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当代信息技术革命_未来计算机论文

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当代信息技术革命_未来计算机论文

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传统文化论文,当代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引发了教育模式的两次质变: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后者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教育如何迎接这场跨世纪的挑战?

一、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两种“命运”的反差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领域,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又总是滞后的,这是一个令社会难以容忍的二律悖反,考察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种二律悖反。

80年代初,当第一批微机在发达国家学校的课堂里出现时,有人兴奋地预言:计算机将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十几年过去了,这场革命在影视界、出版印刷界、国防部门、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先后出现了,但在学校中却始终没有发生。许多学校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计算机仅用来学习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和繁琐的程序语言,或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搬上屏幕。近年来,一些电脑公司为了赢利把各种应考“电子题库”劈头盖脑地压向早已厌倦的学生,结果当然不会受到师生的欢迎,尤其是从事学科教育的老师们,仍然偏爱他们用惯了的粉笔与黑板,同计算机世界几乎处于“绝缘”状态。

然而,与在教育领域受到的“冷遇”相反,计算机及其孪生兄弟游戏机一起,在儿童乃至成人的游戏王国中却大受欢迎,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人们宝贵的闲暇时间和大量金钱。突然冒出的电子游戏产业在全球已拥有150亿美元以上的巨大消费市场,其规模比美国电影业还要庞大,其技术更新的速度更令人难以置信:信息领域最新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投资20万美元才开发到勉强可以应用,没过多久,任天堂公司便推出了价格只有199美元的“虚拟男孩”电子游戏机;当今速度最快的英特尔处理器每秒钟执行1亿条指令,而索尼公司最新推出价格200美元的电子“游戏站”(Playstation),速度竟比前者快10倍。[①]

看来,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

(二)成功者的启示

其实,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十几年跋涉,并不都是悲剧。

80年代中期,美国苹果公司的教育家们在对教育技术的市场预测中,迫切希望研究和了解这样一个问题: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象使用书和纸一样方便时,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于是他们选取了几所学校的一些班级进行实验,为参加实验的每个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两台计算机,一台放在学校,一台放在家里,开始了一项被称为“明日苹果教室”(AppleClassroon of Tomorrow)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研究持续了10年,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②],尤其在提高教育效益方面取得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成果。

该项实验研究实质上是在探索和创设一种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因此首先受到学生的欢迎。在第一学年末,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就有了明显改善,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索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尽管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当他们逐渐熟练地运用新技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和研究各种知识和技能时,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一位四年级的老师在总结中这样写道:“学生毫不厌烦在计算机上工作,他们实际上是要求多做一些事情,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我很少看到学生主动要求做额外的作业。”过去人们经常担心:学生整天跟计算机打交道,会因缺少与同伴的交往而变得孤独。实验得出的结论却完全相反:运用新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教师们深感到,他们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的努力使他们重新审视教育的基本准则,思考未来信息社会教师职业的一系列新特点。新技术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这显然是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成效的一条重要出路。正如一位教师所言:“新技术使我保持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热情,但我现在同以前不一样,现在我是指导学生,他们自己把握着自己的教育,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信息。”

导演这场教育改革喜剧的不只苹果公司一家,所有成功的演员和幸运的观众都会获得以下共识: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因此,如果不能更新观念、改变模式,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效益,而且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如何研究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人们往往仅从表面上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因而只看到二者直接相关联的两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将引起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会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两方面都不错,但实际上,技术在对教育发生影响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文化这个重要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探讨当代信息技术已经和将会对人类的文化基础乃至生存方式带来哪些变化,再由此探讨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可能会使我们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

二、当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教育三大基石中的裂变

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世界各国都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师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而当代信息技术正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基础中引发了一场强大的裂变。

(一)阅读方式的变革

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自从印刷技术产生以来,人类已习惯于阅读文本和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查找所需信息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文本中知识与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因此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知识爆炸”的严重挑战面前,人类如何超越这一界限?“电子书刊”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在“电子书刊”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hypertext)阅读与检索方式。

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在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hypermedia)阅读。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3.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计算机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我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帮助人们理解这场变革之意义。自1985年起,我国用7年时间将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输入电脑,建立了“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当你想从此部巨著中查找气象方面有关“风”的资料时,用传统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只须键入“风”、“气象”等关键词,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与气象无关的“风”),短短6秒钟之后,电脑就会在通读《二十五史》全文的基础上为你筛选出10968段相关资料和14918个词目,组成一个特殊的文本供你阅读。[③]你若还想简化,则可再次与计算机对话,直至获得满意的信息为止,而计算机绝对会保证“百问不烦”。

了解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之后,就不难想象图书馆、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模式将要发生的巨大变革了。与此同时,培养这种新的阅读能力不仅应该从小开始,而且迫切需要给成人补课乃至“扫盲”。这已成为我国跨世纪教育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1995年,全世界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用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的销量,[④]这个数据向人类传达的信息不仅是多层面的,而且是令人震惊的。当然,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还是要以传统文本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但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

(二)写作方式的变革

在计算机席卷办公室乃至家庭的浪潮中,记者、作家、科学家、秘书乃至领导干部都在兴奋和痛苦的矛盾心态中“换笔”。相比之下,新一代学童们对键盘和鼠标“笔”的驾驭与偏爱,则是在电子游戏机“魔力”的引诱下自然发生的。这表明了信息时代对传统写作方式挑战之强烈与急剧。当代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呢?我以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完善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这不仅表现在文字录入的速度快上,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扩展使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耗费在写作中极为庞大的重复性劳动,这是对人类精力乃至生命的节省。一旦扫描输入、光笔与数据板输入、语音输入等人机接口技术,以及“眼球跟踪器”等电脑视觉系统和机器翻译等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将会出现更加“友好”的人—机对话界面,加快电脑写作模式的普及,这对于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节省和写作效率的提高将更是难以估量的。

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写作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印刷时代的写作是以文字的写作为主,只有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夹杂着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有时配上插图。而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象、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则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媒体”的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图文并茂的写作能力要从小培养。多媒体“脚本”的写作与制作会越来越普及,甚至会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开设的必修课。

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电子文本的结构变化给写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变革更加剧烈。传统文章与著作的写作都有固定的线性的文本结构,而电子文本则是灵活多变的网络式超文本结构。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文章只能列出章节的标题,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写作和调阅的文章则需要把每段落甚至关键词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并使相互之间建立起多种网络化联系通道,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尤其重要的是,对每篇文章乃至章节都应选择最适当的“关键词”来概括其内容,以便给读者提供迅速简捷的检索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文章纳入信息社会中巨大的“文章数据库”。

4.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当超文本、超媒体的电子读物和依靠“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环球巨型资料信息库出现之后,以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被打破了,读者根据自身需要所调阅与组合成的许多文本结构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读者的“创作”成果,在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中,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这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而支撑这种能力的则是更加灵活、开放,也更加复杂、高效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思维。这种新思维方式又将外化成更加智能化的人机一体化的阅读—写作方式,由此开拓越来越广阔的创作时空,并呼唤与此相适应的未来教育模式。

(三)计算方式的变革

传统计算能力仅与数学和数学教育有关,当计算机的应用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后,迫使人们去探究数字与数值计算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与转化,这就大大拓展了计算的概念,并使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字化”。

1.从数学计算走向用“基2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

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基石是以“比特”(信息的最小单位)为支点的“基2代码”,任何领域的问题要想交给计算机来解决,必须先将其转换为能够用0和1这两个数字来表示的“计算机语言”。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实质,就是探讨如何用“基2代码”和二进制来表达各个领域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该领域进行数字化模拟。如今,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惊人发展,尤其是软件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各种工具平台的出现,纯数字化的计算机语言正在从“前台”退到“后台”,各种“友好”界面的出现,使人们交付给计算机处理的问题指令逐渐由数字化、专业化转向通俗化、大众化。经过这样的“改头换面”,计算和计算机以公众所喜闻乐见、易学易用的形式步入千家万户,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

文字的数字化可以看作计算机步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奠基石或里程碑。此后,文字所表达和描述的世界都可以转化为二进制的计算机语言了,而计算机也开始从技术上升为文化。至此,作为人类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读、写、算,在计算机语言文化中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了,这对未来社会与未来教育的挑战与促进是可想而知的。

3.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中的计算机仿真世界,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和教育模式。

计算机文化并没有就此止步。当她征服了比文字更加复杂的声音世界和图象世界乃至将时间之矢综合进来的三维动画世界之后,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了。而把计算机文化的这个新的发展转化为现代技术,并由此改变人类整个生存环境的则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奇迹。

“多媒体”技术的含意并不是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体,而是将各种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并自如地分解、组合,这正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来实现的。如今,从图书馆中的巨著,到用声音、图像表达人类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图片、胶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巨大的资料库,都可以被数字化处理后浓缩、隐身于微小的光盘之中。这些高密度的压缩数据在光、电的运载下,时刻都纵横驰骋于高速运行的环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之中,随时等待和人类的智慧实现跨时空的“联网”与“激发”,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财富与乐趣,开创着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天地。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这两个概念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亮相”的时间还不足5年,但却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使“地球村”越变越“小”,使整个世界越来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以上我们探讨了从印刷时代转变为电子化的信息时代,作为文化之根基的阅读、写作、计算能力将面临的挑战与变革,仅从这小小的窗口中已不难看出,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跨世纪文化—教育变革之急剧与深刻。传统教育注重文化的传承,现代与未来教育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由此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文化的超越有量变也有质变,每当文化的根基发生实质性变化之时,文化的质变也是不可避免的了。由此入手,才能更深刻地洞察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三、教育如何步入信息时代

中国与发达国家物质条件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也不同,因此中国步入信息社会的道路,尤其是教育走向信息时代的道路与发达国家显然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绝不能强调这种差异而甘居落后。我们更应研究异中之同,扬长避短,加速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使命与标志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但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其主要标志又有哪些?这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极其模糊的概念,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此,我不想多加评说,仅想提出一个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现代化显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从当代世界任何一个被公认为基本进入了现代化阶段的行业和部门来看,虽然情况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我认为,这可以看作是部门或行业现代化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步入现代化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部门或行业是绝对不可能步入现代化的。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现在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部门都已发展成最庞大的部门或行业(无论从业人员、受教育人数、经费投入还是社会影响,都超过社会中任何一个部门),因此这个最庞大部门的效益和现代化程度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但至今教育部门仍然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教师还仅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工作,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每天都要从事大量极其繁重的重复性劳动,学生更是被大量重复性、低效率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教育领域必须加速实现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这场历史性的变革将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并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师的岗位不仅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而且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总之,将教育领域信息化的程度纳入学校教育和区域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之中,对于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更好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走出目前教育严重存在的一系列误区和困境,有效地提高教育改革的成效,尽快培养出一大批能适应21世纪信息化竞争的国际环境的优秀人才,提高全体国民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与素质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人可能会认为,发展教育技术,推动教育工艺革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国目前许多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哪有条件投资教育领域的高科技呢?其实普及与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提高,就不可能有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普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信息技术大大加快了远距离教育发展的步伐,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智力资源从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输送。邓小平同志历来强调面向现代化必须参与世界发展高科技的竞争,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发展高科技我们还是要花点钱,该花的就要花。前几年,有的外国科学家问我,你们在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搞加速器?我说,我们是从长远考虑。现在看来搞对了,决心下对了,起码争取了几年时间。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⑤]小平同志的话对我们认识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教育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育现代化的对策思考

对教育未来的预测与展望同对教育现实的剖析,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而探讨由现实走向未来之路,则属于教育的战略或对策研究。

下面,我们仅从我国教育如何迎接高科技的挑战这一侧面,作一些对策思考。

1.要在高科技与教育改革的结合部上,加强对世界前沿的跟踪研究。

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世界前沿的跟踪研究十分重视,也舍得投资,但在高科技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结合部上,与世界前沿的差距极大,而且至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步履缓慢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在这一结合部上尽快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配备现代化的研究设备与条件,研究人员不仅要有技术专家,而且要有心理专家、教育战略专家和各领域的学科教育专家,并形成一个开放、流动的研究群体。建议在北大、北师大等博士点比较全的综合性大学设立研究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国家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站,并向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大、中、小学教师开放。

2.尽快建立教育软件资料库。

与国家实验室结合起来,组建教育软件的搜集、研究、开发、评审和管理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以改变目前我国教育软件开发与软件市场的混乱状态和低水平重复性开发造成的人力、物力资源巨大浪费状况,缩小我国教育软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3.尽快在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尤其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

当前在全国流行的计算机培训模式不仅已经陈旧,而且不适合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并建立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竞争机制。在师范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不能光学计算机操作和程序语言,应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与本学科教育相关的工具平台和优秀教育软件,并使每个师范生都能了解和研究信息时代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使他们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促进派。

4.有计划、有选择地逐步在全国建立一批教育现代化实验学校。

不仅要注重实验学校硬件环境的建设,而且要在软件建设和干部、师资培训,尤其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上展开竞争与合作,还要注重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将会给教育带来哪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提出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并逐渐实现实验学校之间尤其是实验学校与相关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网,加强我国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的整体实力。这样才有可能紧紧捕捉住各种机遇,在跨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不断提高中国教育的水平、实力和地位。

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与丰富的人力资源相结合,定能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中,谱写创造性人才涌流的新篇章!

注释:

① ④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02页、第8页。

②资料来源:http//www.research,apple,com/go/acot.

③叶舒宪:《阅读革命与文化变迁》,《中国贸易报》,1996年1月19日。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83-184页。

标签:;  ;  ;  ;  ;  

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当代信息技术革命_未来计算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