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优秀战略的障碍与对策_文化论文

出版业优秀战略的障碍与对策_文化论文

出版业精品战略的障碍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对策论文,障碍论文,战略论文,精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代呼唤精品,人民期待精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所提出的“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口号,使广大出版工作者深受鼓舞。

突出重点、多出精品,是出版事业依据内在规律,跃升繁荣新台阶的必然趋势。全国出版界和出版工作者从多出好书到多出精品,从精品工程到精品群战略的实践过程中,各种出版战略迭出,示范性、导向性、标志性出版物群体大量涌现,大中型丛书套书成批步入市场。在1996年举办的中国出版成就展上,一批批出版“骨干工程”和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出版物的展示和推出,充分显示了“八五”期间精品出版的丰硕成果。同时,有关精品和精品战略的认识不断得以丰富和深化,如:

精品就是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积极的意义,能充分发挥“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同时也树立了出版社的形象和标识。

精品必须经过历史、时代和社会的检验,思想性艺术性统一,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精品的规模、精品的市场份额造就了精品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精品就是典型,抓精品为了带动整体,形成精品整体。精品战略是繁荣的核心,繁荣的标志,其作用是带动出版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为使精品战略真正落到实处,推进出版繁荣和发展,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精品战略面临的障碍以及行之有效的对应性措施。

一、实施精品战略面临着制约性障碍

障碍之一,思想认识偏误

在精品图书出版工作中,由于客观原因及内在操作实践的局限,对精品和精品出版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着某些误区:

误区之一,片面追求“包装”。在实践精品出版的过程中,有些出版社为了提高图书的销售价格和总码洋,策划推出豪华装帧的成套礼品书,以显示精品“大制作”的特点。豪华“精品”图书多以少儿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以名著为主,价格昂贵,利润可观,成为竞相出版的热门图书,后扩展到各种限量发行的珍藏本。目前的顶级礼品书可谓特精装本《二十四史》,其定价16万元,限量发行100套。另有《北洋军阀史料》33册16开精装,定价1.6万元。豪华制作的“快捷精品意识”助长了选题撞车,被人讥曰:“包装精美价格高,内容重复新意少。”30年代,西方出版界曾时兴豪华精装风。有识之士如企鹅出版社针对时弊,掀起“平装书”革命,推出一系列平价新作,一跃而成著名出版社。随着读者购书心理的日趋成熟,靠豪华包装赢得市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特价书市的火爆在一定意义上只是对图书定价过高的消解。1996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万有文库》,80%定价在10元以下。新书预告后,两个月内邮购定单就达3000多份。中国少儿出版社随即推出《特价少年精品书库》,平均每本3至5元,比市场平均水平低25%,又一次引起社会关注。

误区之二,精品就是学术专著。由于各地重视精品出版,加大了经济扶持力度,因而在精品出版中或多或少地偏向于读者面较窄的专业学术图书,导致“两个效益”分离,“精品”就是学术专著,就是赔本书。同时,忽略了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广大读者对文化精品的需求,这很难说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出版方向。为此,有的出版社提出了“大众化精品、通俗性名牌”的口号,开拓优秀的通俗读物。

误区之三,忽略精品内容创新的要求。如有的编辑习惯于就轻驾熟,编辑意识落后于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进程,垂青内容陈旧,但表述比较严谨、编校质量尚可的名家书稿。“诸子百家”、“四大名著”、《莎士比亚全集》、《安徒生童话》,各种名著套书比比皆是,如“莎翁全集”1996年就有6个版本。1996年党校订货会上,30几家出版社共有近70种《红楼梦》。据统计,有关革命史的教材全国有180多种版本。这已成为“不好不坏、又多又快”,内容雷同的低层次重复出版的重要原因。

误区之四,片面追求畅销。畅销书(Bestseller)概念在欧美定义为在销售上暂时领先的图书。如今,西方出版界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畅销书经营模式及标准。如畅销书分小说和非小说两类,不包括教科书、政府出版物、儿童画册、年鉴辞书、地图和大多数专业书;书评报刊定期刊登排行榜,评选畅销书;畅销书畅销原因多与作者声誉、社会热点、书评介绍、广告宣传有关。但是,畅销书最本质的要素是把图书出版物作为纯粹的商品。由于高额商业化投入,畅销书的发行量最终若达不到设计要求,就有大亏损的可能。

畅销书对出版社及编辑们有很大的诱惑力。有文章介绍说:吃透形势,看准热点,是畅销书策划的根本。因此,名人自传、股市诀窍、帝王演义、考试指南,走马灯似地转。连卖书的都说不准到底什么书真正畅销。而长销不衰的图书则往往是那些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的经典作品。

误区之五,重赏出精品。一些出版社或杂志社为了征集佳作精品,不断提高稿酬标准,甚至推出几十万元的高额巨奖。丰厚的金钱能否迭出传世名品?前一时期曾经一度沸沸扬扬的文稿竞价,一个书名“竞”了100多万元的高价。但去年某地举办文稿竞价会,20多家文艺出版社发表声明,联合抵制文稿竞价,以至会场冷清,成交寥寥。而近年来得以读者好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方面见长的小说作品都没有经过商业性重奖炒作,以自身平实、本真的面目去自然地接受社会的检验,赢得读者的信赖和时间的检验,发行量稳步上升。

障碍之二,非法出版猖獗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不法分子以地下出版和盗版活动为业,牟取暴利。近来,盗版及非法出版活动出现了新动向:作案目标转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图书、精品图书和畅销图书,如《我的父亲邓小平》出版后,某一省城就有7种盗版本。《围城》盗印本有10余种,200多万册。《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和《新华字典》有几十种盗版本,有的地区销售的全是盗版本。连法律出版社新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单行本,也是人非法盗印销售。音像、电子制品的盗版和非法出版活动更是猖獗,给精品出版和发行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危害。

1997年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出版管理条例》,1997年10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保护知识产权、遏制侵权盗版活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于非法活动“成本”低、获利高,加之低定价对购买者有一定的诱惑力,估计侵权盗版和非法出版活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不会自行消亡。

障碍之三,文化创作浮躁

在经济大潮中,社会浮躁心理引发文化、学术领域炒作泛滥和创作贫乏,以致“整理”文化一哄而上。书稿中,搭班子拼凑的选本多,个人独立创作的著作少;互相转抄的教材多,苦思竭虑的原创作品少。以往一部力作需要多年的磨练,需要长期的生活体验,需要几百万张卡片的资料积累。一些沧桑感、忧患感和历史凝重感极其明显,震撼读者心灵的优秀作品,不是来自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就是作者长期落户乡村,体验本色生活的结果。以长篇小说为例,五六十年代,我国每年出版长篇小说几十部,但留下了《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优秀传世之作。如今每年几百上千部作品,但缺乏精品:选题构思雷同,多在“家族史”、“私性故事”、“新现实主义”等陈旧题材中徘徊;思想内容平庸,情节拖拉,中篇小说长篇化;语言艺术粗糙,严肃、艰辛的文学创作被揶揄为“写字”甚至“码字”。学术著作、普及读物以及社会各界极其关注的少儿作品也是如此,重复改编的多,原创的优秀作品寥寥无几,更不能提经世致用的经典作品了。“原创”精神的萎缩既表明作家、学者们的创造性能力的衰微,也点出了实施精品战略不可回避的难题:出版资源处于卖方市场的运作状态。稍有名气的作者,门前的编辑排成长龙,稿约长达数年,连学生、弟子也搭车上路。近年来中国出版界在国际书展上表现出旺盛的版权“购买欲”,也与出版资源的相对短缺有关。

出版资源相对贫乏、急功近利的炒作降低了出版的水准。出版社在出版策划中也急于见到成效,热衷于你编我选,炮制文化“快餐”,这种重“整理”策划、轻组织“原创”的倾向,必定导致图书结构低层次重复:教辅读物、普及政治读物、低幼少儿读物、生活读物、普及工具书尤为严重,如全国辞典工具书出版达4000种,《成语辞典》有80多种版本。读者形容说:书名重复,内容雷同;泛泛而论,毫无新意;互相抄袭,胡编乱造。加之图书编校质量极其不尽人意,1994年检查20家部属出版社的23种图书,合格率为13%;检查9家出版社9种古籍今译图书,没有一种图书合格;检查16家出版社32种图书,合格率为31%。北京市检查了中小学课本,合格率只有33%。第二届国家图书奖在评选过程中发现,有些堪称“精品”的辞书,编校质量的低劣难以使人置信。

障碍之四,市场容量限制

我国现阶段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导致以精品为主导的一般图书市场的容量限制。十余年来,我国图书出版品种持续上攀,从4万5千种上升到10万种,但图书的销售一直在60亿册上下徘徊,增长停滞,成为发展的瓶颈。每年350多亿的图书销售流转额中,1/3是计划价格、计划调拨、计划供应的中小学教材。

市场容量对精品战略实施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读者的购书水平很低,1996年人均购书约30元,只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3%,无法托起可以容纳大量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品图书买方大市场。尽管娱乐等高消费领域的开支不断攀升,但作为购书、读书的主体——知识分子群体相对贫困,“买书的没有钱,有钱的不买书”,一般图书,特别是以积累文化和专业图书的精品销量受到明显的制约。

其二,流通不畅,图书市场的可供品种少影响了读者的选择。美国的图书市场上有100万种可供图书,最大的超级书店备货30多万种。1995年,日本出版新书5万多种,可供图书50万种,最大的销售店备货40万种。我国的县级书店一般备货三五千种,城市销货店可达万种,超大型全国书市备货10万种,但无法长期维持。有人估计80%以上的新书出版后无法上柜供应。即使这样,1996年全国积压图书还达81.39亿元。

其三,图书的生产和流通极需资金的支持。一般的产业,100万的产出需要30万的投入。出版经营活动,某种意义是资金运作。在自由资本经济模式的图书出版过程中,图书库存备货大约是年销量的1~2倍。而我们现在的出版社的格局,既小又散,多数为三五千万的年营业额,资金水平极其有限,稍大一点的出版工程就犹豫不决。因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精品战略的实施极待经营观念以及资金的支持。

障碍之五,运作机制不善

一是体制制约。我国现行出版社大多是行政性产物,受垄断经营保护,各把一方,有两个特点:小而全;模仿行政机关而缺乏产业竞争的优势。在计划经济历史条件下,这种建制的运行曾经是有效的,但目前的弊病越来越明朗了。出版社分布、结构、规模、专业分工等的趋同化,以及编、印、发“一条龙”的封闭式内循环,必然造成小农经济的经营效果。出版单位的自主经营没有落到实处,宏观调控也无法到位。小生产、大传播,违背了优化社会分工和集约经营的原则,无法产生相当的产业规模和经营效益,更无法提联合舰队远度重洋了。

二是机制逐渐退化。从80年代后期推行开始行的“三项制度”改革逐渐流于形式,而使平均主义“大锅饭”日趋严重,无法为出版单位落实市场主体地位和实施灵活经营机制提供保障。

三是消极心理因素。在市场竞争面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不是指靠“政策”倾斜来救命的依赖心理,就是急于求成的功利心理。这显然与精品出版的内在规律相悖,如兰登书屋一本35万字的语言词典,用80年的时间修订。《牛津大辞典》编纂时间长达70年。《辞海》编纂20多年,修订10多年。《汉英词典》编纂和修订了18年。

二、突破精品战略实施障碍的对应性措施

实施精品战略对出版界整体来说,是繁荣、管理、改革并重的系统工程,包括落实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以编校质量为中心的图书全面质量的提高、机制建设、队伍建设,等等。要突破制约性障碍应注意以下对策:

倡导“原创”精神,优化创作氛围

出版精品战略有待于学术研究繁荣和文化创作繁荣。我们在出版工作必须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出发点,贯彻我们党对思想文化的领导和指导原则,与科技、学术、文化界有机协作,坚持引导,鼓励原创,提前介入,积极组织,并特别注意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领域的开发和探索,特别注意有独特见解的学术思想,特别注意发掘和培养有创作潜力的中青年作者,以此优化和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氛围,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至今,出版界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探索推动原创的组织工作,如10年前就有出版社尝试博士论文丛书的出版,现已成为不少出版社的出书热点。有的出版社通过提前买断版权或支付创作补贴的方式,解除作者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有实力的作家潜心投入创作。这些都是支持原创的釜底加薪之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挑战是正常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允许不同学派的学术争论,鼓励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但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越要重视出版策划的价值取向。既要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引导多种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又要善于吸引人类丰富的思想文化艺术成果;既要弘扬主旋律,不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成果影响,多出把握时代脉搏、推动社会发展、培养高尚情操的主流之作,又要兼顾读者评价尺度和取舍的多方面和多层次,使我们的出版物在更广泛的人民大众层面上得到感染,以此更好地服务全局、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开发出版资源,优化出版策划

多出精品的源头和关键就是出版资源,尤其是智能化的出版资源如稿源、创意和策划。出版的挑战和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对出版资源的领先开掘,并进一步进行含有创意的重组和构建。如一本理论普及读物以“邓小平的一百个重要观点”为主题,通过哲理杂谈叙述成书,这一创意使这本通俗读物免于习俗。有的出版社在设计选题时,注意形成出版的链式反应和可持续良性循环,如大词典——小词典——专业词典;也包括作者群体的吸引、团结、扩大、培养和延续。如此循序渐进,前后衔接,不断扩充阵容,利用优秀图书引导读者,启动和催化市场,把市场的潜在购买力尽可能圆满地转化为读者现实的市场行为。

从形式和作用来看,策划是一种新的市场经济的产物,把图书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塑造整体的图书形象和图书品格,开发和把握市场。优化策划应当掌握两条原则:一是强调出版的本质功能——选择性传播。二是强调出版的群体行为,而不是某个编辑的松散行动。

汲取世界精华,引进国外版权

自我国参加国际版权公约以后,版权贸易不断增加,翻译引进作品连年增长。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各地引进版权项目共2515项,但图书市场上可见的优秀的社科、科技翻译图书及文学作品却寥寥无几。除电子计算机类等图书外,多为版权进入共有领域的外国文学名著,翻译作品的总量和品质远低于五六十年代或80年代初中期。据两家较大的科技专业出版社统计,他们所出版的科技翻译图书的比例不到出书总品种的2%。文学作品也是如此。没有足够的翻译出版物,限制了我们对世界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的了解。许多研究人员只能通过阅读原版书或零星地获得有关信息,成本极高而传播效率极低。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引进和翻译外国优秀作品,关系到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大事,精品翻译出版关系到我国发展的全局和未来。因此,应该彻底摒弃无足轻重、无关大局、无所作为的思想情绪,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吸引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举,认真筛选确有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外国作品翻译出版。当然,版权引进要切实把好关,避免负面影响,促使翻译出版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出版物市场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世界出版物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出版物走向世界的投路之石就是精品图书,但这一精品图书群体的内涵必须包容世界文化的精华。中国出版物要走向世界,首先不可避免地要在国内市场上与外国的出版公司一决胜负。引进版权也为我国出版业学习他人经验,利用国际出版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壮大自身实力,进军国际市场,打下必要的基础。对外版权贸易工作开展较好的出版社,不仅取得了规模效应以及与国际出版基本同步的效果,还以大投入、大产出,以及调查市场、占领市场、建设市场、引导市场四位一体的国际规范的出版操作方式和手段,给出版同行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动态优化规划,实施滚动发展

制订和落实中长期出版规划和计划,是实施精品战略的重要工作,起着提纲挈领的结构布局和组织落实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落实规划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充实、完善规划,不断地推出标志性精品出版物,以此作为支撑点调整选题思路和构架,动态优化选题规划和计划,增强市场驾驭能力和引导能力。例如浙江教育出版社以服务教育、繁荣学术、积累文化为出版主题,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材建设任务的同时,按照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逐步规划和积累有关素质教育的读物,形成百科知识系列读物(《中国少年儿童少儿百科全书》、《21世纪小小百科》、《拉鲁斯青少年百科》、《世界野生动物百科》、《儿童生活趣味百科》、《科普长廊百科》等)和心理学学术研究系列读物(《心理学百科全书》、《20世纪心理学译丛》、《心理学通览丛书》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追求文化品格,塑造CIS形象

塑造优秀作品和出版者的整体形象,以自身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品位,形成出版品牌的整体优势,即CIS出版形象的建设目标。CIS(Corporation Identify System)译为企业识别系统,在国际上被称之企业的连贯性、长期性发展全盘概念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CIS的核心是形成企业产品开发和营销的主题,并由此表现出企业的风格追求。其实,CIS包括很多细节性内容,如金盾出版社以服务打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1995年的图书总定价达2亿元;一些出版社在图书版权页上印上电话号码,以示对读者负责;有的出版社设立专职宣传推销机构,以每年投入上百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用于图书及形象宣传,为出版业的CIS运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有的出版社形象策划更是独具匠心,他们与书店联合举办希望工程认捐赠书活动,几位文学大师的签名本在10多分钟内认购一空。此举立即成为媒体新闻和读者谈论的话题,为其图书大批进入市场作了很好的舆论铺垫。但CIS的核心是产品,即出版的精品战略及其成果,如日本的讲谈社出书涉及几乎所有门类,但以美术、文学、历史图书为特色;牛津大学出版社以高水平的社科学术著作和语言工具书为特色;简氏公司以军事年鉴为特色,这些出版CIS成效很值得我们借鉴。

加快技术进步,提供助推动力

随着新世纪的日趋逼近,涉及出版业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成熟。以中文排版系统为基础,大部分出版社装备了各式各样的微电脑,开始接受作者们的磁盘稿件。第一部长篇小说《钥匙》已经上网,可供全球Internet网上用户阅读部分章节。相当数量的出版社开始试用或部分使用网络技术。有关出版选题及流程管理、财务经营管理、发行销售管理等方面出版专业应用软件也有不少,但一般没有进行完整的效能配置和利用,多为单机运行或磁盘交换,操作平台常为已经陈旧的DOS系统。出版行业“八五”期间的技术进步重点多在排版和印制方面,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九五”时期,出版业技术发展的方向,除了加强电子出版以外,出版综合管理网络(即“金版工程”)的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计算机技术武装和支持出版的切入点是以增强精品图书的开发和销售能力,建立计算机辅助编辑、校对系统,以及出版经营决策系统,更新工作程序,全程监控和优化成本核算和经营分析,以开拓和发展新的出版经济增长点。出版综合业务网络的建设,除了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适用性以外,人员素质、作业习惯和其他非透明性障碍因素不可低估。

注重出版营销,完善经营管理

精品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动态经营过程。出版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党的宣传方针,但图书的生产、流通又必须遵循市场机制的一般要求。我们的任务是如何通过实施精品战略和出版营销策划,落实“两个效益最佳结合”的任务。择优立项、质量保证、经济扶持、效益追踪、激励育人等机制的建立完善,全面质量综合考核以及全程成本动态监控都是有效的管理措施,但出版营销的基点是利用精品图书群的优势,控制和提高某一领域市场份额。出版经营运作较好的出版社为增强经营管理力度,一改编、印、发三大传统环节部门,成立直接面向市场的新机构——市场部或策划宣传部。

延伸扩展发行,营造统一市场

精品图书的销售发行,需要营造全国统一的出版物大市场。首先是端正图书销售的指导思想,增强图书销售竞争的公开性和公正性,改变“集团”林立、地方垄断销售的贸易壁垒,组织名社好书活动,向读者推荐精品图书,扩展图书发行,让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自由地去寻找和选择精品图书和优秀作品,真正做到优胜劣汰、避免低层次重复出版。二是形成不同层次的图书销售网络。批发中心及大书店上规模、上阵容,小书店专业化、特色化,加上计算机销售系统,以国有书店为主,逐步建立综合性书店、精品书店、专业书店、超市专柜等分层次销售网络系统。三是推进连锁经营,鼓励发行行业,包括出版社自办发行普遍实行连锁经营,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如今在北京、上海、南昌、广州、武汉,以及美国旧金山等地连锁经营的席殊书屋,以其资产连接方式、统一的CIS设计和三五百家网点的组建目标引起圈内人士关注。四是以读者俱乐部、书友会等形式,加强专有读者群体的组织建设;以读书征文活动、报刊专栏辅导,引导读书活动,推进读者的学习和素质提高;建立读者数据库,实施针对性追踪,建立读者的直销网络。

科学公正健康,引导出版评论

实施精品战略,需要开展科学、健康的出版评估,倡导积极的出版评论和批评的氛围,消除不公正的偏爱心理和吹捧现象。一部作品好不好,要经过历史的检验,要由人民来评定。书评在我国读书出版界一直是一个薄弱领域,仅有的少数书评难免有投桃报李、互相吹捧、商业炒作之嫌,根本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图书评论,新闻界和评论界也在埋怨:如今图书评论已经没有批评的权利。评论已经成为炒作的工具,只能表扬和吹捧。赞美之语怎么说都觉得不够,批评一点就暴跳如雷,甚至组织反击或者对簿公堂。而在美国,尽管只有10%的新书被人评论,但每年发表的书评达20万篇。具有较高权威、并被文坛普遍看重的书评杂志是《纽约时报书评》。这家于1896年创办的刊物,16位编辑每年大约从7000本书中评论2000本。它的任何褒贬文字,皆能引发剧烈反应,引来赞颂之言或抗议文章。

市场机制是一种竞争机制,严肃、客观、科学的评估是公平竞争的基础。如何开展严肃、认真的书评,倡导社会读书风气、推动出版业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

动员各方力量,打击非法盗版

为保障精品战略的顺利实施,除加强出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公道和自身的尊严、利益外,还要充分采纳各种反盗版技术,设置侵犯版权隔离墙,以让盗版者无利可图来遏制盗版和非法出版活动。当前常用的有效措施包括降低销售价格,集中投放市场、防伪标识和防盗印技术等。如果广大读者的打盗打非行为得到鼓励,这对遏制盗版无疑是更加有效的。

除此之外,实施精品战略还需要深化出版改革。出版作为一种政治性、文化性、专业性都很强,又是计划性生产占较大比重的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格局中已经不多了。其他行业的资金为寻求平均利润率正在以各种名目或方式向出版业流动或转移,海外的大出版商也正虎视眈眈地窥视着中国图书市场这一块肥肉。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对市场变化具有极大影响的精品图书群上,赢得这一场逐鹿华夏的竞争,唯一的出路是在坚持正确的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的积极作用,借鉴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分类指导,理顺关系,使出版单位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同时,逐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现有生产基础进行改造、扩建、兼并和联合,营造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个充满生机且有利于竞争的出版格局和出版机制,从根本上转变出版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实施精品战略提供发展的舞台,推动精品出版工程的良性循环。

标签:;  ;  ;  

出版业优秀战略的障碍与对策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