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的13项优先原则_溶解度论文

中学化学中的13条优先原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理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优先放电原理

电解电解质水溶液时,

阳极放电顺序为:活泼金属阳极(Au、pt除外)>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F[-]。(其中活泼金属放电顺序遵循金属活动顺序表依次递减。)

即当它们全部或部分共存于同一溶液中时,位于前面的微粒还原性强,微粒优先失去电子。只要有水,含氧酸根离子和F[-]就不能失去电子。

阴极:Ag[+]>Hg[2+]>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即位于前面的氧化性强的微粒优先得到电子。在较强酸性溶液中,H[+]后面的离子不能得到电子。但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Zn[2+]、Fe[2+]、Sn[2+]、Pb[2+]优先放电。

例1 用铂电极电解含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Fe[2+]、Fe[3+]、H[+]的混合溶液时,优先在阴极上被还原的微粒是()

A.Fe[2+]B.H[+]C.Fe[3+]

答案选C。

二、优先氧化—还原原理

(1)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多种还原性物质,则加入一种氧化剂时,优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物质。

例2 向100mL含0.005mol/LKI和0.005mol/L KBr的混合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Cl[,2]56mL,生成物为()

A.KCl和Br[,2]B.KCl和I[,2]

C.KCl和Br[,2]、I[,2]D.Br[,2]

解析 因为还原性I[-]>Br[-],所以优先氧化I[-],

n(I[-])=0.005×0.1=0.0005mol,

n(Cl[,2])=56/22400=0.00025mol。

由2I[-]+Cl[,2]I[,2]+2Cl[-]知,I[-]和Cl[,2]刚好反应完。Br[-]未反应,选B。

(2)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多种氧化性物质(或微粒)时,则加入一种还原剂时,优先还原氧化性强的物质(或微粒)。

例3 在含有Cu(NO[,3])[,2]、Zn(NO[,3])[,2]、Fe(NO[,3])[,3]、AgNO[,3]各0.01mol的酸性混合溶液中加入0.01mol铁粉,经搅拌后发生的变化应是()

A.铁溶解,析出0.01mol Ag和0.005mol Cu

B.铁溶解,析出0.01mol Ag并放出H[,2]

C.铁溶解,析出0.01mol Ag,溶液中不再有Fe[3+]

D.铁溶解,析出0.01mol Ag,溶液中不再有Cu[2+]

解析 因为氧化性Ag[+]>Fe[3+]>Cu[2+]>H[+],所以先发生:

2Ag[+]+Fe2Ag+Fe[2+]

再发生:

2Fe[3+]+Fe3Fe[2+]

依次类推直至把Fe耗完为止。

由题意可知:C正确。

三、优先沉淀原理

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存在几种能与所加试剂形成沉淀的离子,则溶解度(严格讲应为溶度积)小的物质优先沉淀。

如向KCl、NaBr、KI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AgNO[,3]溶液时,先析出AgI,其次为AgBr,最后为AgCl。

四、优先中和原理

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当加入一种碱(或酸)时,酸性(或碱性)强的物质优先被中和。

如向NaOH、NaHCO[,3]、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盐酸时,

先发生:

NaOH+HClNaCl+H[,2]O

再发生:

Na[,2]CO[,3]+HClNaHCO[,3]+NaCl

最后发生:

NaHCO[,3]+HClNaCl+CO[,2]↑+H[,2]O

此原理在中和滴定混合溶液中常见。化学上常利用此原理和双指示剂法(通常是酚酞、甲基橙等指示剂)测定烧碱的纯度。当第一和第二个反应完成时酚酞变色,第三个反应完成时甲基橙变色。

五、优先吸附原理

任何固体都有吸附气体和固体的特性。但同一固体物质对不同的气体或固体吸附能力不同,吸附能力大者优先吸附。

如将活性炭粉末投入到NO[,2]和O[,2]的混合气体中,活性炭会优先吸附NO[,2]而留下O[,2],因为活性炭对有色气体和有色物质吸附能力很强,制糖工业中常用活性炭使糖浆脱色。

又如金属钯(Pd)对H[,2]的吸附能力就很强,常温下1体积钯能吸收700体积以上的H[,2]。

六、优先挥发原理

当蒸发沸点不同的物质的混合物时,低沸点的物质优先挥发(有时亦可形成共沸物)。

例4 将100g36%的盐酸蒸发掉10g水后关于盐酸浓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大B.变为40%

C.变小D.不变

解析 因为HCl的沸点比水低,当水被蒸发时,HCl已蒸发掉了,所以选C。

再如,石油的分馏,先挥发出来的是沸点最低的汽油,其次是煤油、柴油、润滑油等。

七、优先书写原理

大多数有机反应(亦有少数无机反应),反应物相同,在同一条件下可发生多个平行反应。但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一般情况下,只写生成主要产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如用浓H[,2]SO[,4]做催化剂、170℃时,C[,2]H[,5]OH制C[,2]H[,4]的反应小除170℃时的主要生成物C[,2]H[,4]外,产物还有CH[,3]CHO、CH[,3]COOH、SO[,2]、CO、CO[,2]、C等。

在离子反应中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对于微溶物要看存在状态。

如石灰乳中固体较多,当它参加反应时,Ca(OH)[,2]宜写成化学式,在澄清石灰水溶液中几乎都是离子则应用离子式符号来表示。高中教材中常见的微溶物如MgCO[,3]、Ag[,2]SO[,4]、CaSO[,4]等。

八、优先溶解原理

一般而言,溶解包含物理溶解和化学溶解两种溶解方式。

1.物理溶解

在气体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当有多种气体共存并同时溶解于同一溶剂中,溶剂总是优先吸收溶解度大的气体。

如实验室制Cl[,2]时,Cl[,2]中常混有少量HCl,为除去HCl,常把Cl[,2]和HCl的混合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因为HCl在水中溶解度大,所以优先被吸收,Cl[,2]只有少量损耗。

又如:实验室制得的乙酸乙酯蒸气中常混有少量乙酸和乙醇等杂质。除杂时,常将混合气体通入到饱和Na[,2]CO[,3]溶液中,乙酸和乙醇优先被吸收。

在萃取化学实验中,例如I[,2]、Br[,2]等在水中溶解度小而在CCl[,4]中溶解度较大。故可以用CCl[,4]萃取即可。

补充:用干燥剂干燥气体或用液体净化气体时,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化学溶解

若一种试剂加入到含有多种沉淀的混合物中时,溶解度大的物质先溶解。

如在AgCl、AgBr、AgI沉淀的混合物中加入浓氨水,AgCl先溶解,而AgBr、AgI则不溶。

因为AgCl的溶解度比AgBr、AgI大,AgCl电离出的[Ag[+]]大,[AgCl(s)Ag[+]+Cl[-]]

Ag[+]+2NH[,3]·H[,2]O[Ag(NH[,3])[,2]][+]+2H[,2]O

同理在AgBr、AgI的混合物中加入Na[,2]S[,2]O[,3]溶液,AgBr溶解。

九、优先结晶原理

将含有多种微粒的溶液蒸发掉一定量溶剂或改变溶液温度(一般为降温)时,溶解度小或溶解度变化大的物质优先析出。

例5 取100g水,配成100℃时KCl饱和溶液,又取50g100℃水加入35.4gNaNO[,3]配成溶液。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后,在100℃时有晶体析出,试计算析出的是什么晶体?

(已知100℃时各物质的溶解度为:KCl 31g、NaNO[,3] 80g、KNO[,3] 20.9g、NaCl 35.8g)

解析 100℃时150g水中可溶解:KCl 46.5g、NaNO[,3] 120g、KNO[,3] 31.35g、NaCl 53.7g;

溶液中现有各物质分别为:KCl 31g、NaNO[,3] 35.4g、KNO[,3] 42.3g、NaCl 24.3g。

计算如下:

KCl+NaNO[,3]KNO[,3]+NaCl

74.5 85101 58.5

31 35.4x

y

列式解之:

x=42.3(g),y=24.3(g)。

故知KNO[,3]优先析出。

析出量为:

42.3-31.35=10.95(g)。

此题实质是溶液中存在着K[+]、Na[+]、NO[,3][-]、Cl[-]四种离子,可以自由组合成KCl、NaNO[,3]、KNO[,3]、NaCl等四种物质。因温度变化时,KNO[,3]首先达到饱和状态,所以KNO[,3]优先析出。

十、优先操作原理

(1)装置安装: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2)加物质:先固后液。

(3)制气体:先验气密性,再装药品(一般)

(4)气体净化:先洗气净化,再干燥。

(5)制气结果:先撤导气管,再撤灯。

(6)可燃性气体:先验纯度,再点燃。

特别地,H[,2]还原CuO的实验:

实验开始先通氢,排净空气再点灯,

实验结束先熄灯,试管冷却再停氢。

十一、优先鉴别原理

鉴别多种物质时:先用物理方法(看颜色,观状态,闻气味,观察溶解性等)。

再用化学方法:固体物质一般先溶解配成溶液,再鉴别。

用试纸鉴别气体时,要先润湿试纸;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注意不能润湿试纸。

例6 不用任何试剂,也不用焰色反应,如何鉴别NaNO[,3]、BaCl[,2]、MgSO[,4]、NaOH、FeCl[,3]溶液。

解析 可先观察物质的颜色如FeCl[,3]溶液为棕红色。再以FeCl[,3]溶液为试剂鉴别出NaOH,然后以NaOH为试剂鉴别出MgSO[,4],以MgSO[,4]为试剂鉴别出BaCl[,2],最后余下的是NaNO[,3]。

十二、优先吸引原理

①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作用力>非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作用力。

②化学键>氢键>分子间作用力。

例如,一般地,结构和组成相似的共价型分子,分子量愈大,分子间作用力愈大,但由于H[,2]O、NH[,3]、HF等分子之间易于形成氢键,故分子间作用反常。

十三、优先考虑原理

中学化学中的许多问题是对立统一的,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所以我们考虑问题时,不但要全面分析,而且要优先考虑主要方面。

如比较物质熔沸点时,先考虑晶体类型,再考虑晶体内部微粒间的作用力,一般: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故知它们的熔沸点高低顺序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比较微粒半径大小时,先考虑电子层,再考虑核电荷数。

如O[2-]、Cl[-]、S[2-]、Br[-]、I[-]的半径从小到大的顺序应为O[2-]、Cl[-]、S[2-]、Br[-]、I[-]。

在原子结构中,当N作为最外层时,按照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可知N层最多可排18个电子,而作为最外层时最多排8个电子则应优先了。O层作为次外层与上述特点类似,由能量最低原理可知电子总是优先排满能量低的电子层,再由内往外依次排满各电子层,直至排完为止。

例7 1.0mol/L的HCl适量与足量的Zn反应,前期反应速率加快,后期反应速率减慢,为什么?

解析 当浓度与温度作为两个相互矛盾的反应条件时,前期温度为影响反应的主要矛盾,故前期温度影响反应速率优先;后期由于浓度变化太大,故后期浓度变化影响反应速率优先。

标签:;  

中学化学的13项优先原则_溶解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