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习作源头论文_魏焕利

抓住习作源头论文_魏焕利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镇北营中心小学 魏焕利

“文”应是“心灵之光”“智慧之晶”“精神之花”,“作”文应是“心之所欲”“神之所驰”,“情之所发”。为文之舒畅不言而喻。可是当今学生为文,痛苦不堪。学生学习语文,最头疼的是写作。即使应付了事,写出的习作千人一孔,千篇一律。读之乏味,何来灵光闪现,情动辞法。逐一调查,学生均说“无事可写”,只好“闭门造车”,写出的习作,平淡无奇,苦涩难懂,没有融入感情,更谈不上感情真实。“造”来“造”去,水平依然。文中传神之笔难觅,感人之处少见。学生作文枯涩,老师阅文不快,针对这种情况,绝大多数教师反思的结果是改进作文教学之方法,授之以渔,但往往是学生更加不知为何为文。法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若把理性与不快之事永远联系在一起,便使理性对于儿童是成为无味之物;也便是儿童蒙昧无知的心灵中植育不负信任理性的根苗了。”抛开理性,走进学生的情感心理,不断发现学生为文之浅,不只是源于生活阅历少,生活体验不深,哲理认识不够,而多数是在于老师引导学生作文时,缺少了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提炼生活、使之为文的催化剂,致使学生的作文园地荒芜不收。这催化剂是什么呢?便是学生练习习作,教师指导写作时的一种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我一千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情感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如此,我们何不尝试用情感开启学生作文之闸,激发学生作文之思呢?

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之情,积累写作的原始素材及原始情感。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作成什么文字,”——叶圣陶

什么叫热爱生活?生活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教会学生去生活,以最好的方式去生活,用最积极的态度去生活,摒弃消极的态度,主动的去把握生活,不要被生活左右。用最浅显的话,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告诉他们这一切。我曾举了一个例子,每天早晨背起,背起书包,迎着太阳,像小鸟一样快乐的飞向学校,你感到太阳在微笑,小鸟在歌唱,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美,上学读书是那么快乐,那你就是热爱生活。如果说,早上你懒得起床,赖在床上,爸爸妈妈一遍又一遍的喊你,你起来后脸不洗,牙不刷,胡乱的扒拉几口饭,嘴上的油渍还来不及擦掉,就被妈妈拉上自行车,匆忙赶路,半路上你忽然想起红领巾没戴,于是让妈妈回去帮你拿,妈妈一边骂着一边往回赶,你心烦意乱,什么兴致也没有了,觉得上学是个负担,厌烦每一门功课。那你就被生活左右了。热爱生活,要能有一颗从容的心去面对生活,对生活微笑。这样才能积累起写作的原始情感。

二、启学生的欣赏生活之思,集学生习作的具体素材及具体情感。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

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其间的精华、糟粕需要辨识,帮助学生欣赏华美乐章。“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开放“五官”,凡是眼、耳、鼻、舌、身所能触及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情景,该看的看,该听的听,该闻的闻,该尝的尝,该摸的摸,每一项都不放过,尽量将它们装入“材料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后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观察的对象应当说是无限宽广和复杂的,有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春风夏雨、冬雪秋霜;天有阴晴、月有圆缺;前街车水马龙,后院僻静清幽……凡此种种,都得欣赏。写作文时,不一定一下子都用得上,然而有备无患,这些具体素材以及具体情感是写作的最直接材料。

三、敞学生的生活仓库之门,纵学生习作敢写之情。

“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因此有两个因素就成为我们考察的对象:第一是‘观点’,第二是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史的经纬线。”——黑格尔

纵观学生作文,凡是写作水平一般者,不但是立意不远,而且文字亦行不远。往往一篇习作开头还没有打开,就匆匆结束了。这种现象与学生的不敢写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常常把作文与生活分割开来,尽管生活中有说有笑,但写起作文来却是愁容满面,无言以对。殊不知把生活付之于纸上便可以成为文章。

作为作文教学者,在学生为文困惑之时,最应该给予的是让学生大胆的写,生活中的乐事、哀事、美事、丑事都可以写。开放自己的心灵,把生活仓库的门打开,陈芝麻烂谷子,鲜花青草,蓝天白云,想怎么描绘就怎么描绘,不要吝惜自己的笔墨、思想、情感,把情思放飞得越高越远越好。所谓的“心糅八级,神驰八荒”就是如此。让学生敢写,长此以往笔下才会有“神”相助。宋代谢枋得《文章规范》中说:“凡学文,初要大胆,中要小心——由精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也正是此理,如果开始就惜墨如金,大概永远只会有短小之文,不会有精悍之章。“?”“!”之类的文章,也是大作家写了多少篇章之后才有的。

四、启学生歌咏之情,发学生成功之乐。

“感人之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

如果留心收集、分析,我们会发现,学生习作中写得比较出色的,是那些亲身经历的,对自己心灵有撞击的,引起情感极大波动的事,或是编撰童话,这些都是学生自觉不自觉的进入愿写情景,去写自己最想写的,才出现的佳作。一位同学在写《写给爸爸》这篇习作时,结尾处这样写道;“我现在才明白,他为什么经常走到我的书桌旁,拿起我的书本翻一翻,为什么在每学期开始之前都要问一问你还需要什么学习用品?”文中是他与爸爸在对话,是心灵的对话,情感的对话,读了特别感动人。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是别人也为这感情而感染,体验到这种感情。”文章写到如此境界,不失为佳作了。

所以提倡“我写我歌”尤为重要,写自己想写的,不管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去发掘生活,去宣泄情感,不要禁止、控制左右学生的写作权。让他们在愿写、善写中写出好文章来。经常把他们的习作读一读,或推荐出去,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才能根治见写作就头疼的“习作病”,在写作中有所快乐,真正做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样,学生做起文来,不要求“真情实感”,大概也不得不“真情实感”了,不要求有“传神之笔”,也不少“传神之笔”,不要求“融情于文”,也“融情于文”了。

论文作者:魏焕利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  ;  ;  ;  ;  ;  ;  ;  

抓住习作源头论文_魏焕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