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论文_梁嵩

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论文_梁嵩

江西省城市建设高级技术学校 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项目逐渐增多,混凝土结构因其抗震性好,整体性能优良,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但是,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力低,在工程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混凝土结构工程项目中出现裂缝缺陷,从而影响到工程质量和外形,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埋下了安全隐患。本文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对混凝土结构裂缝出现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再针对这些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控制

引言

混凝土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结构材料之一,因其抗震性好,整体性能优良,所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但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一方面,由于混凝土工程中材料的特性决定了混凝土结构,因此容易产生裂缝;另一方面,由于在工程项目整体过程中,相关员工在设计、施工方面存在的不合理,导致了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裂缝的存在不但会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外形、整体性和耐久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在分析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成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1.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成因分析

1.1设计方面

1.1.1楼板刚度不足

由于设计中按照多跨连续板进行配筋,导致只侧重于对结构的全面考虑,而忽略了混凝土的收缩特性,以及受到温度影响导致变形等多种因素,设计楼板的高跨比仅为L/33.6—L/35,使得楼板的刚度小,容易产生裂缝。

1.1.2楼板构造配筋设计不合理

由于在支座处按常规配设负筋,或者在中部板面不配钢筋,使得板面因温度出现变形和混凝土收缩时,没有钢筋的支撑,板面就会出现裂缝。

1.1.3楼板内管线的布置不合理

在对工程楼板内部线布置的设计上,由于管线位置往往处于楼板跨中,即在单层双向配筋处,使得楼板的有效截面受到较大程度地削弱,当楼板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沿着楼板管线就往往会出现呈直线状的裂缝。

1.1.4膨胀剂的选用与掺量

在设计中由于没有明确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只对膨胀剂的品种和掺量范围进行规定。当在施工中按照所设计的掺量对膨胀剂进行配比施工,使的混凝土的实际限制膨胀率不能达到最佳限制膨胀率,也是导致出现裂缝的一大原因。

1.2施工方面

1.2.1水电预埋管施工在板内安置位置不合理

水电预埋管施工在板内安置位置过程中,容易出现对管的预埋位置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使得出现裂缝。当位置过高时,由于混凝土硬化收缩,板面就容易产生裂缝;当位置过低时,由于管线之间的距离较小,甚至有的出现并拢,则往往会因为管线太过于集中而产生裂缝。

1.2.2空载养护期不足

有一些工程项目中,从楼面混凝土浇完到施工材料的堆放,平均空载养护期仅为一天左右,过早地对楼面混凝土结构进行震动,使得其荷载造成楼板混凝土内部受损而出现裂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材料方面

在使用的楼板商品混凝土中,一般采用强度为C40(8层以下)、C35(8—18层)和C30(18层以上)的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值一般是普通混凝土的1.2—1.3倍,并且其单方用水量较大,为200Kg/㎡,由于一些水分会在振捣施工过程中被游离出来,并与水泥结合在一起生成凝胶,而一部分水则会留在混凝土的孔隙中,这就成为了混凝土干缩的隐患。当在后面相关一些施工过程中,混凝土面层受到温度、风力等因素的影响,水泥石毛细孔、凝胶孔内的自由水就会开始蒸发,其长时期处于干燥的环境中,就会导致楼板出现干缩,而从呈现出裂缝。

2.控制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措施

2.1加强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针对因设计不合理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在设计方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在构造筋方面,应该注意增加对构造筋的配设,从而提高抗裂性能。比如应该选择直径小的构造筋,并且构造筋之间的间距设置应该为小间距,并且全截面的配筋率应在设置为0.3~0.5%之间,楼板应该给予双层双向配筋;其次,应力集中的处理方面。一方面,因为避免混凝土结构地方产生应力集中,另一方面,应该在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比如可以一些边缘部位设置暗梁,并且提高较脆弱部位的配筋率,从而提高混凝土抗拉力。第三,在考虑气候环境因素方面。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还应该注意对施工时的气候环境特征进行充分考虑,从而合理设置后进行浇缝。比如在正常的条件下,后浇缝间距应该为20~30m,其保留时间应该大于60d;第四,在梁板混凝土强度选择方面,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好不要选择超过C30的梁板混凝土;第五,在楼板内管线方面,尽量避免楼板内管线出现交叉情况,并且严格控制管线的直径,应该将其直径控制在板厚的20%,且≤D25。

2.2严格控制混凝土结构工程项目施工

在控制由于混凝土结构施工原因导致的裂缝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一)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在选择混凝土材料方面,应该选用低水化热水泥,并且应该尽量减少粗细骨料的含泥量(最好控制在1~1.5%以下)。在对混凝土集料的配比方面,应该控制混凝土中水和灰的比例,合理掺加塑化剂和减少剂的用量;(二)把握好浇筑时间。应该尽量在夜间进行浇筑,才能有效降低混凝土的初凝温度。另外,在白天施工时,应该在沙、石堆场搭设遮阳装置,或者使用湿麻袋将沙、石堆场覆盖;(三)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比如可以从加强对混凝土的浇灌振捣力度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并且应该延长空载养护时间,从而控制因早期荷载所产生的裂缝;(四)控制好混凝土相关环境温度。在施工现场,应该尽量地控制好混凝土相关环境温度,从而避免因受温度影响出现裂缝。在拆模混凝土时,要尽可能地晚拆模,拆模后确保混凝土表面温度不会下降低于15℃,混凝土的现场试块强度不低于C5;另外,在施工期间和竣工后,应该对门窗洞口风速进行控制,从而减少环境温差和风速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针对高强混凝土,就应该尽量使用中热微膨胀水泥,并且掺超细矿粉和膨胀剂,使用高效减水剂。

2.3严格控制混凝土结构中的材料

在控制由于材料原因导致的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时,一方面,应该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比如合理使用商品混凝土生产级配中材料的替换和外加剂,来降低水泥和水的用量;或者在混凝土生产级材料配比中添加适量的丙烯纤维,可有效减少早期收缩裂缝;在对混凝土膨胀剂进行选择时,应该选用一等品。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相关材料的养护。比如在板面和板底拆模后,涂刷养护剂,从而避免混凝土的早期干缩,并且确保膨胀剂充分水化,使混凝土达到有效的补偿收缩作用。

3.总结

综上所述,混凝土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结构材料之一,因其抗震性好,整体性能优良,被广泛应用和推广。但是由于混凝土工程中设计、施工和材料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混凝土结构容易产生裂缝,从而影响到工程质量和外形,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应该针对导致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有效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或者使混凝土结构裂缝尽可能地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李吉.浅谈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3(01)

[2]陈新苗..浅谈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J]门窗,2012(09)

[3]骆仲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浅议[J].甘肃科技纵横,2012(03)

论文作者:梁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0

标签:;  ;  ;  ;  ;  ;  ;  ;  

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论文_梁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