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长时间血液透析和常规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论文_刘会喜,陶永媛

(解放军第202医院血液净化科 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夜间长时间血液透析和常规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血液透析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夜间长时间血液透析;对照组行常规透析,分别对其透析开始后6个月内的各项营养学指标进行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态上的区别。结果:两组患者的各项膳食营养指标摄入量均、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除治疗后的血磷外)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SGA得分分别为(13.9±2.3)分和(16.8±3.1)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应用夜间长时间血液透析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其营养摄入量的增加,而且能够降低其血磷水平,实现营养状态的改善,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夜间长时间血液透析;常规透析;尿毒症;营养状态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5-0173-02

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患者都存在营养不良、状态消耗的情况,甚至因此而导致其他相关并发症,甚至死亡[1],如高磷血症的发生可诱发肾性骨病、心血管不良事件等,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国内外关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研究结果均显示,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积极的营养监测和在营养干预十分重要。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夜间长时间血液透析和常规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内科学》中关于尿毒症的诊断标准,且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治疗时间≥0.5年。

排除标准:有心脏器质性病变患病史的患者;合并肝脏病变的患者;合并其他恶性病变的患者;合并精神病的患者。

将患者按照血液透析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均为50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患者的年龄在21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7±3.6)岁。其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的患者有23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的患者20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7例。患者的透析时间在6个月到63个月之间,平均(31.9±2.3)个月。

对照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患者的年龄在20岁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3.3)岁。其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的患者有25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的患者19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6例。患者的透析时间在6个月到66个月之间,平均(33.1±2.1)个月。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透析时间等方面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夜间长时间血液透析治疗,透析仪器选择德国生产的费森尤斯4008s型血液透析机,透析器为聚砜膜,透析液选择碳酸盐溶液,透析液流量为300ml/min,血流量在200-250L/min之间,透析时间从夜间22:00-23:00开始,至次日造成5:00-6:00结束。每次透析时间为7.0h,每周三次。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透析。透析仪器、透析器、透析液等同观察组,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血流量在200~250L/min之间,每次透析时间为4h,每周三次。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并对其透析开始后6个月内的各项营养学指标(包括治疗开始时和治疗6个月后的实验室指标:白蛋白(ALB)、血磷、血钙、全段甲状旁腺素(iTPH);主观综合性营养评分(SGA)以及膳食营养摄入量:脂肪、蛋白质、热量、钙、磷、钾等)进行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态上的区别。

其中,主观综合性营养评分(SGA)[2]的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体质量、饮食情况、胃肠道症状、饮食相关功能障碍、肌肉和皮下脂肪消耗、水肿、腹水等,每项评分在1-5分之间,总得分在7~35分之间,得分越高,患者营养不良发生风险越大。

膳食营养的摄入量记录方法:由专业营养师为患者制定详细饮食计划,并通过费森尤斯卡比专业膳食计算软件对其主要营养成分的摄入量进行统计和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别对两组患者各项营养学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可见患者的各项膳食营养指标摄入量均增加,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的比较,除观察组血磷显著下降并低于治疗后的对照组患者外,其余指标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SGA得分分别为(13.9±2.3)分和(16.8±3.1)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为两组患者治疗开始和治疗6个月后各项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结果。

3.讨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评估是一个综合性判断的过程,本文分别比较了夜间长时间血液透析组和常规透析组患者的膳食营养摄入量指标、实验室指标及主观综合性营养评分等,结果发现,只有治疗后的血磷水平以及主观综合性营养评分的比较,有夜间长时间血液透析患者显著优于常规透析组患者的情况。

血液透析患者会因治疗中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影响食欲,在无正确指导的情况下,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但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除磷外的能量、蛋白、矿物质的摄入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提示透析治疗中磷的清除量与患者的预后有较大关系,诸多研究认为血磷升高是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只有通过减少营养摄入降低磷摄入量,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而夜间长时间透析可以在增加饮食中其他营养物质摄入量的同时降低血磷水平,其SGA得分也显著降低,提示其对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改善其预后效果都有着积极作用。这与孙丽君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其还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质量、非瘘管侧上臂周径、非瘘管侧上臂肱三头肌皮褶厚度、非瘘管侧手握力等指标进行比较,也未见明显区别,但总体上夜间长时间血液透析组仍略优于常规透析组。

总之,通过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应用夜间长时间血液透析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其营养摄入量的增加,而且能够降低其血磷水平,实现营养状态的改善,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娟,李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氨基酸平衡及管理对策[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14):2738-2740.

[2]肖伟,黄卫民,田亚.非夜间长时间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营养状况的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2-64.

[3]袁艳辉,戎殳,张翼翔,等.透析中心夜间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磷代谢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14,13(3):140-145.

[4]孙丽君,梅长林,戎曼,等.夜间长时间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J].中华肾病杂志,2012,28(1):16-18.

作者简介:刘会喜,男,汉族,1973年4月生,辽宁沈阳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血液透析,科室:血液净化科,工作单位:解放军第202医院,三甲

论文作者:刘会喜,陶永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  ;  ;  ;  ;  ;  ;  ;  

夜间长时间血液透析和常规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论文_刘会喜,陶永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