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黏膜象关系观察研究论文_施文杰,干晓花,王立基,王艳,袁成业

(泰州市中医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 目的:研究胃镜下慢性胃炎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150名患有慢性胃炎门诊及住院的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胃黏膜病理检查,观察不同证型慢性胃炎的特点。结果:中医辨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脾胃虚弱型;患者Hp感染与辨证分型无关;不同证型出现胆汁反流频率高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肝胃不和型与其余四型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慢性胃炎的微观变化与中医辨证结合拓展了慢性胃炎的诊断思路,有利于疗效的提高。

【关键词】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胃镜黏膜象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341-02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常常反复发作,不易根治[1]。根据其主要症状,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痞满”、“吐酸”范畴[2],中医对于慢性胃炎的认识历史悠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对其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胃镜的应用已普及,通过镜下微观的黏膜象,可为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辨证分型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故而笔者从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着手,以期为慢性胃炎的中医辨治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就诊于泰州市中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纳入的研究病例共150例,其中男67例,女83例。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胃镜和病理诊断标准(以病理检查为诊断标准);知情同意,自愿参与临床调查,能够如实回答问题者。排除标准: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息肉、疑有恶变的病理诊断者;合并其他原发性疾病,如严重心、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等。

1.2 诊断标准

胃镜检查的诊断标准、病理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2017年《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中医辩证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

1.3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建立统一的临床调查表,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饮食偏好、诱发因素、既往史、手术史、家族史等,胃镜和病理诊断结果,在收集中医四诊资料及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1.4 观察指标

胃镜检查由专职医师进行,详细记录其内镜下征象,并于胃窦大小弯距幽门约2~4cm 处各钳取组织2~4块,活检组织用甲醛固定。病理活检组织由专业病理学家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和诊断,并观察和对比不同证型胃镜象与病理结果的关系。

1.5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证型分布

从本次研究中证候的分布特征来看,脾胃虚弱型52例,占34.6%;肝胃不和型36例,占24.0%;脾胃湿热型33例,占22.0%;胃阴不足型22例,占14.6%;胃络瘀血型7例,占4.6%。根据发生频率,各证型依次是: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

2.2 各证型胃镜下表现

脾胃虚弱证多见苍白或灰白色黏膜,黏膜水肿,黏液稀薄而多,胃蠕动减弱;肝胃不和证常见胃黏膜有急性炎症反应,或伴胆汁反流;脾胃湿热证表现为明显的黏膜充血水肿,黏液湖的量增多且较为混浊;胃阴不足证可见黏膜表面粗糙不平,黏膜变薄,分泌物少;胃络瘀阻证胃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黏膜中有陈旧性的出血点。

2.3 各证型与胆汁反流与关系

不同证型出现胆汁反流情况:脾胃虚弱型15例,占26.8%;肝胃不和型21例,占58.3%;脾胃湿热型10例,占30.3%;胃阴不足型7例,占31.8%;胃络瘀血型3例,占42.9%。不同证型出现胆汁反流频率高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伴胆汁反流的肝胃不和型与其余四型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余四型间无差异性。

2.4 各证型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

各证型HP感染率排序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HP感染率在本次统计研究中为64.1%,HP的检出率在各证型中无显著差异性。

表1 各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

 

3.讨论

《丹溪心法》曰:“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慢性胃炎各阶段的病理变化除了表现在症状、舌苔脉象上外,胃黏膜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故而根据胃镜下的粘膜象及病理可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临床上,脾胃虚弱证型更为常见,脾胃为仓禀之官,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饮食不节起居不慎最易伤及脾胃导致脾胃气虚[4],这与研究统计结果相符合。卓家和等[5]观察了361例慢性胃炎临床资料,158例脾胃虚弱型,占43.77%,提示脾胃虚弱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统计研究发现伴有胆汁反流的肝胃不和型较为多见,在所有证型中占37.5%。各证型HP感染统计无显著差异,研究提示HP感染与中医证型无内在联系,临床亦有学者研究得出此结论[6-7]。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最常见于胃阴不足证[8],因胃喜润勿燥,赖水谷精微濡润滋养,胃阴不足,粘膜失养,从而发生各种病理变化,由正常胃粘膜一浅表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逐渐进化[9]。学者胡晓平[6]对26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未胃镜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发现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胃炎多见于胃阴亏虚证。研究提示胃阴不足是胃炎进展至癌过程当中的重要病理变化,故而把胃镜象、病理及辨证结合起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及时用药阻断疾病的进展,可减少胃癌的发生率。

许多患者慢性胃炎的病程较长,病机虚实夹杂,往往不是一个单一证型,另外由于中医辨证的差异性,样本量不足,亦可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会进行更大样本的研究,规范慢性胃炎的诊治。

【参考文献】

[1]马立华.柴芍六君加味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程霞.慢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060-3064.

[4]晁俊.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布及演变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5]卓家和,陈寿菲,郑立昇.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附361例临床资料分析[J].新中医,2001,2(2):21-22.

[6]胡晓平.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8):1013-1015.

[7]张林,王忠鑫,迟太升,等.胃镜下慢性胃炎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2):107-109.

[8]黄毓娟.滋阴清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阴虚胃热证的临床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2011.

[9]王雪华,曹燕,张剑宏,等.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泌素测定在胃癌及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10):62-65.

论文作者:施文杰,干晓花,王立基,王艳,袁成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黏膜象关系观察研究论文_施文杰,干晓花,王立基,王艳,袁成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