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_邓小平理论论文

试论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过程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伟大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出现引导社会变革的伟大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教育思想),正是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的要求和我国社会变革的需要而产生的。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它是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和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家,他是从革命战争的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考虑教育的,他的教育思想是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联系的。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他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战略家,他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的高度来看待教育的,他的教育思想是同建国以后党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任务相联系的。在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常务工作,他的教育思想是同全面整顿,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相联系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是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统领全局的战略家,他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的高度抓教育工作的,他的教育思想是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联系的。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来观察处理教育问题,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发端

据现有资料,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发端可追溯到本世纪30-40年代。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在领导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就十分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把它看作是胜利进行革命斗争的保证。

1929年,邓小平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红军红七军,建立了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张云逸等在争取、团结、改造参加起义的原国民党军队过程中,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31年2月,邓小平率红七军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红七军政治部举办训练班,为崇义、上犹两县培养干部。据有的老同志回忆:“邓小平同志还给我们讲过课,主要讲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共产主义ABC等内容。”训练班除了上政治课,还进行军事训练。邓小平还在瑞金县城同善社举办过一期干部培训班,有60多人参加学习,他亲自讲课,为苏维埃政权输送了人才。①

有关邓小平早期的革命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的资料尚有待进一步收集和发掘。这一时期,邓小平的教育思想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重要的是武装战士的头脑

《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一文,是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的卷首之作。邓小平指出:“由于过去对民众缺乏民族的教育特别是抗日的教育”,“造成了动员新兵的极大困难,且使入伍者缺乏坚定的意志与作战的勇气”。因此,对新兵进行工作,“重要的是武装战士的头脑”,在巩固新战士与提高其战斗力上,是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其极大作用的。”在谈到对新兵的教育方法时,邓小平反对“完全用长官的严厉统制办法”,主张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以便“推动新战士自觉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②

本文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部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部队的政治工作者对战士应取的态度以及部队中的新老战士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问题,不仅在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对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工人教育、农民教育、学生教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邓小平教育思想(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端之作。

(二)教育要为战争、生产服务

这是邓小平在《太行山的经济建设》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点。他指出:“抗战胜利还要经历一个相当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战争、生产、教育,是敌后的三大任务。我们一切为着战争的胜利,生产正所以保障战争的胜利,教育则为战争、生产而服务,把三者密切地结合起来,就是不可战胜的力量。”③邓小平从太行山敌后根据地的实际出发,正确地处理战争(政治)、生产(经济)、教育(文化)三大任务之间的关系,从革命战争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教育为战争、生产服务的方针。

二、建国初期的邓小平教育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7月,邓小平调中央工作,任政务院常务副总理(后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邓小平在担任常务副总理期间,经常主持讨论教育工作,对新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给予了具体指导。这一时期邓小平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主题,在教育思想上提出了如下主要观点:

(一)教育计划要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配合

1952年10月,邓小平到任不久,就从国家建设的全局出发,在代中央起草的关于教育部的综合报告的批语中提出了“教育计划要与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密切配合”的意见。④教育要与经济密切配合是邓小平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个基本观点是与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主张“教育要与战争、生产密切结合”,以及1978年以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的“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在处理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的问题上,邓小平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总路线、总任务(特别是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时候),从战略的全局上对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指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这里,有一个基本观点是最为清楚的,就是无论在任何时候,邓小平都重视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强调教育要与经济密切结合,并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服务。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中的一条主线。

(二)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

1954年7月,邓小平在国务院第221次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时,以《办好学校,培养干部》为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⑤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思想,是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思想相连贯的,可以看作是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立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以及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 前奏。教育是最基本的建设──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战略重点,构成了邓小平关于教育的基本逻辑。这篇讲话是邓小平建国初期的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三)青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

1955年,邓小平在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向青年们提出两点希望和要求:一是“青少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二是“青年应当努力学习”,使这一代青年都“成为识字的人,有文化的人,能够掌握科学和技术的人”。⑥在思想品德方面,邓小平提出要加强自觉纪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在这里,邓小平已经向青年们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基本要求。可见,培养“四有”新人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

(四)全党都要学会搞经济建设

1957年,邓小平在《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的报告中,从全党工作重点是搞建设的高度,强调知识、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从整个来说,阶级斗争这门科学,我们党、我们的干部是学会了。但在改造自然方面,这门科学对我们党来说,对我们干部来说,或者是不懂,或者是懂得太少了。当然我们也还有一些人才,但这些人才是很少的,很不够用的,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是很低的。从过去几年的建设来看,证明我们的知识很少,还没有学会勤俭建国的本领。”⑦这篇报告还回顾了我们党搞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只要我们党善于学习,包括向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学习,就可以学会搞经济建设,就可能避免犯大错误,否则,就要犯大错误,栽大跟头。这个有科学预见性的观点,已被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1957至1975年期间的邓小平教育思想

从1957年起,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左”的错误,导致教育工作也出现了失误。在此期间,邓小平坚持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可能的范围内,消除“左”的影响。邓小平教育思想在纠正“左”的错误的曲折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一)纠正1958年“教育革命”中“左”的错误

1958年,在“大跃进”的环境下,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导致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过多,忽视了课堂教学,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育质量,发生了失误。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时,针对当时教育领域已经出现的“左”的倾向,发表了《办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的讲话。他指出:“学生参加劳动,一必须;二适当;三可能”,“不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我们无论如何要保证有一批学生基础课学得好,否则将来要吃大亏”。他强调在教育改革中,“学校要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就不能说是成功。”⑧

从1959年起,邓小平就有意识地在自己工作职权范围内,消除“左”的影响。1961年7月至8月,邓小平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根据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关于纠正“大跃进”的错误,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精神,讨论制定了《教育部直属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会后,毛泽东审阅了这个条例,高兴地说:“总算有了自己的东西。”⑨此后,又讨论制定了《中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这些条例的制定,使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有了一个基本法规。条例针对“大跃进”中“教育革命”的“左”的错误,明确规定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学生以学习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教学与劳动的关系,教学、科研、劳动和社会活动要安排适当;正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重视理论和书本知识,又要重视生产劳动以及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服务;正确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学术。这些基本经验的总结,对于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规律,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教育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1961年至11月,邓小平在听取冶金工业七年规划汇报时,针对全党在执行知识分子政策中“左”的错误,提出要大批提拔年轻的技术干部。他指出:“这几年来,我们对技术干部关心不够,对他们的使用有问题。”⑩1964年,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干部年轻化问题。指出:干部年轻化问题,是一个全国性问题,带有方针性质的问题,要让比较年轻一点的、政治思想好的共产主义者来接班。(11)

(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整顿教育

1975年,重新出来工作的邓小平面对“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不顾“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挺身而出,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整顿,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邓小平亲自抓了科技和教育的整顿。1975年9月26日,邓小平听取中国科学院负责人的汇报时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强调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不要拖国家建设的后腿。邓小平强调指出:科技事业要后继有人,中心是要办好教育,“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要办好教育,必须解决教师的地位问题。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中教师的处境十分关心,他说:“几百万教员,只是挨骂,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2)之后,这个《汇报提纲》经过修改呈送毛泽东审阅,并准备经毛泽东同意后下发全国执行。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指出他没讲过科技是生产力的话,邓小平立即说明马克思这样讲过,坚持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后来,这一文件由于毛泽东事实上的不满意而未能下发。(13)与此同时,邓小平还批驳了“四人帮”鼓吹的“读书无用”的谬论。(14)

邓小平对各方面工作所做的整顿,使全国形势明显好转,特别是关于科技整顿、教育整顿的言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产生了强烈反响。科技、教育等领域开始打破严重沉寂的局面,出现了一些新气象。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虽因“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被迫中断,不久,邓小平在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受到了批判以至再一次被打倒。但是,整顿带来的明显变化,使长期遭受“文化大革命”苦难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邓小平在这一阶段为消除“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所进行的全面整顿工作以及有关科技和教育的论述已经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把全党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在政治上、思想上做了重要的准备。

四、拨乱反正过程中的邓小平教育思想

1977年4月,邓小平经过反复考虑,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写信给党中央,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两个凡是”。5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开始抓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同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邓小平在整个国家处于百废待举的关键时刻,高瞻远瞩,看到科技和教育在振兴中华中的巨大作用,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篇讲话。

(一)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谈话

这是邓小平于1977年5月24日,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的一部分,(15)是跟《“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谈话同时讲的,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邓小平亲自领导的教育路线的拨乱反正工作,就从这里开始了。这次谈话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第一,从实现现代化的高度,讲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了现代化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知识、人才之间的必然的联系。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因此,“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而且要“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

第二,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讲了“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

(二)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这是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的讲话,即著名的“八八讲话”(16)。这是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7月16日至21日)决定恢复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之后,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中共中央邀请了30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出席座谈会。邓小平在会议的总结性讲话的开头说:“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中央也同意了。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接着讲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关于对十七年的估计问题。邓小平认为,全国教育路线十七年的工作主导方面是红线。

邓小平指出:“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他强调指出:“现在差不多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大都是建国以后我们自己培养的,特别是前十几年培养出来的。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

第二,关于调动积极性问题。邓小平指出:“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我们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待遇。”他指出: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

第三,关于体制、机构问题。邓小平认为,“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力量统一地合理地组织起来,人数少,也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同等数量的人办更多的事,取得更大的成就。”

他谈到“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等学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第四,关于教育制度和教育质量问题。邓小平指出:“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在大专院校中先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院校。”他还指出:“高等院校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教育。”

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时,他首先提出学校“要树立好的风气”,“我们现在要把风气扭转过来,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好的风气。要有爱劳动、守纪律、求进步等好风气、好习惯。”其次,他提出:“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水平。”他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他还特意提出一项重要政策问题:“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

第五,关于学风问题。邓小平提出:培养好的风气,最主要的是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特别是科学,它本身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不允许弄虚作假的。

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不同意见的争论,讨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讨论当中可能会出来一些错误的意见,也不可怕。我们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争论。不同学派之间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要提倡学术交流。”

以上我们对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是因为这次座谈会和邓小平的讲话,对于科学和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以看作是邓小平指导科学和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代表作。

(三)关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的谈话

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邓小平于1977年9月19日,又找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拨乱反正问题。(17)这次谈话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指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我们现在的人才,大部还不是十七年培养出来的?”

第二,进一步阐明:“大专院校,为什么要直接招生呢?道理很简单,就是不能中断学习的连续性。十八岁到二十岁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期。”提出大专院校招生的条件要改,“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第三,决定恢复科研人员的职称。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政策,会引起震动。“大专院校也应该恢复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

邓小平希望在涉及应该拨乱反正的一些重大问题上,“教育部要解放思想,争取主动。”并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因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78年4月22日至5月16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在邓小平亲自领导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推倒了“两个凡是”和“两个估计”之后,教育战线出现了许多新气象的形势下举行的。这次会议是一次进一步拔乱反正的会议,是一次促进教育事业恢复和发展的会议。邓小平在会议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18)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

第一,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重申了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第二,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他说:“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

第三,关于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问题。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邓小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出了新见解,这就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他要求“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地位。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

邓小平从1977年到1978年,关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四次重要讲话,彻底打碎了套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头上的精神枷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进行了拨乱反正,指明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标志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工作全面铺开,为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以及以前的“左”的错误,有步骤地解决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的问题;为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教育思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五、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经济建设成为全国的中心工作。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确政策。在拨乱反正基本完成的基础上,1982年召开了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走自已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十年全面改革中,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已经形成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内容有:

(一)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关于把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的思想,早在1977年他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时就提出来了。他指出:四个现代化,有个国防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就“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就包括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使干部既学到现代战争知识,又学到现代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还要学会做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19)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这是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十二大刚刚闭幕不久,邓小平在《一心一意搞建设》的谈话中进一步指出:十二大确定了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而“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20)

1983年10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1)进一步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提出,既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把握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和对未来的科学预测。“三个面向”,时间跨度从本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空间上立足本国,走向世界。“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三个面向”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

为了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议上作了《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认真地抓教育这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科学道理。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他指出:“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22)

邓小平不仅亲自抓教育,而且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他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高度,进一步阐明抓教育的道理,指出:“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他严肃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23)

1988年,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篇重要谈话中,进一步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使教育真正居于战略地位,使教育事业得到优先的发展,他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他强调指出:“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24)

回顾历史,在我们党的领导人中,像邓小平这样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抓教育,把教育摆在发展战略的地位(全党全国工作重点本来就包括教育),这样高度地评价教育的地位作用,还是第一次。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看,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提出并解决了教育从属于谁,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即教育从属于无产阶级,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问题。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观点,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新观点,正确地处理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邓小平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25)教育与建设,即服务又依靠,二者相互依存,协调发展,这样,就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与功能,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新贡献,是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二)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中一个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总路线还不是最大的政治?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26)邓小平对学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是坚持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顶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按照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方针办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十年全面改革中,邓小平对学校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为关心,言论也很多。1983年,邓小平在谈到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时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27)

1987年2 月,邓小平提出要“有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他指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28)1990年4月在《振兴中华民族》的谈话中,他指出:“要懂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29)

1989年3月邓小平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30)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要注意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31)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四有”新人

早在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他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2)

1983年4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3)1985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专门讲了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他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34)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关于培养“四有”新人的观点,初见于1981年11月他与来访的美国财政部长里甘的谈话。他在谈到实现高度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要目标时提出:“所谓高度文明,就是人民要有理想,要个人利益服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守纪律,要有道德,要坚持我们历来的艰苦奋斗的传统,否则我们的事业是不会有希望的。”(35)

1982年7月,在中央军委召开的座谈会上,邓小平进一步把这个观点明确化。他说: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36)1989年10月,邓小平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题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37)

在培养“四有”新人的过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理想和纪律教育。他指出,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38)一要有理想,就是要教育年轻一代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能够自觉地去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二要有纪律,有了理想还要靠纪律才能实现。他指出:“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39)他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40)

邓小平在强调进行理想教育、纪律教育的同时,针对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提出加强法制教育。1986年,邓小平在《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的讲话中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40)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有新发展

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他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邓小平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之外,“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42)这个重要论断,不仅从微观上为各级各类学校如何正确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指明了方向,而且从宏观上对整个教育事业如何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行改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这是邓小平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发展。

自从邓小平提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这个重要原则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计划、规模、速度上都力求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在结构调整上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中等教育在结构改革,致力于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实行农科教结合,推行“燎原计划”,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

(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更加看重知识、人才在实现现代化中的作用。1983年3月,邓小平视察江苏等地时说:江苏的经济所以发展得很快,是因为“江苏多年来是比较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的,对知识分子使用得比较得当。”(43)一年以后,邓小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庆祝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44)

1984年,邓小平称赞《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一个好文件。他指出:“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当然其他各条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45)他还指出:“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

1988年,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谈话中指出:“要注意解决好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会有一批人做出更多的贡献。”他还说:科教投资的使用要改进,这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47)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重申:“我说过,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48)

根据粗略的统计,《邓小平文选》第一、第二、第三卷,共收入重要文章、讲话、谈话223篇。其中涉及教育的有119篇,占总数53%,重点论述或专门论述教育的有37篇,占总数16%。从时间顺序看,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论述教育的文章、讲话、谈话越来越多。如《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共收入讲话、谈话119篇,其中谈到教育的就有71篇之多,占总数60%,重点或专门论述教育的有27篇,占总数23%,接近四分之一。由此可见邓小平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需要我们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努力实践。

注释:

①(13)《邓小平和他的事业》,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下册993-996页;上册249页。

②③⑤⑦⑩《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17页;85页;209页;262-263页291页。

④(11)《邓小平的生平、思想研究总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536页;585页。

⑥⑧《邓小平同志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8-9页;16-18页。

⑨《教育研究》1984年第7期第2页。

(12)《中国中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6月版。323页

(14)(15)(16)(17)(18)(19)(25)(26)(32)(36)(4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37页;40-41页;48-58页、66-71页、103-110页、79页、249-250页;249页;208页;408页;107页。

(20)(21)(22)(23)(24)(27)(28)(29)(30)(31)(33)(34)(38)(39)(40)(41)(43)(44)(45)(46)(47)(4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9页;35页;120-121页;121页;274-276;40页;205-206页;358页;290页;380-381页;28页;144页;110页;112页;137页;163页;24-25页;70页;91-92页;108页;275页;378页。

(35) 《邓小平教育思想概述》,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21页。

(37)1989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标签:;  ;  ;  ;  ;  ;  ;  ;  ;  

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