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垦殖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及对策_国内宏观论文

新疆农业垦殖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及对策_国内宏观论文

新疆农垦工业经济效益剖析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经济效益论文,对策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概括了新疆农垦工业的特点,剖析了1980年以来工业经济效益下降的特点,从历史原因、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剖析了工业经济效益低且下降的主要原因,提出90年代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关键词新疆农垦工业 经济效益

一、新疆农垦工业的特点

新疆农垦工业(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以下简称兵团工业)是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后屯垦戍边,与农业生产同时发展起来的。1952年有42个企业,1990年1377个(全民1224个),1992年1375个(全民1187个)。产值(当年价)由1954年的0.57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44.4亿元,增长(可比价)50.2倍。经过40年的艰苦曲折的发展,兵团已基本建成以自产的农产品加工的且以轻纺和食品为主体,基础工业和能源工业相配套,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水平的工业体系,并有一定的实力。以1992年为例,固定资产原值30.4亿元,净值21.7亿元,工业职工24.4万人,占兵团职工的24%。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占兵团增加值的26%。利税4.5亿元,占兵团利税的88%。1992年兵团工业增加值占新疆工业增加值的13%,占全国农垦工业增加值的13%,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0.2%。兵团工业在兵团经济中已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且在新疆和全国农垦占有重要比重。

兵团工业经过40年,已形成与全国不同,也有别于新疆地方工业的特点。主要特点是:

1.工业布局是以发达经济带的五家渠(农六师)、石河子(农八师)和奎屯(农七师)为主,三个师土地占28.6%,人口占44%,工业增加值占50%,其中农八师是轴心,工业增加值占32%;另一线是阿克苏(农一师)和库尔勒(农二师)占20%。每个农场都有工业企业,平均6.9个,增加值占兵团工业增加值的52%左右。

2.工业结构是以纺织和食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型结构,1992年纺织和食品产值分别占兵团工业产值的36%和27%。

3.产品结构是初级产品为主的原料型结构。在调出产品中90%左右是初级产品,在出口产品中80%左右是初级产品。

4.企业结构以小型为主。以1992年为例,大、中、小型企业为2.7%、2.2%和95.1%,产值分别占11.4%、17.7%、70.9%。

5.所有制结构以国有企业为主。1992年按产值分,国有、集体、个体分别为96.8%、2.5%和0.6%。

二、1980年以来经济效益低且波动地下降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一)工业经济效益实物指标

反映工业经济效益的实物指标,是各种单项实物耗率及实物劳动生产率,现主要用前者分析实物指标变动的基本趋势。由于指标所限,在所列的1981~1991年重点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物耗31项指标中可以看出:一是31项指标全是波动的,有的年份下降,有的年份上升;二是31项指标按1991年与可比年份比较看,18项指标是上升的,占58.1%;3项是持平的,占9.7%;10项是下降的,占32.2%。所以基本趋势是波动地下降。

(二)工业经济效益价值指标

1.价值指标变动的基本趋势

从所列10个主要经济效益的指标看,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资金利税率、成本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净产值率、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亏损面、亏损率指标向坏的方向发展,只有产品销售率基本持平,劳动生产率略有提高。

2.工业经济效益波动地下降主要特点

(1)工业经济效益波动地下降是全面的

(2)地区分布不平衡,下降最快是农六、七、八师

(3)工业经济效益下降造成的损失严重

从经济效益的净产值率看:1982年33.3%,1991年24.8%,1991年由于净产值率下降损失净产值5.52亿元,是1982年的净产值(3.31亿元)的1.67倍。从全部资金利税率下降看,由于独立核算和非独立核算1991年比1983年分别下降8.87和3.36个百分点,从而损失利税2.13亿元,是1983年利税1.80亿元的1.18倍。

(三)工业经济的总体效益

通过对上述主要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对兵团工业的基本认识:

1.从1981~1992年兵团工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看是下降的,并出现波动性。1992年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基本上都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并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2.兵团的工业基本上属粗放型、速度型和高投入中效益型。1992年与1981年相比,固定资产增长5.26倍,职工增长1.1倍;而同期利税额增长2.67倍,其中利润只增长88%,说明利税增长远快于利润增长。人均利润还有所下降。

3.兵团经济效益与国内平均水平相比相差较大。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差距还有可能拉大。

三、1980年以来工业经济效益低且波动下降主要原因剖析

(一)历史原因——“屯垦戍边”对兵团工业发展和效益的影响

兵团的工业基本上是与农业同时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兵团“屯垦戍边”的经济发展史上,不管是社会各级领导、有关部门还是兵团内部都比较注重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的发展上,兵团人很有远见,当50年代初刚成立兵团时,就办起了大学,多年来农业的生产、教育、科研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和网络,农业发展很快,在全国属先进水平,可是兵团的工业却明显落后,到1992年,没有一所工业大学,工业研究机构几乎没有,工业的产值80年代以来基本上占工农业产值的53%左右,占社会产值的44%左右。可是技术人才只占工业职工的2.67%(全国6.66%),近几年的技术人才只是农业的1/3左右,而且农场工业技术人才中有一半以上是从农业中“转业”来的。加之工业结构不尽合理,管理落后,新产品开发慢,市场应变能力差,综合生产能力不高。1990年全国30个省市区加兵团排列,兵团人均工业产值只占第15位,而农业占第一位,粮食占第二位,棉花占第一位,工业与农业的发展相比形成明显的滞后。

(二)外部环境

1.体制的影响是首要原因

体制,这里指的是管理体制,指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经济体制问题,是影响兵团工业经济效益的首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兵团1975年撤销,138个独立核算企业固定资产原值6.2亿元(占兵团固定资产原值的41%)交自治区地方,到1988年,还有82个企业未交回,这是对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现在,这些企业绝大部分已成为自治区的骨干企业。这次变动,严重影响到兵团工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二是兵团在1990年底以前,一直是农业部的直属单位,工业一直享受不到应有的国家有关工业部门的投资和优惠政策,投资体制很不适应兵团工业的发展,1981~1992年兵团工业产值占自治区工业产值的19.2%~21.5%;可是,“六五”期间兵团工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占自治区的9.5%,“七五”期间又下降到6.6%。1992年预计7%,工业总投资1992年比上年下降12.3%,80年代兵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亿元,只占自治区的7.3%,这与产值占自治区的20%左右,极不相称。该投资的没投资,该改造的没改造,该按期投产的没按期投产,影响到兵团工业的发展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2.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根本原因

经济政策是调节经济发展的杠杆。在改革和发展时期尤为重要。经济政策不仅对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在于经济政策通过对其它因素的作用间接影响经济效益,如经济政策在工业结构、增长速度、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方面以及效果中起重大的作用。经济政策对兵团工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是:(1)财政政策。财政的职能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杠杆。兵团只有财务,没有财政,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节能力较弱,这远比不上地方。(2)税收政策。兵团没有税务机构。实行不了税收的职能。兵团和地方在同等条件下,兵团很难得到免税、减税。(3)金融政策。兵团1991年底以前没有金融机构(1992年1月1日成立中国农业银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行),在一些政策上得不到落实。(4)价格政策。近年实行价格双轨制后,关于定价权下放,在兵团也没得到很好的落实。如1988、1989、1990年棉花收购价调高,但棉纺产品价格一直不到位,棉纺又是兵团的龙头行业,致使有的棉纺产品成本高于销售价形成亏损。(5)乡镇企业政策。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最快,国家给乡镇企业很多优惠政策,但是兵团一直未能享受这种政策,到1988年国家整顿乡镇企业时,自治区党委于同年11月22日批转兵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到1992年产值3.8亿元占社会产值的2.7%。不但远落后于全国,也落后于全疆。另外,也没有技术监督、计量等调控手段。总之,兵团的宏观调控手段很少,没有健全的调控体系,调控能力很差。

3.区位效益低是工业经济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疆是全国最大省区,兵团分布在全疆各地,且不相连。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兵团的经济、社会、工业技术发展水平低。加之又远离国内经济中心和市场重心,运输线长,兵团机关(乌鲁木齐)与各师(局)平均720公里,乌鲁木齐与各省、市区首府平均3600公里,距离近的海港,即连云港3671公里,运费在商品物资进销差价中达30%以上,南疆农一师(阿克苏)、农二师(库尔勒)和农三师(喀什)高达50%以上,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的水平。在新疆区内,近80%靠公路运输,公路运费比铁路高10倍。较长的运距,且在区内以公路运输为主,原材料和产成品在途资金占用时间长,增加了产品成本,从而影响了工业产品在市场上,特别是在区外、国外市场的竞争力,影响了经济效益。

4.资源结构和原料型产品结构是工业经济效益低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兵团是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与内地的工业品交换(包括计划内、计划外),由于长期以来价格体系的不合理,导致原材料产品(上游产品)价格偏低,加工品(下游产品)价格偏高。同时,兵团输出品议价比重低,输入品议价比重高,造成效益双重外流。兵团物资运出量大于运入量,但输入商品价值量却大于输出量,这又说明兵团经济效益外流。

此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客观上存在着“级差效益”;二是兵团工业社会负担重,盈利少,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很低。以可比性较大的1990年独立核算的全民工业为例:兵团职均上缴利税费1880元,比自治区和地方的444元和546元高。企业职均留利少,兵团301元,自治区499元,其中地方591元,全国514元。另外还有税率提高,税种增加,贷款利率提高,利息增加,各种费用、摊派、债券等增多,原材料涨价过快,工资和福利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等。

(三)内部因素

1.工业结构不尽合理

国内外百余年的实践证明,结构对效益影响最大。10年来,兵团工业结构有所调整,但是变化不大。兵团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对工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是4个方面:

(1)工业企业规模过小。兵团分布在全疆各地、县(市)且不相连。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原因,加之各垦区各农场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办了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建设企业时受到地理、位置、原料、资金、信息、体制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以小型工业为主。由于企业规模过小,小企业比重大,达不到最低规模效益,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

(2)国有企业比重过大,捆得过死。兵团是高度集中的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搞计划经济捆得很死,又加之比重很大(1992年全民企业占96.8%),因此,严重影响了兵团工业经济效益。

(3)工业产业结构主要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影响经济效益。兵团近年来轻工业的97%左右,全部工业的75%左右是来自农产品,因而形成了农业如果丰收,工业的增长速度就快,设备、厂房、资金、人的利用率就高,效益就好,反之相反。这种不尽合理的结构,不但受农业的影响,还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工业发展很不平衡,农用工业(主要是化肥、农膜、农药等),原材料工业、基础工业很薄弱,技术密集型工业甚微。如兵团近年只生产化肥(标准吨)不到1万吨,而年需要80万吨左右;地膜(折普膜)年需2万吨左右,大部分靠外购。农用工业发展慢影响到农业,农业发展如何又反过来影响工业经济效益。

(4)工业产品结构主要是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影响经济效益。在工业生产经营中,初加工利低,深加工、精加工利高。由于兵团调出产品的90%左右、出口产品的80%左右是初级产品,这是兵团工业经济效益低的一个原因。随着计划的调整和市场的变化,效益波动和下降就随之而来。

2.宏观管理失控,微观管理过死和管理落后

进入80年代以来,兵团的工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用经济、法律办法进行管理有新的进展。但是管理落后状况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管理对经济效益影响的几个突出问题是:一是宏观管理不利。没有形成一套适应经济发展的宏观的调控运行机制,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管理失控,如1984~1986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很突出,3年上马全民工业企业467个(相当于1952~1978年上项目的总和),是比较典型的速度型。另一方面,宏观管理代替了微观管理,宏观管理太细、太死,捆住了企业的手脚。二是1987年进行的企业经营承包,承包指标体系不够健全,以包代管在有些企业比较严重,短期行为明显。三是基础管理的标准、计量、定额、信息、规章制度、基础教育、班组建设管理十分薄弱,仍处于低水平和起步阶段。四是销售管理十分薄弱。五是信息系统不健全,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六是不同行业,企业管理水平相差很大,但绝大部分企业是落后的。七是领导机关、主管部门的职能没得到转换,尤其是为企业服务的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

3.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新产品开发慢

兵团工业企业大部分是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建立的企业,经过二三十年,亟待改造。80年代兵团工业25%左右的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改造,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但是,改造的任务还很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新产品开发慢,优质产品率又低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

4.改革开放较晚,步子迈得不大

从绝大多数企业来看,改革开放晚,步子迈得不大,束缚了生产力,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是思想不解放,改革开放意识不强,片面强调边疆特殊,兵团特殊,慢慢来,求“稳”思想较为普遍。二是《企业法》和《条例》没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企业还未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三是兵团的工业还未能转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上,形成近年商品积压增加,贷款增加,亏损增加的局面。四是1987年以来绝大部分企业虽然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却往往流于形式,企业活力没有大的改观。五是绝大部分企业基本上还吃“大锅饭”,干好干坏没大的差别,有的领导把企业搞亏损了,也不负什么责任,甚至还提升,极大地挫伤了干部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缓慢,阻力很大。六是乡镇工业不活。目前乡镇工业基本上是按国有工业的办法去管理经营,把乡镇企业搞得很死。

四、90年代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对策

兵团工业经过40年的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已成为兵团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为90年代兵团工业的适当加快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打下了一定基础。结合兵团的实际,我们认为:在速度上,90年代兵团工业发展可略快于全国和自治区的平均水平或持平。兵团内部可快于第一产业,略低于第三产业;在结构上,兵团工业产值占工农业的产值比重达到或接近1990年全国水平(全国为76%,兵团为53.3%,兵团1992年为57%);在效益上,到1995年,兵团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力争达到或接近全国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的平均水平(如国家考核的7个主要指标达到5个以上),到2000年兵团的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要超过全国工业效益指标的平均水平,100个左右骨干工业企业力争有50%左右或1/3达到国内先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水平。为此,根据兵团的实际,在90年代,特别是在1993~1997年应着重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和利用机遇,适当加快工业的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对经济发展有利。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21世纪加快开发大西北的部署,新疆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以及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兵团在国家计划单列,这些将有力地促进和带动兵团经济发展。兵团应利用国际国内的机遇,把握时机,加快工业发展。

(二)树立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

从农业看,以1991年为例,兵团农业产值占社会产值的33.7%(全国18.6%,新疆28.1%),兵团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75.8%(全国31.7%,新疆44.4%)。兵团的农业比重高于全国和新疆,说明农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强于全国和新疆。兵团的实践证明,兵团的农业哪一年丰收,兵团的经济情况就较好,兵团的整体效益就较高。从工业看,以1991年为例,兵团工业产值占社会产值的46.7%(全国64.5%、新疆48.7%),兵团工业职工占兵团职工24%,而工业产值占兵团社会产值的47%,工业利税占兵团利税的62%。可见,如果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兵团经济的大发展,所以必须树立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从发达国家看,工业占社会产值的70%以上,工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加快结构的调整

根据兵团工业的实际,调整的目标应当是:继续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逐步建立和完善支农工业体系并发展支柱产业,发展与石油开发的相关产业,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基础工业。调整的重点是:适当增加重工业的比重(兵团比全国和新疆重工业低25个百分点左右)。控制农产品初加工项目上马,重点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或技改项目。兵团工业的支柱纺织业应逐步提高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特别是1987年以来上的一批小纺织由于水平低更加重了纺织工业的脆弱性和低级化。根据人民生活的要求,食品工业应向高档、方便方向发展。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乡镇工业,各师局可选几个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然后逐步摊开,把现在的公有制逐步向股份制、共有制发展,使工人真正成为企业主人,使企业的经营与劳动者利益紧密相联。逐步调整规模,可采取控制小企业发展,搞联合,在现有毛、棉纺两个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番茄酱等企业集团。适当调整布局。由于种种原因,边境垦区和农场工业起步晚、发展慢、比重低、效益更差,应采取适当的政策扶持边境农场发展几个支柱企业。

(四)积极推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工业发展,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据统计,兵团1986~1990年工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37%,略高于全国和新疆水平,但是,与工业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差距仍很大。为了适度加快工业的发展,提高效益,在今后几年,各企业、各师局和兵团应制定一个较完整的规划,对其进行论证,然后分步实施,在实施中进行适当调整。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储备一批项目,搞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咨询等。适当集中资金,首先是筹集资金、要多方面筹集,特别是注意筹集兵团职工到1993年6月已有的44亿多元储蓄存款的条件,应主要采取股份制、共有制的形式。在资金使用上,应相对集中资金,有计划分期分批,改造一批大中型和骨干项目。对项目逐渐实行承包负责制,并尽快完善形成制度。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采取多种措施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同时尽快建立兵团的工业大学,建立研究机构,大中型企业应建立应用开发研究机构。向国内外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对引进的技术要消化、利用、创新,尽快向国际化标准靠近。

(五)以资源优势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国内外的经济证明,横向经济联合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制,有利于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双方或多方的经济发展及效益的提高。10多年来兵团的横向经济联合有了一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如“七五”期间就协作项目421个,引进资金1.45亿元,协出资金0.08亿元。在横向经济联合中,要特别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扭转一部分企业怕吃亏思想;二是盲目联合;三是各级要制定联合办法和适当的优惠政策。

(六)在农工商贸一体化基础上发展企业集团跨国公司

兵团的农工商贸一体化在全国率先试行始于1978年,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了更好地发展市场经济,可尽快地发展番茄酱、制糖、酿造、罐头、造纸、机械、皮革等企业集团。还应尽快发展商贸集团,农场本身就是一群企业集团。在这三个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可组建“新疆农垦企业集团跨国公司”,通过这一集团跨国公司,集各种优势于一体,发挥集团优势,从而参与国内国际的合作与竞争,达到加快发展,提高效益之目的。

(七)加快企业经营机制和机关职能的转换

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机关职能的转换已进行了几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进展不大。今后几年必须突破难点,抓住重点。首要的是一切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发展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思想转变。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中,要落实赋予企业的14条经营自主权,农场的工业企业要独立开户、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尽快完善承包指标体系,适当延长承包期。对股份制进行试点,逐步摊开,使公有制向共有制发展。对小企业、亏损企业实行改、租、卖。冲破阻力,加快人事、劳动、工资三项制度的改革。对《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要加强宣传,并检查,监督督促执行。在机关职能转换中,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下放权力,加强和完善宏观管理,主要是计划、投资、财务体制的改革和国有资产的评估、产权界定。进行以企业为主的全方位服务,妥善安排精简下来的人员。

(八)集中力量抓扭亏工作

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最突出的问题是效益很低,亏损面、亏损额增加,特别是独立核算企业的利润1992年还达不到1981年的水平,亏损面40.5%,亏损额7386万元,利润只有1868万元。从企业的本质看,就是要生产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各种各样的高质量产品,并实现盈利。因此,一切工作必须围绕降低成本,逐步提高效益这一最重要的问题。要制定扭亏增盈规划;把企业的经营成果与全体工人、干部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制定扭亏目标,不能按期扭亏或减亏的领导要负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责任;为了扭亏有效,小企业应实行改、租、卖,由公有制向共有制过渡,大中型企业也应向这一方向发展。

* 本文于1993年5月4日收到

标签:;  ;  ;  ;  ;  

新疆农业垦殖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及对策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