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性论文_白琳

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性论文_白琳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教研室 白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恰当地把微课嵌入教学环节,用直观、形象、可视化的手段,简化教师语言描叙,可让学生自我感知和思考,获得体验和领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理解与多样化的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情趣。

一、取材鲜活,风格活泼。

微课,根据教学设计,可以采用丰富而鲜明的色彩,活泼多变的形象,富有情感的音视频,恰切典型的文献资料或图片等。比如:文字、乐音、乐曲、绘画、电影、书法、雕塑、建筑、摄影、服饰、器物等,都可当作微课素材,只要与微课的主旨适配,就可借以辅助实施相关教学目标。

诸如,在构图上可以利用黄金分割法、均衡法、对比法;在布局上可把不同形状几何图形搭配在一起,使画面具有层次感、节奏感;在色彩上,既要保证不干扰视听效果,又要明快清爽,富有美感;在音画质感上,可以用来造势渲染,也可以借纤毫毕现来表达细腻的“内核”,等等。通过不同的组合、融合,呈现风格各异、耳目一新的微课,使学生在新奇的感觉中,专注参与学习过程,强化教学效果。

二、活化素材,激活思维。

同样的素材,当把它与生活实际及课堂实践融合在一起时,离学生的心理距离越近或者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素材就会成为微课的首选。然后通过精心裁剪,制成一段充满趣味的微视频。

在教学一些难写易错、易混淆的字的时候,可以通过笔顺流程演示,还可以用拆卸和组装字的构成部件的方法,帮助学生清晰识记,准确记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衣字旁”和“示字旁”进行比较,“哀”“衰”进行比较,“卸”“御”“缺”比较异同,“傻”字拆分部件认清字形,“嚼”字拆分部件认清字形,“载”“栽”“戴”“裁”比较异同,“瘦”“貌”“释”放大并强调易错点,“登”和“祭”易混,“延”和“廷”易混,且“延”字的竖折易写成两笔,“弯”“变”易混,“派”“旅”易于相互干扰出错,“梁、梁、染、涩”四个字既有共同点又具差异性,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混淆……都可通过微课,直观教学,强化记忆。这些做法,既能激活学生对形似字、易混字的关注和谨慎对待,利于准确记忆,又能启发学生换偏旁组新字,快速增加识字量,提高识字效率。

再如,朗读指导时读出重音强调某个词语,突出某种含义。就拿“我没说你投了别人的东西”来说,重读每个词语,都会引发不同的含义,让学生亲身体验,领悟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还有,在讲述《猴王出世》时,教师可以截取《西游记》视频帮助学生感受石猴出世时惊天动地的景象。在学习《杨氏之子》时,若套用“杨氏之子”的说法,让学生结合自身表达为“某氏之女”“某氏之物”;再用动画模拟的形式模仿“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对话,聚焦语言精妙,营造出互动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在感受课文遣词恰当时,往往在“动词”上做文章。可以按原文填空或替换原来的“动词”,借以体会“动词”在形象表达和感染力方面的作用和魅力。

在想象培养中,可以制作思维导图,或体现先后顺序,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词语,再补充具体的内容。或者用上“早晨、中午、晚上” 等词语,或者用上“前面与后面、高处与低处、远处与近处、外面与里面、这里与四周”等,引导学生逐次想象填充具体内容,还可以先展示故事的结局,再追溯故事的过程,或者顺次讲述故事,最后呈现结果,等等。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事件相关性的驾驭能力。

所以说,微课呈现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视野,更多的是思维方式、情感渗透、价值引领、文化传承和辅助实现语文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论文作者:白琳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4

标签:;  ;  ;  ;  ;  ;  ;  ;  

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性论文_白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