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_大数据论文

数据新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_大数据论文

数据新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现状论文,数据论文,历史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16)1~069~07

       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又称“数据驱动新闻”(Data-Driven Journalism),是大数据时代新闻业不断适应媒介环境变化而探索出的新闻生产的新方式,开放的数据、严谨的叙事逻辑、恰当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共同构成数据新闻的基础。2006年,Every Block创始人阿德里安·哈罗瓦提出,记者应公布结构化、机器可读的数据,而抛开传统的“大量文字”,被认为是目前数据新闻最早的表述之一。2009年年初,英国《卫报》在网站上创建“数据博客”栏目,成为数据新闻实践的领跑者。[1](32)此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BBC等新闻业先驱纷纷开设数据新闻专栏,在数据新闻转型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随着数据挖掘、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自2013年起,国内媒体紧跟国际新闻界步伐,在数据新闻与可视化领域的探索方面不断深入,掀起数据新闻本土化实践热潮。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生产模式,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模式和整个运作体系,引发新闻报道理念、思维与模式的变革,成为大数据时代新闻学发展的新领域。

       一、数据新闻发展历程

       立足于新闻史的纵向发展,从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新闻、数据库新闻到大数据新闻,随着数据挖掘技术与信息可视化技术的不断提升,数据新闻在中国的实践经历了由萌芽、兴起到逐渐繁荣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

       从新闻报道形式的演变历程看,数据新闻并非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其起源于西方新闻媒体的精确新闻报道实践。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提出了精确新闻报道(Precision Journalism)的理念,强调新闻报道中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调查数据与结果的科学应用。[2]精确新闻为数据新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新闻媒体开始尝试运用精确新闻方式报道新闻,国内新闻传播院校陆续开设精确新闻学课程。精确新闻为新闻界引入定量分析的概念,为新闻从业者数据意识与数据素养的培育,以及数据新闻的普及教育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由于精确新闻报道的数据获取依赖于问卷调查、民意测验等科学调查,且受技术和可利用数据的限制,其在新闻实践中并未得到大规模应用。

       2.兴起阶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1世纪初期,国内计算机辅助新闻(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数据库新闻(Data Base Journalism)的实践逐渐增多。作为从精确新闻到数据新闻的过渡,计算机辅助报道更偏向于一种辅助工具,[3]数据多为新闻报道内容的辅助说明。自2011年起,国内四大门户网站搜狐、网易、腾讯、新浪紧跟国外数据新闻实践步伐相继推出数据新闻专栏:“数字之道”“数读”“新闻百科”“图解天下”,拉开数据新闻本土化实践序幕。在数据新闻兴起初期,媒体一般只通过制作简单的静态信息图表呈现数据信息,数据新闻呈现方式单一,信息图表形式简单,长条信息图类似于长微博形式,只是对数据信息的表层整合,可复制性较强。如作为纸媒数据新闻实践的领先者,《南方都市报》在实践初期的报道多是直接以信息图表的形式在报纸版面上呈现数据信息。

       3.繁荣阶段

       数据新闻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支持,2013年,《纽约时报》制作的“雪崩”题材数据新闻报道获奖,引发全球传媒界对数据新闻这一新型报道形态的关注,大数据与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成熟促使数据新闻本土化实践热潮的到来。2013年10月,财新传媒率先成立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推出数据新闻专栏“数字说”,其发表的《青岛中石化管道爆炸事故》报道获得亚洲新闻奖,《周永康的人与财》获得国际新闻设计协会(SND)多媒体设计大赛优秀奖,财新传媒团队成为国内首个获得过大奖的数据新闻团队。[4]2014年1月,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推出“据”说系列报道,开启了国内电视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之路。作为国内最早以部门形式成立数据新闻部的媒体,新华网灵活运用新思维、新技术进行理念创新、形态创新,在第2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新华网“数据新闻”专栏凭借其独家权威的数据新闻报道被评为“新闻名专栏”,反映了国内新闻界对于数据新闻的重视。

       此阶段,数据新闻实践越来越注重用户交互式体验,通过场景化设置以及细节部分的深度交互设计,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数据新闻成为新闻界创新发展的一大趋势,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从数据辅助新闻文字表达到可视化、交互式数据产品的生产,媒体向公众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数据呈现方式。从总体来看,在数据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新闻报道形式之间并非取代关系,而是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追求数据价值发挥的最大化。数据新闻根植于大数据时代,在新闻生产理念、模式和呈现方式上较之前的新闻报道更进一步,标志着新闻报道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二、数据新闻实践与创新

       “今天我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的数据,拥有更多的途径分析数据,拥有更多的方式讲述数据故事。”[5](35)数据思维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使得数据化的报道得以呈现,数据新闻成为备受瞩目的新闻形态。作为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的新闻表达方式,数据新闻将传统的新闻敏感性、有说服力的叙事能力与海量的数据信息相结合,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和运作体系,给传媒业注入新的活力。数据新闻的实践被认为是“媒体大融合进行曲中的创新乐章”。[6]

       1.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丰富内容生产

       数据新闻是“数据驱动的报道”,[7]开放的数据作为数据新闻的基本要素,为新闻报道提供多方信源和多种素材。从用文字讲故事到用数据讲故事,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内容生产和叙事模式,通过对数据的结构化、知识化处理,探索有意义的数据联系,将孤立的“新闻事件”扩展为“情景报道”,丰富新闻内容生产,增强报道说服力。财新网的《三公消费龙虎榜》报道以历届政府部门公布的“三公消费数据”为基础,对数据予以可视化展示,并根据政府每年公布的数据进行逐年更新,达到长期跟踪报道并监督三公消费的目的,[8]显示出数据新闻的公共性。新华网和中国科协合作推出《图解埃博拉病毒》报道,将埃博拉病毒发病特征、传染源、传播渠道及预防措施等抽象概念与专业知识以具象图片和场景予以阐释,增强专业知识解释力度,使新闻知识化。2015年10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节目依托国家权威数据库,挖掘数据超过1亿GB,通过三维地图与主持人场景位移等技术手段,让沉默的数据说话,直观呈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图景,构建“一带一路”新知体系。在史诗性报道中,数据新闻以其跨时空的报道优势揭示事态发展的历程和规律,展示历史进程主题中宏大叙事框架下的关系和脉络,显现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的宏大叙事风格。如获得2015年“数据新闻奖”年度最佳数据可视化奖的《博尔扎诺人民共和国》和《二十世纪以来和传染病的斗争:疫苗的影响》报道即基于数据展示历史进程,不仅在视觉上具有强烈冲击力,更是复杂逻辑的简单呈现。

       2.以可视化为主要呈现方式,创新报道形式

       财新传媒可视化实验室负责人黄志敏认为:“数据新闻是在精确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加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可视化概念应用在新闻领域即为数据新闻。”①数据可视化有助于将冗杂的数据信息以及错综的关系链以形象、生动、简单的方式呈现,提升专业新闻的“阐释”效果,[9]增强用户交互式阅读体验。在“8·12天津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报道中,网易制作的《危化品爆炸事件离你有多远》将地理位置、数据、交互地图有机结合,以用户所在地为中心,方便其查询周围化工厂分布信息,强化新闻产品与个人的关联性,实现用户互动层面的数据新闻可视化。在技术驱动下,媒体报道创意不断。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网页设计一等奖的新华网《简政放权——持续改革再发力》报道,从年轻人创业梦想这一小切口入手解读政策带来的影响,以受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沙画形式结合大量可视化手段对抽象的政策措施进行逻辑性梳理,创新了政策报道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在“2015年习近平访美”专题报道中,新华网运用“时空故事”互动窗口呈现中美建交至今的外交故事,通过交互地图全景展示习近平近年来的出访足迹,将复杂事件以交互形式呈现,追求有温度、趣味化报道,开启时政报道新篇章。

       3.以移动端为主的多渠道传播,拓宽传播途径

       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HTML5技术的发展,自2014年下半年起,数据新闻在移动端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媒体重视,数据新闻实践平台逐渐由传统PC端向移动端转移。网易新媒体实验室专注移动端适配的数据新闻产品探索,注重用户交互式体验,在《旅行者一号》《瀛台夜话》等移动端产品中,活泼的设计加上独特的策划风格使网易数据新闻产品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避免徒增用户的阅读成本。在“走近尼泊尔震区”专题策划中,网易将地震实时信息、用户评论、图片、音视频融合于一个HTML5页面上,除了提供轻量化的融合新闻阅读体验,还增设用户跟帖、捐款等功能,利用移动端病毒式传播提高新闻传播率。腾讯新闻结合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推出移动端交互式新闻游戏《我的英雄我的城》,在寓教于乐中提升了严肃议题的用户参与度,上线50天参与量达1.3亿人次。在《姑娘,你还有机会当第一夫人吗?》中,腾讯新闻采用互动问答形式科普第一夫人履历,增强时政报道的身份代入感和趣味性。“人们对新闻的用户体验,与新闻的质量同样重要”,《纽约时报》副总裁金森·威尔森(Kinsey Wilson)认为,数字化使新闻报道更具影响力,当前,提升用户体验的努力主要基于手机端。[10]在数字化实践中,《纽约时报》注重手机作为视觉媒介的特征,运用图片、短视频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讲述新闻故事,以用户认可的创新模式增强传播效果,其发布的《海豹六队调查报道》在一周内点击量超过100万人次。

       4.以独特视角跟踪社会热点,引导舆论走向

       真实、客观的数据是数据新闻产品的基石。数据新闻,因其有理有据的数据支撑、高效的信息传达率、独特的报道视角,被认为是媒体在跟踪社会热点以及突发事件中抢占独家报道先机的重要方式,在环境监测与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新的功效,实现新闻报道真实性、客观性、深刻性的增值以及新闻专业主义标准的提升。在“8·12天津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9小时内,澎湃新闻发布《一图看懂天津爆炸 事发7小时已造成17人死亡》报道,披露事故最新伤亡人数,结合事发地地理信息图解答公众关于危险品放置位置等疑问,并实时跟进事态进展,更新伤亡人数数据,介绍爆炸地区周边环境、天气和风向等信息,做到重大突发事件媒体的不缺位、不失语。针对2015年国庆期间的“青岛天价虾”事件,微信公众号“狐说”发布《用数据告诉你青岛大虾如何破坏城市形象》,通过挖掘同期事件热度指数、受众调查数据、青岛旅游经济状况等数据,以时间轴、热度对比图、微表情等形式,客观揭示该事件对青岛城市形象造成的影响。在马航MH370失联报道中,BBC的报道《搜寻MH370》(The search for flight MH370)采用英国卫星公司Inmarsat的数据,利用多普勒效应建模进行分析,对官方公布的飞机最后联系时间提出质疑,迫使政府当局和马航做出更正,为搜救工作提供可靠信息指导。英国调查网站铃铛猫(Bellingcat)借助社交媒体信息众筹、YouTube视频、谷歌地图等网络公开信息调查并证实马航MH17飞机坠落原因,为官方空难调查提供有力证据。在埃博拉事件中,HealthMap网站②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来自社交媒体网站、政府网站、地方媒体、传染病医师类社交网站等多种渠道数据,跟踪探测各地疫情,成功预警几内亚境内爆发的埃博拉疫情,数据新闻的全时性、预测性报道凸显了新闻报道的时新性价值,[11]数据成为预测未来趋势的有效分析工具。

       三、数据新闻的问题与局限

       数据新闻给新闻业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变化,透过“数据新闻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数据新闻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数据新闻从业者对“数据”的理解较为浅显,数据新闻报道面临真实性、规范性等新闻伦理问题,[12]数据新闻生产实践尚存在诸多局限,需引起新闻业界和学界的高度重视。

       1.数据源开放程度低,数据监管不力

       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建立在数据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基础之上,数据源的开放以及数据的监管是数据新闻生产的基础。在数据源开放方面,受开放数据运动以及数据教育的影响,国外许多政府、企业、媒体机构纷纷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向记者和公众免费开放。相比之下,国内政府部门、企业机构数据源开放程度较低,数据来源受限制。已开放的数据资源类型单一、分布不均衡,且作为重要数据源的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媒体想要进一步掌握更为详实、个性化的数据较难。与国外媒体向机构主动申请、索取数据不同,国内大多数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还处于被动获取数据阶段,而各媒体间激烈的竞争也使得媒体互相开放数据库难以实现。《上海观察》副主编秦红提出:“有价值数据获取的便捷性成为阻碍数据新闻发展一大障碍。”③在数据监管方面,TOW数字新闻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尼克·蒂亚克普洛斯(Nick Diakopoulos)指出:“数据并不天然地意味着真实。”[13](68)由于规范化的数据监管机制的缺乏以及数据监管的不力,当前数据资源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和把控。一些机构提供的数据以及受众参与数据存在虚假成分,这些“脏数据”运用到报道中势必会造成数据分析结果的偏差。另外,一些媒体的数据新闻报道引用二手数据,且数据来源标注不明,也使得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考究,数据新闻报道面临公信力危机。

       2.新闻从业者数据素养偏低,数据处理能力有限

       数据素养指获取、分析、解读数据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具有“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等特点,[1](32)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相关不等于因果、数据源不当、草率拟代、忽略数据背景、只报道异常数据、个体不等于整体”等数据风险④。被蒙上象征严谨的神圣光环后,数据更可能被粗浅地解读。如何在数据真实性原则和媒介伦理的基础上,高效率地向受众讲述动人的新闻故事,考验着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当前,国内新闻从业者普遍存在数据素养偏低、数据挖掘能力有限等问题,数据敏感性较低,对数据的挖掘分析流于表面。在数据敏感性方面,受数据新闻教育和数据思维的局限,新闻从业者在实践中对数据的敏感性、热点性以及公众信息需求的把握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数据新闻的发展。在数据处理方面,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新闻从业者对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与分析还远远不够,对数据的解读仍处在“浅尝辄止”层面,对于公共开放数据的充分利用与再度开发能力有待加强,这些均是当前数据新闻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可视化技术滥用问题突出

       在可视化呈现方面,技术滥用是当前媒体数据新闻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当前,数据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很多新闻从业者对数据新闻的内涵与特征理解模糊,一些媒体盲目追求数据新闻报道的“大而全”,而使新闻报道的实用性和价值十分有限。数据新闻报道中为数据而数据、为设计而设计问题突出,许多数据新闻产品“有数据新闻的外衣却缺乏数据新闻的精髓”。③新闻信息和价值的传播是数据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内容流于形式,反而淹没了新闻的核心思想,本末倒置,不利于数据新闻的发展。黄志敏认为:“数据新闻生产应把握好数据与设计的充分性和必要性。”①在应用可视化手段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应时刻不忘产品设计的初衷。合理利用技术手段找到数据背后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媒体从事数据新闻实践的追求。虽然数据可视化是数据新闻的主要呈现方式,但在实际新闻报道中,仍需要根据不同的新闻事件和议题来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

       4.专业化数据新闻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2014年,英国《卫报》重组编辑团队,宣布数据新闻成为三大方向之一。[14]奈特·希尔(Nate Silver)建立538网站(FiveThirtyEight.com),专注政治选举、体育赛事预测;《纽约时报》创建“The Upshot”栏目,满足受众对严肃准确数据新闻的需求;ProPublica网站专注调查性数据新闻报道,已形成一定模式和影响。随着国外媒体专业化数据新闻独立平台的相继建立,数据新闻专业主义标准不断提高,专业的数据新闻团队建设成为媒体进行数据新闻实践探索的基础。网易新媒体实验室主管许秋里认为:“当前,数据新闻生产存在数据能否支撑传达的新闻、数据新闻能否传达真实的主题的问题,这主要涉及媒体数据新闻报道团队的专业性问题。”⑤就国内情况来看,在数据新闻领域起步较早的腾讯、网易、财新传媒等媒体机构均已建立数据新闻报道团队,以团队作战的形式从事数据新闻产品研发。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媒体数据新闻团队构建专业化程度较低,主要是由传统新闻报道团队转型而来,专业设计人才、编程人员的稀缺成为媒体数据新闻实践最薄弱的环节。“在建立专业数据新闻报道团队的过程中,媒体首先应注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并加强团队人员的数据新闻培训,使新闻从业者掌握基本的数据新闻知识,培养数据思维与素养。”①

       四、数据新闻的发展趋势

       数据新闻成为当前新闻界热议的话题,学界和业界对其未来的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在数据新闻热潮下,理性应对数据新闻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冷静思考数据新闻今后的发展趋势尤为重要。结合国外数据新闻实践经验,立足于数据新闻本土化发展情境,我国数据新闻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1.提高数据素养,消除数据偏见

       大数据时代,数据素养成为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琼指出,数据素养至少应包括5方面:对数据的批判性思维、对数据的敏感性、收集数据能力、分析处理数据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决策的能力。④其中,对数据的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数据新闻生产包括“需要数据—获取数据—清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数据—与公众交谈—讲述包含数据的故事”[15]七个步骤,其需新闻从业者从数据来源到数据作品呈现全面开展工作。对于数据的分析可能产生对原有结论的质疑,在“Light of Day”项目中,学生记者约旦·盖斯·波尔(Jordan Gass Pooré)发现学校网站上有关宿舍新旧与盗窃案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与她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不同。“Light of Day Project”总监丹·马隆(Dan Malone)认为:“尽管人们一直认为记者应具备质疑和挑战权威的能力,但有时记者的质疑能力还不够。数据时代令精确报道得以实现,但有可能又过于依赖数据。”[5](37)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在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和多种多样的数据来源时,要持批判性思维,对数据持质疑态度,避免产生确定性偏见。此外,数据的搜集、分析和决策能力也将成为新闻从业者与时俱进,应对大数据时代新闻业转型和挑战的必备职业技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新闻学讲座教授史蒂夫·多伊格(Steve Doig)认为,数据和其他记者掌握的来源一样,他们可能是准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可能被正确运用也可能被滥用,因此新闻从业者需要重复验证数据搜集和处理的方法。[5](37)数据是数据新闻的核心,数据的客观、准确是数据新闻生产的基础。新闻从业者只有不断提高数据素养和数据思辨能力,具备扎实的数据分析功底,才能消除数据偏见,避免跌入数据陷阱。

       2.提供数据共享,加强数据监管

       西北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教授布瑞恩·基冈(Brian Keegan)认为,为避免数据新闻掉入消解公众信任和科学界信任的陷阱,数据记者应遵循开放数据、集思广益、开放合作以及数据监管原则。[13](68)随着媒体实践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从业者数据素养的提高,媒体将逐步加强数据共享,提高数据监管力度,为记者和公众提供多元、可靠的数据信息。

       目前,新闻业界的一些领先机构正在努力推进数据共享。例如,《纽约时报》提出口号“开放所有可开放的代码”(All the Code That’s Fit to Print),旨在加强数据新闻方面的探索与开放。⑥《德克萨斯论坛报》(Texas Tribune)新闻编辑室创建互动平台,让读者用与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方式应用这个平台,让读者自己开发数据,成为日益增多的互动新闻编辑室的典范。[10](48)芝加哥犯罪地图网站(Chicagocrime.org)联合谷歌地图——后者用从芝加哥警局部门获取的数据创建了互动的逐区犯罪地图,便于芝加哥地区的居民追踪社区的犯罪情况,不论这些事件是否被电视新闻或都市报报道。[16](48)在国外新闻界实践探索的影响下,国内媒体将转变思维模式,逐步提高数据库开放程度和交互性,分享媒体数据资源与可视化工具,以实现媒体间互利共赢。

       在数据监管方面,国外媒体通过网站分享、与专家合作、与同行交流等方式层层把关,对数据真实性进行监管、检阅和评定。如ProPublica网站数据新闻记者通过在代码托管网站分享其获得的数据和代码,方便其他媒体对数据进行检阅及扩充。一些记者通过与数据分析家、科学家的合作,提出问题并共同分析数据,写出文章或专题。除此之外,不少记者还通过将作品提交学术同行来对数据进行评议。[13](68)国外媒体在数据监管方面采取的措施给我国媒体以启示。

       3.提升数据专业主义,打造个性化、定制化、游戏化数据产品

       国外媒体较早开始数据新闻转型实践,在突发性事件、调查性报道、财经报道等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2014年,《纽约时报》、沃克斯传媒(VoxMedia)、Quartz、BuzzFeed等美国几大主要媒体纷纷建立专业化数据新闻平台,自主控制内容,加强报道深度,标志着数据新闻专业主义标准的提高。数据新闻为专业性报道提供了事实的数据支撑、生动讲故事的工具以及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在提升专业新闻可读性与阐释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今后,数据新闻的专业主义程度将不断提高,数据新闻在突发性、调查性报道中的应用也将不断加深。

       数据新闻发展最终以满足受众需求为驱动,能否契合用户需求影响数据新闻的未来。当前,不少数据产品研发注重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强调产品的用户关联性。用户通过互动与数据新闻产品产生共鸣,满足自身独特的应用需求。随着可视化技术的进步,将有更加直观、有效的数据新闻表现形式出现,各类数据的收集将越来越全面化、细分化,产品类型将愈加丰富多样,数据新闻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趋势也将愈加明显。另外,游戏化将是数据产品发展的一大趋势。就目前实践来看,网易、财新等媒体已通过移动端传播的数据应用,探索游戏化发展路径,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注重数据产品的游戏化元素开发,以此增强新闻作品与读者的互动,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

       4.注重数据新闻理论体系建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与数据新闻实践的蓬勃发展相比,当前我国数据新闻理论架构相对落后,还处于对国外理论的引入和借鉴阶段,未形成权威性理论研究成果。而就当前我国数据新闻实践来看,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亟须理论上的指导与规范。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实践的深入以及对数据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数据新闻学将逐渐发展成为新闻传播领域成熟的学科分支,因此,对其理论体系的建构、完善与发展应该是学界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研究中,学界应注重结合数据新闻本土化实践成果,从多学科、跨学科、多平台的研究视角,构建完善的数据新闻理论体系,以指导我国数据新闻实践科学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作为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数据新闻的操作方式、技术工具以及理念的快速更迭,对从业者的技能和素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澎湃新闻绿色报道组主编黄志强提出:“现在的数据新闻记者更像是一个项目经理人,既要懂得如何挖掘、呈现数据,又要对报道的最终效果有所把握。”⑦天普大学新闻学教授梅瑞迪斯·布罗赛德(Meredith Broussard)认为:“没有一项技术可以代替记者的思维,记者具备讲故事的能力,而计算机缺乏创造力。数据可以作为辅佐,但绝不能超越思辨的本质。”[17]结构化数据分析能力与讲故事能力相平衡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数据新闻人才培养的重点。今后的新闻教育应注重学生数据思维培养,提升学生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以及数据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既要在现有师资队伍基础上,建立跨学科教学体系,又要广纳跨学科教师,引进新闻一线记者、编辑,完善教育教学体系”,[18]建立学界与业界多学科、交叉学科联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注释:

       ①作者对财新传媒可视化实验室负责人黄志敏采访所得的观点。

       ②HealthMap网站是美国一家通过挖掘大数据预警和反应疫情的网站。

       ③作者采访《上海观察》副主编秦红所得的观点。

       ④摘自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琼在“华东论道——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应用分享会”上的演讲精华实录。

       ⑤作者采访网易新媒体实验室主管许秋里所得的观点。

       ⑥摘自数据新闻网联合创始人、前路透社数据新闻产品项目经理马金馨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数据新闻前沿观察”讲座精华实录。

       ⑦作者采访澎湃新闻绿色报道组主编黄志强所得的观点。

标签:;  ;  ;  ;  ;  

数据新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_大数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