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七十载唐山劳动就业谱新篇论文

风雨兼程七十载 唐山劳动就业谱新篇

张行言

(唐山市统计局,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永恒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改善民生,始终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不懈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经过七十年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奋斗,唐山市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管理体制逐渐完善,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人民收入连续跃升新台阶,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十八大;城镇就业;工资水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唐山是人口大市,劳动力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就业摆在优先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促发展、保就业”始终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就业形势保持了长期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就业体制逐步完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配”就业政策,对城镇劳动力一律采取“包下来”的办法,由政府安排工作。改革开放后,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就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就业政策逐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格局。2018年,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439万人,比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增长78.9%,年均增长1.5%;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79万人,是1949年建国初期的51.5倍,年均增长5.9%。201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控制在调控目标以内。70年来,全市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要想知道我国的舞蹈文化形成的基础是什么,舞蹈文化的运动规律又是什么,以及动作体态是怎么形成的,必须要从各个方面分析太极文化对我国舞蹈文化的影响,笔者拟从太极文化中的“阴阳平衡”与“天人合一”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采取计划模式,扩大就业曲折发展

一是“三年恢复时期”到“一五时期”,城镇就业高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前,城镇劳动力处在普遍失业状态。到1949年底,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仅有15276人。为迅速扭转这种局面,各级党委政府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包下来”“以工代赈”“生产自救”“转业培训”“招收、介绍和自行就业相结合”等多种措施,扩大就业、减少失业。经过“三年恢复期”,到1952年底,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到32607人,是1949年的2.1倍。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有效拉动了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到1957年底,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比1949年增加近19万人,年均增长38.0%,出现了充分就业、生气勃勃的良好局面。

二是五十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前,城镇就业缓慢增长。1958-1978年,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就业渠道狭窄,导致从业人员增长趋缓。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突然加快,城镇就业人员跃进式增长。但是大跃进式的经济增长难以维持,城镇就业人员也随之减少。经过三年经济调整,1966年5月开始“文化大革命”,推行单一的固定工形式,大批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又集中返城,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失业。

(二)第二阶段(1979-2012年):推进体制改革,就业形势趋于稳定

改革开放以后,受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影响,全市就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先增加后减少,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呈增加趋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1991年达到183 万人最高峰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呈现逐年降低趋势。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除个别年份略有下降外,总体不断提高。到2012年底,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24万人,比重为27.6%,与1978年相比,从业人员减少29万人,比重下降3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85万人,比1978年增加126万人,比重为41.2%,提高1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0万人,增加107万人,比重为31.2%,提高17.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从“一二三”到“二三一”的转变。

(三)第三阶段(2013-2018年):进入新时代,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充分就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促进高质量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深化制度改革创新,提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唐山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丰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农民工就业创业、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等重点群体就业做出重要部署,保持全市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鼓励新型就业形态、就业新机会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就业结构改善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的宏观调控目标以内,宏观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稳定扩大就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二、就业渠道日益拓宽,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以宪法和其他一系列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妇女的地位和权利,为中国妇女获得解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70年来,中国妇女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特殊权益受到保护,为妇女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随着女性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以及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劳动强度大大减轻,适合女性就业的岗位日益增多,就业领域不断扩大,女性就业人员增长较快,比重不断提高。到1995年底,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女职工占全部职工人数的36.7%,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女性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提高到38.2%。妇女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就业渠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保障和吸纳就业能力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三个没有变”的方针,推出了一系列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平等发展的改革举措,完善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非公有制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2018年,全市城镇个体、私营和灵活就业人员发展到66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营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外商独资、中外合资、股份制、私营企业等经济实体从无到有,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发生根本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被彻底打破。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此后,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新就业格局进一步形成,非公有制经济逐步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到1995年底,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111万人,其中,国有经济单位83万人,占75.0%;城镇集体经济单位23万人,占20.4%;其他经济类型单位5万人,占4.6%。城镇个体和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9万人。到2012年底,全市96万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仅为42.5%,比1995年下降近53个百分点;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55万人,占57.5%,提高近53个百分点。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40万人,比1995年增加31万人;社区灵活就业人员18万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个体和私营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1953年后,在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包括少量个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对私营和个体工商从业人员,通过公私合营和合作组织形式,分别转化为全民和城镇集体职工。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显著优化,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表1 :按三次产业分从业人员及构成情况

70年来,唐山市与全国一样,城乡关系相继呈现出不同阶段的演变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政府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逐步建立起城乡二元经济体制。1978年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期间,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破冰阶段,通过向农民赋权和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城乡关系的扭曲问题不断得到纠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开启了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新阶段,进行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得到加强,城镇化率大幅提高,201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2018年达到63.14%。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城镇吸纳就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2018年全市城镇就业人员150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为34.2%;乡村就业人员289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为65.8%。

结合前人对柴西南地区岩性圈闭形成时间及油气成藏事件分析,红柳泉地区岩性圈闭发育具有早期性和多期性的特点,其中目的层下干柴沟组下段发育的岩性圈闭具有早期形成的特征,大约在上干柴沟组沉积末期形成。从红30岩性圈闭形成期次分析图中可以看出,位于下干柴沟组下段的岩性圈闭A形成于上干柴沟组(N1)沉积末期(图3)。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全面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1979-2012年,党和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针对不同时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一是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成功解决返城知青就业问题。二是进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形成促进就业长效机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长期以来“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渐被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所代替,形成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指导方针,逐步确立了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1995年《劳动法》的颁布推动了劳动就业法治化建设。在全面进行就业体制改革期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全面落实改革措施,全市就业人员保持较快增长。到2012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449万人,比1979年增加197万人,增长78.3%,年均增长1.8%。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达到96万人,比1979年增长10.0%,年均增长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就业结构显著优化。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呈减少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逐渐增加,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力量。到2018年底,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别达到120万人、169万人、14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27.4%、38.6%和34.0%,和2012年相比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0.2个百分点、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2.8个百分点。就业结构出现新调整,更趋优化更趋合理,向“三二一”结构稳步迈进。

图1 :2018年全市分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单位:万人)

(三)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城镇就业比重持续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农业仍是从业人数最多、占比最大的产业。这一时期偏重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缓慢。1978年末,全市245万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153万人,比重高达62.4%;第二产业59万人,占24.1%;第三产业最少,为33万人,仅占13.5%。

需求情况:农业方面,除晚稻用肥有零星需求,市场交投整体冷清。工业方面,上周复合肥企业集中采购原料,部分贸易商提早开始冬季备肥拿货,短期出现一轮强劲需求,市场价格因此被拉高。出口方面,国际尿素仍在持续上涨,国内尿素出口量有所增加,但仍处于低位水平。

图2 :2018年全市城乡从业人员构成情况(单位:万人)

(四)就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女性就业比重不断上升

新中国成立前,文化教育比较落后,劳动者普遍处在文盲半文盲状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新中国成立后,努力发展正规学校教育,通过举办“扫盲班”“夜校”等多种形式,使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1977年恢复高考,1986年开始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加之市场竞争就业机制的逐步形成,劳动者为了增强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就业人员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新就业形态成为稳就业、促就业新引擎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2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缓慢。工资水平由1949年403元提高到1977年的585元,年均增长1.3%。在“低工资、多就业”的指导方针下,1956年经过工资制度改革,基本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1957年职工平均工资达到628元,比1949年增加225元,年均增长5.7%。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1959-1961年严重自然灾害,全市经济与全国一样出现衰退,再加上受重生产、轻消费的影响,到1962年的五年间,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了16元。1963-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了生机,国家给部分职工增加了工资,1965年,工资水平恢复到了627元,年均增长2.8%。1966-1978年,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度被取消,职工工资水平从1966年起下降,1978年工资水平仅为585元,比1965年低42元,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

三、分配制度不断改革,职工工资明显提升

70年来,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工资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持续提高三个阶段。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图3 :建国以来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及增速(单位:元,%)

(一)建国初期缓慢增长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一轮工业革命带动的生产资料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新业态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亮丽风景线,也成为新旧经济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稳就业和促就业的新引擎。

姜堰区隶属于江苏省泰州市,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区内的农业园区和沈高镇“区镇合一”,形成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沈高农业园区具有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科技含量高,品牌效应大,影响深远的特点。农业园区中的河横村打造了五大系列,包含十多个品种绿色食品的支柱产业,被誉为“绿色食品之乡”。

(二)改革开放后快速增长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八十年代初期,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平均工资得以恢复性增长,到1985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首次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076元,是1978年的1.8倍。到1985年,唐山市和全国一样进行了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促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快速增长。到1989年,职工平均工资跨上2000元台阶,达到2007元,是1985年的1.9倍。到1993年,国务院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进行重大改革,逐步建立了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到200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7926元,是1990年的3.6倍,年均增长13.7%。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发展,总体扭转了“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分配”的倾向,打破了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和传统的平均主义分配体制,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了政、事、企分开的工资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劳动分配制度,职工工资水平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2012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5232 元,是1978年的77.3倍,年均增长13.6%。

(三)十八大以来持续提高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全面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和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促进低收入群体工资增长,强化工资指导线作用,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在岗职工工资待遇。到2018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达71894元,是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8.0%。

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动物病害频发,渔用杀虫药物的投入使用也较为频繁,有些养殖户为了追求疗效,盲目加大药物使用浓度,从而导致水产养殖动物死亡或中毒的药害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在养殖水体使用杀虫药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把握药物的安全使用浓度。

(注:文中数据取自《唐山统计年鉴》)

“跨世界通达”普遍存在于各种形态的叙述文本之中,但由于纪实型叙述与虚构型叙述呈现通达关系的程度和方式存在根本性差异,需要区别对待。赵毅衡从广义叙述学的视角提出“双层区隔”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揭示新闻文本与电影文本中的“跨世界通达”现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37X(2019)08.0122-04

标签:;  ;  ;  ;  ;  ;  

风雨兼程七十载唐山劳动就业谱新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