后产生了对解决问题的“有用组合”而进入显意识,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会获得顿悟,产生灵感。例如,图中a、b、c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年代的岩层,且地质年代a→b→c由老到新,试判别M、N处的褶曲形态。许多同学从褶曲的一般形态去分析,误认为M处为向斜、N处为背斜。此时我并不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将岩层恢复至水平状态(见图(2)), 然后要求每位同学构思出三种岩层倾斜状态各不相同的两个褶曲,且E处为背斜,F处为向斜。有些同学急骤联想,发散构思成如下几幅图,图(5)使问题获得顿悟。
2.强化洞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尝试与试误的方式;二是顿悟的方式。顿悟式解决问题好象是突然出现的,但却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即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问题迅速获得解决的。因此,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洞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促使学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例如,在讲完暖锋、冷锋的有关知识后,我要求大家认真观察暖锋示意图、冷锋示意图后回答:“为什么课本描述暖锋过境后的天气使用‘雨过天晴’一词,而描述冷锋过境后的天气使用‘天气转好’一词?”其中有几位同学从图中发现:暖锋为锋前雨,雨过当然天晴;冷锋主要为锋后雨,冷锋雨过后,雨区虽移走,但仍须在锋面之下控制一段时间,天气往往仍是阴云密布,由雨转阴后再转晴,故只能用“天气转好”。几位同学之所以很快对这一问题顿悟,是因为他们通过读图洞察了“锋面”与“天气”之间的本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质的飞跃。
3.类比联想,在启迪中诱发灵感思维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现象,有的是形状与结构相似,有的是功能与作用相似,有的是单元与层次相似,有的是原因与结果相似等等。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从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类比想象能力,从其它事物受到启迪而获得灵感。例如,在复习“大气的热状况”一节时,我曾设计以下问题:“南半球大陆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的原因何在? ”由于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许多同学对此显得束手无策。这时我引导大家复习日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的原因, 许多同学很快由此产生类比联想:由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原因,此时大气热量正由盈余转为亏损。由此可见,类比联想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诱发学生的灵感。
4.移花接木,在重组中产生灵感思维
有的创造学家认为,世上的新知识、新发现、新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几乎都是原有的旧知识、旧发现、旧成果的重组。也许,灵感就是在重组中产生的。最近,一个英国青年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把发动机装进了沙发之中,于是一辆“沙发”车驶上了街头,令人们颇感新奇。同样,我们在地理学科中也可以进行类似的重组,从而使灵感思维大放异彩。如三基渔塘式的生态农业,如把森林与城市有机组合起来的生态城市,无不属于人类灵感思维的成果。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在重视培养学生灵感思维能力的同时,绝不可忽视其它两种思维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作用,而应围绕思维目标使灵感思维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因为科学认识不只是一种单独的思维在起作用,而是一个综合思维的过程。灵感思维常常要借助形象思维才能展开腾飞的翅膀,灵感思维在迸发前又要作长时间的抽象思考。灵感思维产生之后又要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过程,才能把灵感思维的成果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得到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