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中医肿瘤治法的指导意义论文_彭文辉

浅谈“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中医肿瘤治法的指导意义论文_彭文辉

(邵东县中医医院 湖南邵阳 422700)

摘要:“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主要是中医集中概括了多种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同样适用在肿瘤的本质和病机中。在本文的研究中认为形成肿瘤的主要原因是由不足的“阳化气”而产生“阴精”导致的,在肿瘤的治疗中使用中医的主要目的是“布散阳气”,所以在中医治疗肿瘤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贯穿“阳化气”的观念。因此本文主要是对“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中医肿瘤治法的指导意义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阳化气,阴成形”;中医肿瘤治法;指导意义

前言:

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严重受到肿瘤的威胁,中医治疗方法由于其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在治疗肿瘤方面的效果比较好,而且在肿瘤的病因和临床用药的方面都普遍的应用“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1]。所以具体研究“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中医肿瘤治法的指导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阳化气,阴成形”的相关论述

《黄帝内经》是“阳化气,阴成形”来源的主要依据,中医上认为阴阳两方面是气的主要功能,阳指的是该功能的属性是向上的和温热的,而阴指的是该功能的属性是向下的和寒冷的。“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这是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对“阳化气,阴成形”的解释,说明阴阳是物质相对运动的动与静,所以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转化和依存的[2]。阴阳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界物质的产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阳对万物的气化促进作用,而阴对万物的成形具有促进作用,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运行形式,而且是相反相成的。主动是阳的特点,其具备的功能主要是气化,对脏腑正常功能的发挥具有促进作用。

2、“阳化气,阴成形”与肿瘤病因病机的关系

整体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就是肿瘤,这是中医学上的观点,其认为肿瘤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的,如内外因和患者的体质方面等,因此其用以下几种概括肿瘤的病因和病机:(1)七情内伤,人类的七情在中医理论中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类来表示,其在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中是不会引发疾病的,但是如果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无法对其进行调节,则人体的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的功能无法正常调节,肿瘤会因不足的“阳化气”而导致。(2)六淫侵袭,中医中认为的六淫是六种外感病邪,如风邪和暑邪等,有些疾病是由单独的一种邪气引起的,有些疾病是由几种邪气共同引起的,从而影响“阳化气”引发肿瘤。(3)饮食失宜,胃难腐熟和气血无法正常流通等都是由过量饮食或者过于油腻引发的,导致“阳化气”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另外如果摄入过少的食物量,则会出现气血虚弱的现象,这样全身无法布满阳气,让邪气有可乘之机,从而引发肿瘤[3]。(4)痰湿凝聚,脏腑功能的失调现象可能是由没有节制的饮食和过度疲劳等原因造成的,从而使水液代谢功能无法正常进行,这样容易凝聚痰湿,从而影响“阳化气”的正常功能,长期以来就容易产生肿瘤。(5)内蕴火毒,阳邪的种类之一是火热,这种邪气容易将气血消耗掉,使肿疡在产生在局部,如果没有充足的“阳化气”,会无法正常的透发出火毒,使其在脏腑经络出聚集,久而久之,使肿瘤得以产生。(6)阴寒凝滞,阴邪的种类之一是寒气,其对阳气容易造成损伤,使气机被阻滞,从而使“阳化气”的正常功能无法发挥出来,对脾阳造成损伤,这样会凝聚阴寒之气,使肿瘤得以产生。(7)正气亏虚,《黄帝内经》中认为疾病的进退变化是由正邪之间的盛衰强弱来决定的,如果人体内没有足够的正气,对于邪气会无力抵抗,从而会产生肿瘤。《黄帝内经》中认为向外的宣通力量是阳表现出来的,而向内的敛聚力量是阴表现出来的,事物的正常发展必须由这两者共同维持,从人体的角度来说,生命的状态应该是阴平阳秘的。当具有较弱的阳化气能力时,全身上下无法正常的布散阳气,这导致全身也无法正常的弥散阴精,使其只能在机体的某个部位停留,使“阴成形”得以产生,所以说“阳化气,阴成形”主要是高度概括了产生整个肿瘤的机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中医肿瘤的治法

3.1清热解毒

临床工作中许多肿瘤患者具有邪热炽盛的临床表现,如口渴、局部灼热和发热等,清热解毒法是治疗这些症状的主要措施。肿瘤和周围的炎症、水肿等病症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药来控制和消除的,虽然该药在一定程度上对肿瘤的发作具有控制作用,但是有时候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4]。在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指导下,可以将羌活和附子等这些少量辛温之品加入到大剂苦寒药中,这样不但具有散热的效果,同时能够将玄府开通,使阳气得以布散,从而可以大大力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3.2化痰除湿

形成肿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痰湿的聚集,所以在有些肿瘤和肿瘤发展过程中,将化痰除湿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要使用经过验证的处方药,这些药物可以使用在任何具有痰湿凝聚的现象中,如经久不消的肿块等,都是由痰湿凝聚引起的,这时可以将少量的辛温之品加入到化痰除湿的基础上,使阳气布散的目的得以实现,从而可以将治疗效果不断提升。

3.3扶阳温阳

苍白的面色和沉微无力的脉象等都是肿瘤患者出现的一些症状,如果无法彻底改变肿瘤患者的阳虚体质,则基本上无法将肿瘤治愈,而扶阳是对阳虚体质进行改变的重要基础,温性的中药是扶阳的主要方法,因此“阴成形”就是肿瘤的定位,虽然其具有各种复杂的临床表现,但是命门火衰和寒痰凝结是其主要的根源,所以扶阳和温阳应该治疗的根本方法。

4、“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中医肿瘤治法的指导意义

目前在中药治疗肿瘤的过程中,选择使用的中药都是通过药理研究后具有抗癌功能的,在治法中遵循的辩证原则主要是以毒攻毒和清热解毒抗癌等,将这些治疗方法使用到临床中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是经长期治疗后其效果并不理想[5]。所以中医认为,在治疗肿瘤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贯穿“阳化气,阴成形”的理念,这是肿瘤治疗中最为主要的,正邪气交锋的过程就是产生肿瘤的过程,从而使正气抵抗不了邪气。在人体内部正常流通阳气是“阳化气”的根本目的,如果没有足够的“阳化气”,则会时使“阴成形”得以产生,从而导致产生肿瘤。因此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对“阳化气”一定要高度的重视,其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将具有针对性的处方科学的制定,将人体内的阳气充分的调动,从而可以在全身畅通无阻的散步阳气。

5、结论

由此可见,大部分肿瘤患者的病理基础主要是由于阳气无法正常布散所导致的,因此《黄帝内经》中“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肿瘤中医治疗过程中的指导意义非常重要。“阳化气,阴成形”主要是对肿瘤的本质和病理高度的总结和概括,将导致阴阳失衡的原理找出来,恢复阳的化气功能,同时能够正常的形成阴,从而使阴阳的状态可以保持平衡。

参考文献

[1]李爽,沈涛,祝捷,陈陆双,刘毅,由凤鸣.试论“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中医肿瘤治法的指导意义[J].四川中医,2015,33(07):34-35.

[2]胡文斌,张华,宋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为骨肿瘤防治提供新思路[J].西部中医药,2015,28(08):51-53.

[3]杨向东,赵希忠,贾英田.用“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指导结直肠癌的辩证施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2.

[4]张卫华,于天启,杨宏光.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恶性淋巴瘤的中医证治[J].新中医,2012,44(02):186-187.

[5]赵希忠,杨向东,贾英田.“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直肠肿瘤治疗的指导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2):2359-2360.

论文作者:彭文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8

标签:;  ;  ;  ;  ;  ;  ;  ;  

浅谈“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中医肿瘤治法的指导意义论文_彭文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