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师集群发展的推进器论文

项目:教师集群发展的推进器论文

项目:教师集群发展的推进器*

贲友林

【摘 要】 生物学、经济学领域的“集群”适用于教育领域。集群思维为名师工作室的集群发展奠定了基调,项目成为教师集群发展的推进器。项目本身要有价值,完成项目的过程也要有价值。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有策略,规则相对简单,凸显分工与协作结合的原则。评价项目,不是看项目本身的完成度,而要看项目是否成为教师集群发展的推动器。

【关键词】 集群发展;项目;名师工作室

一、问题:建立名师工作室,教师就能集群发展吗?

当下,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的建立,如雨后春笋。名师工作室如何开展活动,是否就是上课、研讨、听讲座、写文章?当一群教师以“名师工作室”的名义集聚在一起,是否就像微信群中“拉”几位好友即成为“群”那样的操作?是否有了“群”就能在“群”中促进每位教师抱团并获到更好地发展?这里,从“集群”的视角做一个审视。

“集群”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生物学领域,主要指基于一定利益关系而以“共生形式”存在的种群之间的生活圈。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集群”被逐渐运用于注重生产功能关联性的区域经济学领域中。1990 年,美国学者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次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构建出专业化的生产要素优化洼地,它强调空间组织对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和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泛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除了功能要素外,这些集聚现象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地理分布的相邻性和效益的增值性。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给出定义,即“产业集群”是指一群在地理上邻近且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他们具有产业联系而且相互影响,通过联系和互动,在区域中产生外部经济,从而降低成本,并在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学习氛围中促进技术创新。集群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如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集聚一起形成高等教育园区,实现集群发展。

从上面对“集群”的阐述,可以梳理出一些关键词:相邻、增值、联系、影响、互动、促进。由此可见,工作室的一群教师簇拥在一起,在物理层面上的聚集并不足以形成集群,还得看工作室成员之间能否产生有机的联系,形成共生效应。工作室成员各自发展愿景的一致与各自水平层次结构上的分化,集群内部个体之间形成了一种有竞争,但主要是功能性和资源性的互补关系。集群发展,并不是实现彼此走向相同,而是异质、异步发展,但发展的方向一致,彼此的发展都给对方启发,在共享、互动中成为他人发展的资源与“镜子”。不过,集群思维只为名师工作室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并未提供具体的发展导向和路径。

二、探索:以项目为教师集群发展的推动器

南京市贲友林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之初,就确定以“学为中心”小学数学课堂为研究的项目,在全面改变课堂教学结构,调整教学关系,使学生能动、自主地学习,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成就一支高起点、高品质、高发展的数学教师团队。具体如何实施“学为中心”小学数学课堂这一研究项目呢?如何在项目研究与实施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集群发展?我觉得在项目的大与小、远与近、虚与实方面,工作室需要更为务实与具体的研究子项目。

回到课堂,在与数学教师的访谈与调研中,我发现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这些问题,有的是其他老师或学生问我的问题;有的是我小时候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那时候的我未问老师,老师也未给我们解释;有的是我在教学中遇见的问题。数学学习,不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吗?对于这些问题,数学教师又知道多少,又会如何作答呢?“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不就需要真正关注学生视角的这些问题吗?

一是项目本身要有价值。项目要具有前瞻性。项目研究的内容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针对现状通过项目的实施期求改变,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项目要具有实践性。项目研究的内容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研究项目,必须动脑想、动手做。研究的过程,就是做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有价值。项目研究要融入日常工作,将日常工作过程变成项目研究的过程,将研究项目的过程变成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项目是个大任务,需要团队分工、协作才成完成,这是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研究的过程是“让美好发生”的过程。

悲剧不断,舆论纷纷。有指责家长的,有指责学校的,更有指责网游公司的……但为什么更多的游戏玩家没有走火入魔,发生悲剧?

二是锁领域、建机制,提升入驻企业品质。Z公司根据中物院科技资源基础及绵阳市产业发展结构,将孵化器入驻企业锁定在智能制造、新材料领域,并制定了严格的创业项目和创业企业入驻孵化器的筛选、培育及毕业机制,制定了Z公司孵化器入驻管理办法、入驻流程、入驻项目和入驻企业评估流程以及入驻企业毕业管理办法等,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孵化器入驻企业的品质,也为孵化器服务资源和功能配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Z公司非常重视创业苗圃工作,三次承办中物院军民融合创新大赛,充分挖掘院内好项目、“好苗子”,吸引了包括水溶性UV涂料等35个优质项目落户孵化器。部分在孵企业情况见表1。

具体实施,首先是寻找问题,搜集问题。工作室成员各自以自己及周边学校的学生为对象,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他们通过对数学教师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调研问卷、访谈等方式,广泛搜集问题。

在每人分头搜集问题之后,大家相聚在工作室的QQ 工作群中,将搜集的问题发布出来。这一汇聚,我们工作室共整理出了200 多个问题。最初不少教师觉得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但这一分工合作,大家惊讶地发现,“问题”真不少。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有价值、有意义、值得研究的问题。于是,我们工作室的全体成员集中在一起,大家各自发表对问题价值的看法,通过交流、讨论,甄别、遴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何研究,如何写作,我们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几位教师先试水写出几篇样稿,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形成初步框架后全体成员再行动。这些问题,谁来研究,谁来执笔写作,我们采用了在工作室QQ 群中,大家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教学经历自主申报、认领的方式,如果遇到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都有研究、写作的意愿,那就采用合作的形式。在研究、写作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再提交QQ 群中大家一起研讨;发现有用的文献资料,上传到工作室QQ 群中与大家共享。

从上面所述的工作室开展项目研究的案例,我们进一步分析,让项目成为教师集群发展的推动器,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数学学习中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视野中的问题,就是我们工作室接下来要一起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这一子项目研究入手,得到了工作室所有老师的一致认可。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有策略,整体谋划,统筹推进。要建立机制,明确责任。我们工作室商定,每周二、四、六,工作室公众号推文,教师轮流提供文稿。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规则相对简单,凸显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因为,完成这样的项目,是一群人在做事,而非各做各的事。这里的分工与协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工协作。问题研究与文稿撰写,看似一个人在执笔,却是一群人在共同思考。正如新兴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彼此独立,又相互协作,在企业间实现装备、人才、技术、资本的共享,生产要素可以高效使用和组合,而这也是产业集群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写作,只是一个终端结果;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众创式创新、开放式创新、集群式创新的特征。项目的研究,推进了工作室的建设,推动了工作室教师的专业发展。这里,分享几位工作室成员的感受与感悟。

丁爱平老师:学生视野中的问题千奇百怪,我几乎从未想过,因为深究下去,有的是中学数学知识、高等数学知识,而这些早已被我遗忘,我悲哀地发现我水桶里的水所剩无几,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研究这些问题过程,给我带来非常大的帮助。首先,它推动我,甚至逼迫我继续学习,使我的学科教学知识获得了提升。很多问题是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的,我多次请教高等院校的专家、我的同行、我们工作室中的同伴,无形中组成了一个个流动的学习共同体,一个问题引发了一群人的思考。

王倩老师:问题的研究,让我从被动关注学生的想法逐渐走向主动关注学生的想法,视角的转变让我更加贴近和理解学生,逐渐学会从儿童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收获了一次次意料之外的偶遇。工作室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碰撞也开拓了我的事业,常常为教师们发现问题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而感叹,也在不断地学习和分享中建构出更加完善的学科认识。

写出初稿后,大家在QQ 群中再交流、讨论、斟酌、修改。之后,在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中发布,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先学习,写下学习所得后转发。

1.如何选择项目?

与产业集群的集聚性效应不同,专业集群不会主动集聚,因此需要从工作室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明确研究什么项目。但这种顶层设计不能人为地主观臆造,而是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选择、确立项目。

(2)单列“所得税费用”总账科目,并在“业务活动表”中增加“结余总额”“所得税费用”“净结余”三个项目;如此,会计制度才能更好地配套税务法规,也才更能清晰地反映民非组织的财务信息。

通过对建筑物外形的设计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也能满足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BIM技术可以在进行设计时考虑各种气候因素,还可以降低建筑的能耗,达到节能的效果[3]。例如,对于建筑的通风散热方面,在建筑设计初期,通过BIM技术分析建筑的开口面积和建筑物的架构,保证建筑物形体的设计可以在夏季阻挡太阳光辐射。

2.如何实施项目?

持续近一年时间,我们工作室所研究的系列问题在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推出,关注、转载人数不断刷新,江苏教育出版社发现我们这一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很有价值,很快与我们达成了出版协议。

我喜欢秋天和小雨,这可能是我的悲剧人格。每当我冲动地拿起笔来,总祈望自己的故事是在清凄的秋天里,在潇潇的雨界中有条不紊地款款展开……

如果在肥料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需要思考不同肥料处理背景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结合实验结果分析无肥区、常规施肥区以及5个缓控释施肥区的产值与纯收入对比,5个缓控释施肥区在收入上均比无肥区更高,而常规施肥区则位居第6位。其中纯收入最高的为处理4区,它的收入可达到2.98元/m2,而无肥区收入最低,只有1.05元/m2。

规则相对简单,就是发挥集群的优势与特点,这也是受到“涌现”理论的影响。2000 年,日本科学家中恒俊之在《自然》杂志上发布了一种“黏液菌走迷宫”现象。单细胞的黏液菌没有大脑或神经系统,但将它们均匀地布置在迷宫内,迷宫出入口分别放两块他们喜欢的琼脂,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这些黏液菌便可找到连接迷宫出入口的最短路线。起初科学家们推断黏液菌群中存在一些“先锋”(pacemaker)在发号施令,但大量实验表明黏液菌之间并无差别。事实上,黏液菌是通过依外部环境而变的“环腺苷酸”的分泌来调节个体的行为,而并非听从更高阶层的指挥。伊芙琳·凯勒(Evelyn F. Keller)和李·谢格尔(Lee A. Segel)用数学建模的方法佐证了这一生物学现象:当简单的个体遵循某种简单的规则会形成意想不到的复杂结构。这种“自组织”和“去中心化”的现象还能找到许多,例如鸟群的在空中保持飞行的列队、蚁群合作筑巢、神经网络或城市邻里的形成,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更为本质的逻辑,即一些基本单元或个体,遵循少量的规则,可生成极为复杂的结果。基本单元本身并不单独表现这种性质,而集群后所显示的能力超过了个体成员的加和,这被称为“集群的智慧”,也是涌现理论的核心理念。“集群智慧”,就是发挥集群内每位成员主观能动性,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简单生成复杂”的效果。

3.如何评价项目?

评价项目,不是看项目本身的完成度,而要看项目是否成为教师集群发展的推动器。通过项目实施,完善集群共联共通、共建共享机制,发挥集群内部集聚效应,增强集群内部凝聚力量,激发集群发展规模效应和集约效益,增强集群发展竞争能力,全面提高集群成员的发展水平与质量。

好的项目,推动教师集群发展。集群成员之间文化相互影响,资源充分利用,大家通过共同工作来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大家在一起实现共同的目标。教师集群发展,形成三种意识。一是团队意识。一个工作室就是一个团队,工作室的每位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动目标。二是责任意识。每位教师要按照团队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要求,在团队中承担某个角色,并积极、努力地完成分担的任务。三是协作意识。在承担和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与其他组员进行协作,相互帮助。

美国咨询专家乔尔·布力克(Jole Bleeke)和戴维·厄恩斯特(David Ernst)在《合作性竞争》一书中指出:“和谐的关系取决于沟通,而顺利的沟通又取决于相似的价值观。”项目,让工作室成员积极地相互依赖,履行个人责任,并促进性的互动,彼此互补,既合作又竞争,共同的价值观,大家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卓泽林,杨体荣.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集群建设的发展导向及其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2019(11):16-23.

[2]高雯,周君,塞德里克·A·卡兹,艾弗拉·托马拉.集群的智慧——论涌现理论在波哥大城市设计中的应用[J]. 城市规划,2019(4):100-104.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78-0015-04

【作者简介】 贲友林,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18)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师发展专项”重点资助课题“名师集群式培养实践研究——以南京市名师工作站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a/2018/02。

标签:;  ;  ;  ;  

项目:教师集群发展的推进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