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强有力的著作--解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_邓小平理论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强有力的著作--解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_邓小平理论论文

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力作——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力作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并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国际国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初步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湖南省社科院院长禹舜主编、湖南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这个理论创见。细读该书我觉得她的确颇具匠心,值得一读。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作者在每一个章节里采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四段论式”,说明他们的继承、发展关系外,还在绪论里突出地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关系作了精要论述。

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本书认为他们之间是继承发展关系。这种继承发展关系可以概括为邓小平提到的五个方面:恢复毛泽东正确的东西,全面、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根据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经验教训与新的实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本书按照这五个方面具体地展现了毛泽东的理论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鲜明、生动的说服力。

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是多方面的,本书认为,最突出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原则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认识路线。无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还是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无论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的探索,还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署以及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根本点的运用、展开和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又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原则。本书第一章“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维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作者论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起点,也是作者贯穿全书的研究方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讲得最多、最深刻。本书作者不惜笔墨,在第六章、十四章、十五章中充分展现了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的具体观点。

诚如作者所言,阐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关系的难点,在于如何对待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本书认为毛泽东晚年“反对错了的第一件事”,便是否定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搞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论断十分确切。毛泽东晚年是从这里步入迷途的。邓小平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八大”论断,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在实践中用基本路线,正确处理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第二,紧紧扣住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从国际上观察,“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从国内情况说,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脚点和基石。本书在绪论及第三章中详细分析了当今时代特征及中国国情,科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从新民主主义论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建国以来的历史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可以跨越,但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化不能跨越,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不能跨越。中国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第三,以基本路线为主线,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更能体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内在结构的严谨性、科学性。

出版界已出版有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专著十余种,有从毛泽东、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进行比较研究,有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顺序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多数则依照党的十四大所概括的九个方面进行阐述。本书则独树一帜,以基本路线为主线,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根本任务与战略步骤、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五个部分。其中一至三章论述“特色理论”赖以存在的理论前提、历史前提和现实前程,阐明邓小平如何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重申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路线,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正确判断中国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四至六章重点论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阐明邓小平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领导全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战略高度、充分肯定科学技术与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按照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划分的原理,思想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原理,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七至十章重点论述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阐明邓小平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在农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决策。十一至十三章论述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和祖国统一问题,阐明邓小平的外交路线与对外开放方针,是列宁、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思想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与发展,是实现祖国统一的现实思考与可行方案。十四、十五章论述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阐明邓小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这种以基本路线为主的五部结构,似乎比那九个方面的论述,显得严谨些、科学些,而且更有益于探索它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创见,更有益于理解“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的重大意义。

第四,重探源、重分析、重创见,具有鲜明的学术性,有一家之言的特征。

长期以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存在注释性倾向,缺少理论探讨、学术研究功夫。这种注释性作品只能标作宣传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充分发挥作者的理论思维,从揭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运动规律为鹄,注重研究、考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内各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宝库提供了什么新思想及这些新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内在联系与差别。差别就是发展、深化与拓宽。在研究渊源、联系、差别中,充满了作者的独特见解,显示了学术价值。

比如,在阐述初级阶段论,具体分析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本书认为,马克思划分不同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为尺度,在同一社会形态内以生产力为标准划分阶段;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社会“建成”区别开来,认定从“很不完善”到“完全建成”之间有很长时间。这些观点,无疑正确。但是,毛泽东衡量社会主义社会“完善”与“不完善”的标准,不是生产力标准,而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标准,即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毛泽东晚年,把社会主义社会视为从资本主义向完全的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的“大过渡”时期,不是独立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从而犯有追求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一大二公”的急性病。本书这种分析是较深刻的。

当然,金无足赤。这本书是集体创作,执笔人较多,因而也不可能没有任何缺陷。前面几章理论性、学术性浓厚些,后面几章平淡些;个别论点也还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

标签:;  ;  ;  ;  ;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强有力的著作--解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