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适度产业增长与结构升级的思考_增长速度论文

促进我国适度产业增长与结构升级的思考_增长速度论文

促进我国工业适度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促进我国论文,思路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0)09-0003-05

一、工业增长中面临的问题

1.工业增长速度下降的现实及进一步变动的态势

从1994年宏观经济紧缩以来, 我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1995—1997年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2.6%,比1992—1994年的高速增长期降低7.5个百分点;1998—1999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8.7%,又下跌近4个百分点。工业增速已连续7年下降,从1992年的21.2%到1999年的8.5%,降幅达12.7个百分点。

2000年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有所回升,第一季度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0.7%,比去年第四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与1999 年第一季度的增速相比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同比增长率达11.9%,增速比前两个月加快1.5个百分点。可以说, 工业增长速度出现明显回升并有加快的势头。这是否意味着工业增长将要走出低迷的困境,而驶向那条久违的快车道?我们认为,至少目前还不能得出这个乐观的结论。从各所有制工业的增长态势和各工业产业的变动特点看,工业增速回升的基础依然较为脆弱。

从各所有制工业的增长态势看,与1999年相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保持较快增长,股份制工业和外商控股工业增速依然较高,但集体工业的增速仍较低。2000年第一季度,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6%,增速与1999年第一季度相比加快0.3个百分点;股份制工业和外商投资工业分别增长13.3%和14.4%,增速分别比1999年同期降低0.9和升高0.8个百分点;而集体工业只增长7.7%,增速比1999 年同期还低0.8个百分点。 由于现在集体工业在我国工业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其它所有制工业,集体工业对整个工业增长的拉动或影响均很大,因此,集体工业的增速不回升到较高水平,整个工业的增速难以较快回升。

从工业产业的增长特点看,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增速在拉大,而这种势头取决于投资的增长态势;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增速在扩大,但传统产业的增速对整个工业影响很大。2000年第一季度,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比1999年第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长9.8%,与1999年同期的增速持平。重工业增速明显加快,主要与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技术改造投资有所加快以及出口大幅度扩大有关。但投资增速的回升势头还相当弱,出口高速增长的拉动作用恐难以持续较长时间。

2000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继续高速增长,尤其是信息通信产品增长很快。第一季度,载波通信设备、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微机、集成电路等产品的同比增长率为16.3%—73.1%,移动电话机的增速高达1.4%。 这反映了国内市场对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的强劲态势。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目前毕竟还很低,对工业增速回升的推动作用还相对较低,如第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在超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也只有1.6个百分点,其余9.1个百分点的工业增长仍然是靠传统产业的贡献拉动的。而传统产业的各个部门中增速变动差别很大,大多数传统工业品的生产增长在市场相对过剩的条件下仍回升乏力,所以,从工业的增长特点来看,目前对整个工业增速的较快或较大回升,还不能寄予过高厚望。

2.制约工业增长速度的原因

工业增长速度的下降,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市场需求的制约。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发展角度看,工业的生产规模已经很大,基本上实现了由产品短缺向相对过剩的转变,工业生产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二是从改革角度看,改革开放的推进使各种所有制工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级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和扶持不断减少,市场机制对工业增长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

与其它产业相比,工业增长所以受到市场需求的更大制约,是因为在国内生产结构中,工业的比重已经相对过大,产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更为突出。工业的比重过大,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就是改革前片面推行工业化,使工业的比重上升到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明显过高。现实原因则是工业部门的改革和开放相对快于其他产业,非国有经济在工业中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条件和增长空间,包括外资在内的非国有资本主要集中于工业部门。工业的生产比重过大,从理论上说就是工业品的供给超过了人均收入和需求结构所决定的正常水平。因此,在总需求紧缩或相对疲软的条件下,工业增长速度受到了首当其冲的影响。

从消费需求对工业增长的制约看,主要问题在于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按可比价格计算,1996—1997年平均增长11.3%,1998—1999年下降为年平均增长9.8%;在消费品需求增速下降的过程中,农村的消费需求增速一直低于城市,1998年低0.7个百分点,1999年低0.8个百分点,2000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低1.3个百分点。1999年,城市居民以30.9%的人口,购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1.3%,而占总人口69.1%的农村居民,只购买了另外38.7%的社会消费品,可见城乡的消费品需求差距有多大。导致农村消费品市场疲软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3%,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相比低1.5个百分点;1999 年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3.8%,比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低5.5个百分点;2000年第一个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只增长1%,考虑价格因素也只增长1.3%。正是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从而消费水平低,限制了农村消费品市场进而全国消费品市场的扩大,制约着工业生产的较快增长。

从投资需求对工业增长的制约看,主要问题在于民间投资增速的下降。1991—199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34.7%,投资需求的高速增长拉动了工业的高速增长。但1996—199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为14.1%,1998—1999年进一步下降为年平均增长9.6%,其中1999年只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国内民间投资增速的大幅度降低。1991—1995年,国有经济投资增长29.6%,而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投资分别增长44.1%和20.7%;但到1998年,国有经济投资增长19.6%,而集体经济和城乡个人投资分别只增长3.5%和6.1%;1999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长6.1%, 而集体经济投资是0增长,城乡个人投资也只增长6%。民间投资增速的低迷状态,影响了全社会投资增速的回升,制约着工业增长的速度。

从出口增长对工业增长的制约看,主要问题是出口增速出现大幅度波动。1991—1995年,出口年平均增长19.1%,对工业的高速增长起了很大的拉动作用。但是,1996年以来出口增长大幅度波动,1996年,出口增长下跌为1.5%,1997年回升到20.9%,1998年又跌落到只有0.5%,1999年再回升为6.1%。出口增长的剧烈波动, 并且主要表现为大幅度下降,是造成工业增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工业增长受到需求制约,与工业品的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也有较大关系,这主要是受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影响。

二、工业结构演进中的障碍

1.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的表现及影响

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基本表现,是在工业产出结构高加工度化的过程中,一般性加工工业一直占很大比重,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的比重变动不大,高加工度化阶段向技术集约化阶段转变的进程相当缓慢。同时,在工业资产结构中,这种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态势更加突出。

80年代以来,不论是在工业净产值结构中还是在工业增加值结构中,大多数一般加工工业的比重都没有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相应地,技术相对密集的加工工业的比重上升很缓慢。工业产出结构升级缓慢与资产结构的变动有很大关系。工业固定资产结构从80年代以来存在着逆高加工度化的态势,而工业总资产结构的这种态势更加突出,特别是在90年代以来。在这个过程中,工业资产结构的变动也就没有明显表现出技术集约化趋势。显然,工业资产结构的升级缓慢制约着工业产出结构的升级。

工业结构升级缓慢不仅存在于制造业结构中,也存在于各个产业的内部结构、以及产品结构和品种结构中。其结果是,在工业品的市场供给中,低档次、低质量的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一直占很大比重,而高档次、高质量的产品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即使在工业品过剩相当突出的行业,也相对短缺。这导致工业品供给对内不能适应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和生产领域技术升级的需要,对外不能较快提高国际竞争力而扩大出口。工业增长速度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与工业供给结构的问题有很大关系。

2.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原因

工业结构升级缓慢是从8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随着90年代工业的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大,特别是工业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局面的发展而显得日益突出起来。我国的工业结构升级一直未能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有技术、体制和规模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技术原因看,主要是装备工业的发展滞后影响了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工业结构升级尤其是由高加工度化向技术集约化转变,要以工业技术进步为基础,工业技术进步要以产业技术更新改造为条件,产业技术改造要依靠装备工业提供适当有效的技术装备。而我国装备工业的发展滞后限制了工业结构升级链条的运转。由于国内装备工业不能提供较高水平的技术设备,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只能主要依靠进口,而进口的技术设备价格很高,大多数企业难以承受投资的压力,这就限制了企业技术改造从而技术进步的进程。在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的条件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升级显然受到较大阻碍。

第二,从体制原因看,主要是市场机制未能对工业结构升级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从80年代中期到1997年,特别是1992—1997年,工业结构基本上是在工业高速增长中变动的,市场需求真正起有效调节作用主要是在1998年以后,因而尽管宏观产业政策从90年代以来一直强调加快工业结构的升级,但实际上缺乏市场力量的有效推动。另一方面,国有工业的产业布局不合理和国有企业改革滞后,也影响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影响了装备工业的较快发展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的上升。

第三,从规模原因看,主要是集体工业和个体工业的企业规模小,影响了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80年代以来,城乡集体工业和个体工业在我国工业结构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对工业结构变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但大多数集体和个体工业特别是农村工业企业的经济规模较小,在没有与城市大工业建立技术经济联系的条件下,这些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受到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其他互补性投入的制约,多数企业的技术进步相当缓慢。这导致这些企业难以发展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难以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而在工业高速扩张的过程中,这些企业的生产增长很快,不仅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而且对整个工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促进工业适度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思路

1.工业增长速度与结构升级的关系

1999年,在工业增长速度较低的条件下,工业增长质量明显改善。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99.3%,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 其中总资产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1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提高1.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降低2个百分点。工业增长质量改善的另一个表现, 是工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明显快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99年工业增加值增长8.9%,而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0.2%,实现利润增长52 %,税金总额增长9%;同时,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15.2%, 企业应收帐款净额的增幅也回落4.1个百分点。

尽管工业增长质量的改善是建立在前两年工业经济效益较低的基础上的,带有一定的恢复性质,但这种工业增长速度下降或较低条件下的增长质量上升,表明了工业增长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第一,从企业角度看,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较低的企业增长速度下降幅度较大,而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较高的企业仍保持稳定增长;第二,从产业角度看,一般性加工工业和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降幅较大,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从产品角看,低档次、低质量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增长速度降幅较大,而高档次、高质量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保持较快增长。这种工业增长结构的变动,实际上就是工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并有利于结构升级进程的推进。

从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看,工业增长速度与工业结构升级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1999年以来工业增长质量的提高从而工业结构升级的演进,就是在工业增长速度不高的条件下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而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的经验表明,工业增长速度过高,市场机制不能对工业结构升级起有效的调节作用。当然,如果工业增长保持适当的速度,市场机制才能对工业结构升级发挥较大的调节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对工业结构变动已经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政府的工业结构政策也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去发生影响,因此,要加快我国工业结构的升级,心须重视在保持工业适度增长的条件下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

2.保持工业适度增长,加快工业结构升级

目前工业在我国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已经过高,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应当使工业增长保持适当速度。从需求角度看,消费品需求基本上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出口增长将继续对工业增长起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只要投资品需求不出现大的波动,市场需求对支持工业实现9%—10%的增长速度没有问题。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大的扩张, 工业增长仍可能出现过高的速度,但同时也将导致工业增长速度的波动。也就是说,从目前工业增长速度的变动趋势看,增长速度继续下降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而出现过快增长的势头则仍有一定可能。宏观工业增长政策的取向,应当转向主要防止工业的过度扩张,而不是继续去推动工业的较快增长。至于要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则应当将加快增长的重点放在第三产业上,而改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工业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倾向。

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是比推动工业较快增长更为重要的事情。在工业保持适度增长的条件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动工业的结构升级:

第一,加快装备工业的发展,推进工业技术进步,带动工业结构升级。在“十五”时期,应当适度控制消费品工业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相应提高重加工业的投资力度和增长水平,尤其是提高装备工业的投资比重和产出比重,改进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通过宏观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推动工业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工业技术进步,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较快发展及其比重的较快上升。也就是说,要将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任务结合起来同时推进,来加快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第二,推进国有工业的产业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强市场机制对工业结构升级的调节作用。“十五”期间,应当加快国有工业产业布局的存量调整和流量重组,降低国有经济在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中的比重,相应提高在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同时,通过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发展国有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国有产权体制适应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环境,增强市场机制对国有工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调节作用。

第三,促进集体工业和个体工业提高规模经济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我国乡镇集体和个体工业中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水平的基本出路有两条:一是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股份制经济,拓宽地域和产业的发展空间;二是与城市大工业结合起来,发展成为大工业企业的协作配套大厂家。通过这两种形式扩大经济规模,乡镇集体工业和个体工业才能够较大幅度推进技术更新改造,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收稿日期:2000-06-28

标签:;  ;  ;  ;  ;  ;  

促进我国适度产业增长与结构升级的思考_增长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