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资潮起当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外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错过的订单
40岁的上海人吴荣华打算在南非开设一家纺织公司。
“3月份,我和合伙人就准备去实地考察一下,”谈起这个项目,这位私营企业家语调兴奋,“当地政府会向我们介绍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
吴荣华对两年前的一宗牛仔裤订单业务耿耿于怀。当时,他接到美国人发来的这笔上千万美元的订单,但因美国市场的纺织品配额问题而搁浅。“没错,中国加入WTO之后配额的瓶颈会解决,使大型的国有企业会有更大的优势,而对于我这样的私营业主来说,只能提前一步,行动在先了。”他与五位合伙人准备利用国内采购的原料,到南非建立生产基地加工,再返销到美国市场。在海外生活了多年的吴坦言,之所以选择南非投资建厂,是因为那里“法规较健全,人力成本又便宜,而且华人地位高。”
和吴荣华一样,很多中国的企业家意识到,在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大背景下,他们第一次和蓝眼睛、黄头发的商人一样,面对着全球范围的市场空间。
“遥控操作”变“有形机构”
有消息称,中国加入WTO之际,国内企业掀起了一股“海外广告潮”。众多知名企业最近大张旗鼓地在海外媒体刊载广告,美国、欧洲等地的报纸、电视、路牌骤然出现众多中国企业的身影,势头之猛、频率之高,为近几年少见,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毫无疑问,中国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不仅为中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提供了组织保证,而且为国内企业家转变观念、走出国门作了思想动员。随着国际市场准入标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已经积极介入海外投资。事实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已从国际贸易为主悄然进入了企业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时代。
“WTO给了中国出口型企业一个机会,让他们从遥控式的订单贸易转变为在海外建立有形的企业或机构,系统性地发展品牌,甚至购买当地公司的股份,从而在海外市场占得更多份额。”专业从事国际投资顾问的美国未来趋势集团总裁华赞分析说。
波士登公司羽绒公司就是一个例子。它在国内羽绒制品市场份额超过50%,过去也有海外出口业务,但都是订单贸易;现在,中国加入世贸,关税壁垒障碍将大大减少,同时考虑到美国市场订货方式的变化趋势(美国的众多百货公司和连锁商店过去通过贸易商订货,现为节省送货时间、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而改为直接向制造商订货),华赞作为投资顾问动员该公司在美国本土设立基地,系统地投入广告、购买当地品牌、聘请营销专家……总之,当这个项目完成时,波士登公司将按一整套美国当地公司的操作方式来拓展市场。
动力其实不只来自于WTO。从近两年的形势来看,全球经济发展普遍放缓,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为我国出口形势带来不少压力,发展海外企业意义更加重大。国家经贸委大力推行“大经贸”战略,其涵义就是把进出口贸易、海外投资与“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中国外经贸上新台阶。此外,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为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中国优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虽然最新的数据还在统计之中,但截止2000年底,中国境外企业累计6296家,比上一年度增加3000多家;协议投资总额120多亿美元,比上一年度总额增加约16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76亿多美元,比上一年度总额增加约6.5亿美元。
管理层也有积极姿态,据称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赋予各类企业平等的海外经营权,给企业更多的海外发展空间。另有消息说,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计委、经贸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组成的“海外投资管理委员会”正在酝酿之中,将负责制定海外投资的战略规划,统一境外项目审批,对境外企业实施监管等。
“出海”的战略与风险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如何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金昌研究员提出了几种思路。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可以利用“借船出海”的方略,即利用进入中国的国外企业的资源———他们愿意来中国进行采购加工业务,同时拥有海外的市场渠道和技术优势,并且对中国的企业有了一定了解的,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利用这些资源来达到拓展海外市场的目的。张金昌介绍说,在机电行业、水处理技术、绿色工程以及信息技术领域,已有不少国内企业开始采取这种策略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限制中国企业发展的也许并非是科技人才的缺乏,而是将科技成果在国际市场商品化能力的缺乏。
与“借船出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以在美国为例,用中美同行业的双方资金(或部分资金加部分原材料、部件)进行合资,建立工厂或基地,然后可以此作抵押向当地的银行申请贷款扩大活动。或者中方的企业购买现有的美国企业的股份,并由美方继续发挥市场、管理及技术方面的作用,按此模式操作2—5年后,中方可以增加生产线,或者买断这个企业。
而对于在国内市场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而言,则可以考虑将自身“比较优势最大化”的策略。具体一些,就是将“规模效应、管理模式和技术优势相结合”,去国际市场施展拳脚。比方说,国内若干知名的家电品牌,在本地市场份额已相对饱和,根据地稳定,因规模效应产生的利润空间又足以支撑其承受跨国经营的高成本;同时,母公司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机制,可延伸至跨国公司的运营之中,促进企业在海外市场开辟新的疆域。除了家电产业以外,化工、机械、电子、轻工、食品等领域的成熟企业都可以考虑这种战略。
值得一提的还有无形的、智慧产品的输出。1999年印度在软件和计算机信息服务领域的出口已占其总出口的30%;美国花旗银行的大量账务处理工作,都已交由身在印度的分公司的印度人在网上完成。可以说,印度在智力资源利用的部分领域,已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张金昌说,中国的智力资源优势丝毫不比印度差,只要政策对路,中国在开拓此领域的海外市场方面大有可为。
当然,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刚刚涉足其间的中国企业会面临不少不易测知的风险。“不了解国外的市场、管理、商业规则,是最大的障碍,”“未来趋势”的华赞认为。他介绍说,欧美企业进入中国有20年经验了,但仍然有70%至80%的企业还在亏损,有的甚至是在其他市场非常成功的企业,这中间就有一个融入当地环境、在犯错中学习的过程;对还未在海外有多年经验的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大的挑战,要去识别新环境所具有的商业操作方式、思维定式、管理模式、市场信息以及寻找合适的经贸合作伙伴等。
国内外社会文化、法制环境的差异是又一个挑战。南方某省的一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90年代中期曾斥巨资投资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地产项目,当时计划将一栋旧楼进行改造后出售,“选址、招商等都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偏偏在搬迁问题上‘翻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说,“让业主搬迁实施地产改造,在中国更多层面上类似于政府行为,可是美国的法律却不同,只要有一家业主未签合约,整个计划就搁浅。”结果这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无奈之中将投资2000万美元的整个项目以600万美元转让,损失惨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金昌还提到了人才管理的问题。“国外企业、国内待遇,这是很多中国投资海外企业的现状,也是致使不少企业遭遇‘开业不到两年人才却走光’的局面。”他强调,留住人才需要管理制度与资金优势的有力支持,同时运用品牌凝聚力和企业文化来留住人才,关键是需要有合理的激励机制作保障;可以考虑聘请具有先进管理方式的当地人才来进行属地化管理。
这一点与上海商人吴荣华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在美国的再生铜贸易公司和新加坡的金属公司都有专人打理,“接下来的纺织公司也一样,将有熟悉当地情况的留学毕业生参与,所以,你可能还会经常在上海遇见我。”吴荣华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