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牡丹工业园区省级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初探论文_李民德,练永国

菏泽牡丹工业园区省级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初探论文_李民德,练永国

菏泽牡丹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摘要:文章阐述了省级区域创新中心的内涵,探讨了牡丹工业园区建设区省级区域创新中心的必要性,分析了有利条件、制约因素,提出了园区省级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总体目标,介绍了重点建设任务,论述了牡丹工业园区省级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对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后提出了建设省级区域创新中心的政策需求和建议。

关键词:工业园区;区域创新;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

一、建设背景

区域创新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地方经济和产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主导产业明确、主体互动频繁、创新环境优越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涌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山东省累计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在市委、市政府“打造四省交界科学发展高地”战略要求,牡丹区积极转变发展思路,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

牡丹工业园区在政府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下,已成为聚集创新资源、培育创新型企业、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菏泽市经济增长最快、发展动力最足、创新潜力最大、创业氛围最浓的区域。特别是2013年理顺高新区管理体制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提出了“退二进三”“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和“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牡丹区定位于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信息、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新型服务业。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新发展,在园区内构建一个整合企业、市场、政府、高校院所、信息机构等资源的区域创新中心,组建专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进驻园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服务,对于降低园区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本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对于推动园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对于让牡丹区融入国家“中原经济区”、“一路一带”和山东省“蓝黄两区一圈一带”重大战略,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的区域创新中心,就是指那些能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供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以支撑与促进社会创新活动的部门和机构。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重要为两类:一类是能直接参与到服务对象的技术研究过程的平台,如生产力的促进中心、各级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工程技术的研究中心等;另一类是通过为创新主体提供技术、管理与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咨询的平台,诸如科技的评估中心、科技的招投标机构以及市场情报信息中心等。当然,也包括一些为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与合理配置而提供服务的平台,如人才中介市场、科技创新条件市场等。

一方面,随着近年以来牡丹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科学创新是园区实现产业化高速发展的基础和助推器,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与地方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息息相关,但是现有很多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却相对薄弱,无法为本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研究与创造,如果没有区域创新中心提供科技支持,这些企业从事简单加工和制造及服务的现状将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变。

另一方面,建设区域创新中心是使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个关键因素。然而,虽然我们在科学研究方面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越来越大,地方的社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组织逐步走上正轨,也获取了不少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但是由于很多科研机构与生产开发存在一定的脱节,无法将科研成果及时进行二次开发和投入生产,实现其最终的现实价值,这种情况在高校科研组织中尤其严重。再重大的科技成果无法得到突破并投入生产,都无法创造任何社会生产力。由此可见,一方面是企业缺乏科研创新,另一方面是科研机构无法深入进一步的开发,两者缺乏必要的交流和联系,信息不对称,无法实现和谐的无缝对接,这就需要区域创新中心来提供专业的服务,使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其产业化。同时,高素质高水平的服务机构还可以承接大量的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来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区域创新中心不论是在数量与服务水平,还是自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必将对政府相关部门工作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直接关系着我们政府职能的转变进程,使政府的职能得到彻底的转变。

三、现有条件

(一)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创新基础优势明显。

1、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推进科学发展。多年以来,牡丹区积极鼓励企业攀登科技“精尖”高峰,围绕商贸物流、牡丹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连续多年实施骨干企业膨胀升级计划;出台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奖励办法;举办科技项目洽谈会,搭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间的智力合作平台。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家,实现产值1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6%。同时,加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专项治理,推动“蓝天碧水工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强化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成果丰硕。

近年来,牡丹区围绕打造科学发展和邻边经济高地核心区目标,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产业等各种优势资源,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以牡丹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突出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广泛深入开展招商活动,加快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城区南部的千亿级万福河商贸物流区,已拉开了建设大框架,中国牡丹商贸城、毅德商贸城、居然之家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中心老城区改造相继吸引了绿地集团、匹克集团、中北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投资开发,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市综合开发项目37个,总投资420亿元。同时,牡丹区将着力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了马岭岗商贸物流配套加工、牡丹特色、胡集木材加工、沙土食品加工、皇镇保税物流等六个功能完善的产业园,为科技项目引入、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3、大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文化科技产业美丽绽放。

嘉利华荣文化产业园投入运营,盛华牡丹展厅建成开放,全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亿元。以牡丹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9家,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到160余家;盛华牡丹产业园建立了国家出口牡丹监管示范区,牡丹花茶首家取得“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尧舜牡丹与美国皮科医药公司合作,成立中美牡丹生物科技研究院,新增国家发明专利4项。牡丹籽油、牡丹胶囊、牡丹化妆品等一批牡丹深加工产品的批量上市,标志着牡丹产业正由过去单一的观赏、药用走向深层次、多领域开发利用之路。

4、坚持“产城一体”发展思路,城市建设快速推进。

万象城、毅德新城、居然之家、银田农贸城等项目快速建设,拉开了万福河商贸物流区的发展框架,拉动了城市南部发展。高职学院、长城路、鲁商凤凰城、盛世牡丹新城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城区北部开发,推动了牡丹文化旅游新城区建设。加快实施中心老城区开发改造,建设商业综合体、精品商业街,促进了商贸市场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乡镇坚持“镇园一体”发展思路,加速推进了4个重点镇、6个特色产业园、35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二)创新中心建设制约因素

1、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近年来,园区内虽然存在一些中介服务机构,但服务机构种类不全、质量良莠不齐,公共信息资源企业难以共享,不能满足园区企业创新发展对技术、信息、金融、人才等方面的需求,不能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提供良好的服务。

2、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还不够成熟。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区域性的区域创新中心是在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双重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相关促进与规范这些机构市场秩序方面还缺乏一定的法律法规体系。很大一部分区域创新中心还没有较为明确的法律身份、经济地位与管理体制,这些都导致该类机构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多头管理、无序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等现象;

3、不具备较好的公共信息基础,行业内信息流通不畅。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依赖于公共信息平。

四、总体目标方向

建设区域创新中心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旨在整合科技系统、园区管委会等各方资源,搭建一个集项目储备、项目咨询、知识产权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企业孵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窗口,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问题,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园区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园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发展。

到2018年,在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牡丹区特色创新体系,进入省级区域创新中心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更加健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充满活力、高效协同,深度发展,人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效率显著提升,为到2020年建成更加完备的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五、重点建设任务

在当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环境下,综观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企业创新要素离不开信息、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建立省级区域创新中心必须围绕企业创新的需求开展工作,结合园区实际情况,确定省级区域创新中心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园区科技创新网络服务平台、园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园区内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服务示范。

(一)构建科技创新网络服务平台

1、搭建文献资源服务平台。

整合现有科技网络资源,通过技术上的集成链接,整合相关网络信息资源与数据库,从实物资源、网络数据库和集成服务三个层面上搭建资源丰富、开放共享、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的文献资源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公用,从而为园区创新型产业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支撑。

2、搭建科技创新咨询服务平台。

整合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代理服务机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协会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服务资源,并把整合后的服务平台和服务方式引入园区,为园区内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政策解读,企业发展规划,科技项目申报,专利规划、申报、管理、维权援助,科技成果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进行企业现场管理、企业研究方法创新等科技创新服务。

3、搭建技术转移、交易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地方科技活动周、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等交易平台,积极为园区企业搭建优质的国内外技术转移、技术交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公用,拓展服务站的服务领域,扩充服务站的服务功能。

4、搭建产业集群数据库

围绕园区产业集群研究开发一批专业数据库,可通过关键字检索、二次检索、全文检索、在线查询等手段,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数据库资源服务,满足园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信息资源需求。

(二)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在园区建立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专利战略联盟,搭建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建或引进专利代理机构、科技律师事务所、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构成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形成由技术战略联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队伍等组成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围绕园区内企业的需求特性,通过柔性引进专家或外聘专家的形式组成科技创新服务团队,从而组建一支学科背景多元化、服务领域专业化的专家队伍,以提高为园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服务的能力。

(三)开展科技创新服务示范

通过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团队,从而为园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开展以下科技创新服务:

1、科技信息服务,包括提供国内外科技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标准文献、硕博士论文等查询服务。

2、专利策划申请服务。帮助企业挖掘行业技术的空白点,进行发明创造,提高企业专利创造、保护和转化水平。

3、项目策划咨询服务。对企业申请国家和地方的各类科技项目,如火炬计划、创新基金、农转资金、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攻关项目、科技进步奖等,提供可行性研究、策划咨询和申报辅导服务。

4、新技术企业培育咨询服务。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要求,引导企业培养、引进科研人员,申报各类知识产权,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加强科研开发,推动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谋发展,帮助企业确定发展目标,从而以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各项要求,培育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发展规划和战略规划咨询服务。为企业分析行业竞争环境,协助企业建立最佳战略规划及制定发展规划,并为各级政府提供区域发展规划、项目规划等决策咨询服务。

6、科技人才培训。结合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的推广应用,为园区内企业开展创新方法辅导及人才培训,提高园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活力,帮助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六、对“两区一圈一带”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对于推动牡丹区以及菏泽市融入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和国家层面“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等重大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与“蓝黄两区”遥相呼应。

强化“东西帮扶”发展成果,进一步加强与“蓝黄两区”城市和地区在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创新发展,互联互通,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牡丹区与东部地区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为实现共同繁荣创造良好的环境。

2、服务“省会城市群”经济建设。

以突破菏泽为着力点,以创新理念驱动牡丹区发展,建设和完善一体化现代交通网络,转型升级优势产业集群,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扩大经济总体规模,建设成带动辐射东明、鄄城、郓城、巨野、定陶等县及周边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省的区域性城市群经济圈,促进菏泽在中原地区快速崛起和健康发展。

3、促进“西部经济隆起带”转型发展。

依托新亚欧大陆桥交通优势,协同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临沂等鲁西城市,加快菏泽禀赋性资源开发、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牡丹区成为山东新型文化科研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在融入西部经济隆起带的同时,打造“鲁南城市带”上的鲁西明珠。

七、政策需求和建议

加强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对于加速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集群升级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从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打造多层次叠加性创新集聚区,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环境。

1、加快形成社会资金与政府基金合作共担的资金支持体系。

2、完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考核范围。

3、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间合理流动。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参考文献:

[1] 刘传谨.菏泽市牡丹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分析与设定研究.天津大学.2014

[2] 马建民,刘贞利,张东印.菏泽市牡丹区节约集约用地探索与实践.山东国土资源.2012

作者简介:

1、姓名:李民德 出生:1978年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单县

2、姓名:练永国 出生:1981年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曹县

论文作者:李民德,练永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  ;  ;  ;  ;  ;  ;  ;  

菏泽牡丹工业园区省级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初探论文_李民德,练永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